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2020-02-25刘毅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闲置互联网+校园

吴 琼,刘毅君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a.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b.管理学院,昆明 650228)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支撑,通过数据和信息的传递联通产业领域的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在此模式下,旅游行业的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层出不穷,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体系。当前共享经济模式已逐渐成为创新高校校园旅游产业、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高校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平台就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打造的校园旅游新体验,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各高校之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整合利用高校闲置性碎片化资源,以信息平台为媒介,展示校园旅游信息、实现旅游产品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咨询等功能扩大闲置资源的共享纵深力度和空间维度,促使大学生旅游者获得知识层面、精神层面满足的同时也提高高校闲置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一、高校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旅游营销方式的变革

闲置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借助互联网共享平台将校园闲置资源与他人分享,从而实现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社会资源上优化配置的经济形态。在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高校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也产生新的革命。依托互联网和数据平台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通过云计算和在线平台及时匹配供需双方,实现高校闲置性碎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一方面,大学生旅游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旅游咨询、分享旅游心情,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供给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校园景观、住宿环境、导游服务等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实现运营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透明化、网络化、可感性化。当前,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手机网民和在线旅行交易群体。截至2018 年底,我国拥有8.29 亿网民,智能手机用户数超过13 亿,蜂窝物联网终端有6.7 亿户[1]。智能手机的普及、超强的覆盖力、便捷的操作性及智能化的服务使旅游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云服务、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各高校闲置资源整合形成旅游资源供应链,通过信息平台提供住宿、餐饮、游览等一体化服务,实现大学生旅游者与服务者的线上及线下无缝对接,极大提升了信息对称的程度。信息传递快、时效性强,对庞大数据群能够实现即时处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将供需双方有效结合,实现轻资产运营,还有效促进旅游目的地智慧化发展,成为推动高校校园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变革的催化剂。

(二)大学生旅游者追求个性化、新型化、经济化的旅游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高达2695.8 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好奇心强、出游意愿浓烈、注重旅游体验感。资料显示80%的大学生对旅游保有兴趣且目标明确,认为旅游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结交朋友。但大学生属于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旅游计划多呈现经济性的特点。信息化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催生大学生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经济化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大学生更钟情于个性化的出行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体验、经济化的消费水平、智能化的旅程攻略。高校校园是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特殊旅游场所,是旅游、教育、文化、科技、人文、美食的综合体验,旅游共享平台就是以大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为载体,专门针对大学生旅游设计的信息服务平台。其倡导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工具,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寻求合作共赢、价值共享,这种创新性、互利性、开放性的经营理念,一方面帮助供给者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校园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解决了大学生旅游需求多样化、经济能力不足、信息来源少的问题,以共享平台选择旅游产品、支付相关费用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资金,还可享受集旅游、学习、实践、交友于一体的在线服务;由此甲乙双方均可获益,旅游者在获得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满足的同时也为运营方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高校大量的闲置资源为校园旅游共享创造条件

当前高校校园多具备以下优势: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独特的校园建筑、充足的科普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但目前高校资源在有的季节、节日、公休日却被闲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根据国家教委统计数据:全国高校仪器设备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其中万元以上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到60%,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部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仅为60%[2]。特别是在假期,图书馆、食堂、寝室、教研场馆等各类资源使用人数所剩无几,大都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如此,学校还需支付管理费、维护费等等。以高校闲置资源为载体建立大学生校园旅游共享平台,就是利用高校闲置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校园旅游创造条件。2017 年6 月,西南民族大学将暑期闲置的50间宿舍资源重新装修设计,打造成为具有民族风气息的“共享宿舍”,以供往来成都旅游的背包客或是暑期在成都实习的大学生使用[3]。这些宿舍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开放,办理入住手续简单且费用低廉,入住者同时共享学校食堂、图书馆等资源,运营的部分收入支付给项目中实习的客房服务、导游等专业学生的勤工俭学费用,“共享宿舍”是高校盘活暑期闲置资源,实现共享的一种探索。高校闲置资源价位低廉、地理位置优越、安全性较高,是大学生旅游目的地的绝佳选择,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实现校内各种闲置资源线上租赁和交易活动,以让渡高校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或提供相关导游服务来促使闲置资源运转流通,不仅可以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最大程度发挥闲置资源利用价值;还可以解决大学生旅游经费有限的困扰,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使其在旅程中充分获得安全感和体验感。

