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2020-02-25袁小云林燕青
袁小云,林燕青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中华民族历来“重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过程中,公民道德建设始终贯穿于全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加成为世界发展可参考的中国方案。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成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必然要求。为顺应新的时代要求,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着力点。[1]这是当代国人道德建设的根基,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维度。
一、以社会公德建设为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不断丰富,公共空间不断延伸,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已然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维度。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作为日常生活的主体,不是抽象的孤立个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的个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从事社会现实生活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153。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个体,不是抽象的孤立个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的个人。人的存在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的行为,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日常生活领域的行为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公共生活又进一步扩展到网络虚拟世界。
在网络化的今天,人们的日常交往变得频繁和复杂,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走向了现代化意义的陌生人社会。社会公德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有了明显提升,人们对道德诉求也有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仍然出现了“高铁霸座”“重庆公交事件”“高空抛物”等公共道德失范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公共生活中公共道德教育缺失、公共责任漠视和公共行为知行相悖等社会公德问题。
新时代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就要注重道德养成。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心愿。《纲要》提出在新时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应涵盖“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并以这些为依托规范个体在日常中的道德行为,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人们日常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也突显了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和法制,使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和法律准则内化于心,让道德养成外化为人们公共生活中的自觉道德践行。
新时代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加强公共意识培养。当下,更为密切的社会交往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活动中,要有一种公共规则意识,一种责任意识,不能仅考虑个人私利,更应考虑公共利益。为此,《纲要》强调:“着眼完善社会治理、规范社会秩序,推动街道社区、交通设施、医疗场所、景区景点、文体场馆等的精细管理、规范运营,优化公共空间、提升服务水平,为人们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创造良好环境。”[1]《纲要》尤其强调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现有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出行旅游、外出用餐、观赛等日益频繁的社会活动,提出具体的文明要求,从利于他人、利于社会的层面加强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要求人们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协调一致,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好公民。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强化公共责任意识。众所周知,人不是抽象的孤立个体,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必须从公共利益层面实现个体与集体、公与私的平衡。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有了更高追求,这是对新时代社会道德的反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152新时代的社会公德建设也应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容相协调,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美好社会公德。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渐进的过程,要健全公共生活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共领域制度,善于运用教育、舆论、行政等有效手段,把公共道德建设置于社会科学管理格局中,有效地引导人们树立公共责任意识。
二、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重心,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好建设者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产物,与人类社会利益关系不可割裂。当前,资本逻辑日益罗织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由此伴随而来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日渐丰富。职业道德是指社会各行业的从业者在行业从事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天职观是新教徒对上帝的敬畏和对彼岸世界的追问而内化于心的信仰。马克斯·韦伯认为,天职观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虽然我国不是以宗教文化构建的社会道德体系,但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职业操守,如儒家、道家等思想中都特别重视敬业、诚信、奉献等伦理准则。可见,职业道德在社会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维度,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精神维度的元素,更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不断加强。行业间建立了基本的职业规则和行业规则,职业从事者也自觉遵从基本的职业操守。但是,我们生活中仍然存在师德失范、过度医疗、歌星假唱、新闻造假等种种职业道德问题。因此,《纲要》明确指出:“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重要特征。”[1]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培养诚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新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基本特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敬业之心、爱岗之责、诚信之为的职业价值落实落细。《纲要》明确了职业道德建设要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这五个方面入手,促进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助力中国梦的好的建设者。从这五个方面倡导践行职业道德,不仅仅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纲要》以诚信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强调切实推进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理念;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构建,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增进职业道德建设的可操作性。
新时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不断完善职业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职业道德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3],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4],在青年学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学生要培养高洁的操行,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县委书记要做“四有”干部,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突出表达了每个行业的工作者都应该遵守职业操守。不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人民教师,抑或基层干部和青年学生,都应该从职业本分做好本职工作,坚持诚信守信,敬畏自己的工作,要有把工作做成事业的定力,坚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同时,国家也出台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关文件,如《关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这些文件规定了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准则,为新时代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时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示范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最美奋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先进人物都散发着职业之光,如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黄大年,奉献自我、用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黄文秀,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的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人等,还有面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一批批舍得为爱的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新时代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蕴涵,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以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为依托,培植社会大家庭的好成员
家庭不仅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呈现,也是道德践履的平台、品德养成的起点。家庭美德是关乎家庭成员间日