二、当前高校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平台开发的困境

(一)高校搭建共享平台的基础薄弱

一是共享制度不够完善,全面共享理念尚未夯实。目前市场上部分高校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基于本校或者本地区某个特定需求,服务项目单一化且主要以住宿餐饮为主,平台之间缺乏互动,部分高校局限于制度及管理因素参与感较低,同一平台各高校之间联动机能滞后性导致闲置资源难以重组、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共享平台功能过于扁平,涉及住宿、饮食、娱乐、科教等旅游要素配置效应递减,不对称服务易引起大学生旅游者满意度递减致使实际感受低于预期,较多的负面反馈易引发潜在市场的萎缩。二是共享产品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校园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产品缺少特色且定位模糊,参与共享的闲置资源层次不齐,旅游住宿、硬件和服务缺乏标准化的品质,住宿条件过于简陋缺乏主体性概念,学生入住体验感较差,甚至由于监管环节薄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三是监管体系缺失。目前共享主体虽然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由于闲置资源主体的不确定性特征容易引发人身侵权、财产侵权等问题,而共享经济市场低门槛也容易导致低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进入该领域。现存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滞后性,交易双方全凭信任缺少对旅游产品的审核、交易检验担保环节,参与共享的大部分校园宿舍缺乏明确、严格的管理和约束。内部秩序和稳定性差,经营管理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给付者与被服务人员之间信任感低。

(二)高校共享平台建设水平难以满足需求

一是应用平台设计对大学生旅游者的针对性不足。目前多数旅游APP 仅针对本校区学生,本地或临近高校大学生旅游者并不了解或使用该共享平台。应用平台提供的服务仅仅是满足住宿或者饮食的基本需求,对于景点分布、景点介绍、导航系统、反馈数据整理等功能使用还受到限制。二是目前各高校应用和开发上形成各自所属不同的平台和模式,大学生旅游者往往疲于花费精力和时间在不同的校园平台上了解旅游信息,共享平台的杂乱性不仅仅对高校旅游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带来阻碍,也为高校旅游的协同发展带来不便。三是高校旅游外部支持条件薄弱,无论是政府或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各高校参与感、外部网络覆盖等均不理想。当前共享平台开发及应用外部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基于各种因素高校对外开放且提供参观旅游住宿者较少,且一些高校校园旅游只停留在参观校容校貌表面活动,尚未能将参观旅游深入到科研、人文、学术等较高层次,供给与需要满足方面存在相对滞后的矛盾;此外,校园网无线覆盖的后劲不足也使共享平台的使用与推广受到限制。

(三)高校共享平台运营之间缺乏联动体系

一是高校对校园闲置资源旅游共享认知差异。当前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共享层次低,与各高校对共同体意识的缺失以及共享理念的理解差异化有关。即各高校闲置资源利用不能正确处理“独立”与“共享”的关系,只注重自身发展,忽略深化合作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要因素。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共享协调机制。由于高校校园旅游共享主体法律责任承担界定不清,风险承担主体不明,违约侵权追偿较难等隐私,各高校闲置资源信息无法共享,业务系统无法互联互通,多数高校校园旅游资源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独立建设,各高校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机制,闲置资源共享利用率低。三是缺乏共享运营的联动体系。高校校园旅游的核心是共享,目前主要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共享平台加以实施。共享运营体系的缺失导致各高校之间缺乏联动性,同一平台的用户在同校或者同区域内的互动较为活跃,但是不同高校间跨区跨校的联动后劲不足,运营效果难以向集群化发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平台建设的策略

(一)夯实共享思维理念

早在1978 年,美国学者费尔逊和斯潘思就提出了共享经济的理念,指出“共享经济”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品(所提及的物品包括闲置物品、劳动力等)的使用权暂时进行转移,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活动[4]。此后不少学者和机构也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腾讯研究院提出共享经济是指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 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5]。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参与共享经济的闲置资源提供者、闲置资源需求者、网络共享平台构成了过程中的闲置资源主体,三者精诚协作是推进闲置资源旅游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提高参与主体资源共享的开放意识,夯实共享思维理念。目前闲置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校园设施、住宿环境、食堂餐饮、体育健材、教育设备等;人力资源是指大学生贡献自己的智慧、体力、技能或时间等无形资源来创造价值,如提供卫生打扫、导游服务等;信息资源是指高校里囊括的人文学术、学习资料、图书论文等。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智慧平台等新生事务的宣传力度,将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到校园生活中,使得闲置资源主体切切实实感觉到资源共享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闲置主体参与共享共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善共享经济的法律法规和监督保障制度,形成切实有效地监管治理体系,为闲置性碎片化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促进闲置资源与效果共享的保障机制

旅游共享平台具有依托资源的社会性、网络平台的依赖性、闲置产能的流动性、消费活动的社交性和边际成本的趋零性等特点,因此构建闲置资源与效果共享的保障机制尤为重要[6]。近年来,社会舆论一直呼吁大学要向社会开放,但由于缺乏可持续的开放保障机制,校园开放始终裹足不前。加强顶层设计,将政府或者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参与高校、运营单位融合一体协同构建信用体系、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等方面保障体系刻不容缓。一是从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的层面,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行有利于共享要素融合的导向政策,建立保障支持系统,通过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让高校校园闲置资源突破区域的限制和束缚,实现自由流动、优化组合。二是构建和完善信任体系。由于平台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拥有闲置资源而又乐意提供共享的单位,可以将产品信息通过平台发布,对于需求者而言,每一个登录账号均可分享平台产品至自己的社交朋友圈,而共享平台也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拓展资源与价值,找到潜在客户群。运营平台必须对准入主体、交易方式及条件进行设定,通过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确保服务工作渠道畅通;责任单位也要开通对应的投诉渠道,保证投诉通道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及时且有效的处理各种投诉事件,通过对运营平台的服务与监管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制度。三是重视对运营单位的培训工作。运营单位多为各学院旅游专业或勤工俭学的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劳动取得相应报酬。加强对运营单位的技能培训,给予必要的经验、技术、设备指导,有效增强大学生旅游服务体验的满意度,激发潜在的市场活力。校园旅游资源共享是对高校闲置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三位一体共同搭建共享保障机制,以开拓合作式旅游项目、智慧化管理,打造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校园旅游共享产业链,在满足大学生旅游者低成本、高收益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校园闲置资源旅游共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般范式和实践指导。

(三)协同构建旅游信息开发及网络共享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助力高校闲置资源旅游模式的创新,供给方依托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打造旅游APP、微信公众号(即为电脑、智能平板等终端浏览提供渠道)和手机版(即为安卓、IOS不同系统手机终端浏览提供通道),通过全域式覆盖的智能应用系统和便捷、易操作的支付系统实现信息、人才、资源、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共享。一方面闲置资源供给方通过平台展示宣传校园环境、住宿价格、配套设施、导游服务等信息。大学生旅游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了解校园景点分布、线路处理、智能化导航、餐饮美食、校园住宿环境、高校人文信息等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旅游体验、投诉意见进行反馈。另一方面,高校立足于区域协同视角分别从空间维度、产业维度、市场维度、管理维度等方面实现校园旅游市场的共建共享[7]。各高校将自己的优势资源、特色产品通过共享平台参与协同构建,互联互通的优势让校园旅游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在线预定、移动支付与数字共享,各区域各高校协同整合闲置资源,以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共同参与建设数字宣传推介系统,协同构建校园旅游产品网络共享平台。

(四)锤炼校园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

目前高校校园旅游产品大众化、雷同化严重,产品缺少个性。大学生旅游者作为特殊旅游群体,他们思维敏捷、热情奔放、见识开广且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追崇高品质个性化旅游体验。基于此,高校校园旅游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校园旅游产品,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以校园标志性建筑和具有艺术特色的雕塑、雕像打造品牌效益,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深入挖掘隐藏其间的精神本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的人文情感加以提炼融合,使大学生旅游者在参观旅游时感受更多的历史文化熏陶。如蕴含燕园、未名湖、畅春园之美的北京大学;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尽南国风光之妩媚的中山大学;设施齐全令全国名校汗颜,依山傍海,有美国西海岸之新式大学园区的深圳大学;以水木清华,荷塘月色著称的清华大学;携苏州园林之精巧,慕东吴大学之遗风的苏州大学等等,校园中的河堤、桥、碑刻、名人遗迹无一不是锤炼品牌效应的构成要素[8]。另一方面开发多元化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改变传统旅游产品单一化的现状。将大学生旅游与人文科研、学术交流、体育锻炼充分结合,打造文旅融合新型表达方式。高校作为科技与文化的传统载体,科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诸多高校拥有科技含量很高的实验室、标本室、博物馆,其中收藏诸多民族文化、工艺藏品。作为特色教育旅游资源,在向大学生旅游者展示各个领域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满足体验者高层次精神享受的需要。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催生共享经济新链条。高校校园是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于一身的特殊旅游场所,是开发大学生校园旅游绝好资源。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支撑,充分利用校园闲置性碎片化资源开发建设网络共享平台是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旅游新空间、新模式的现实需要。共享共建不仅为经营者与各参与方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为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闲置互联网+校园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张驰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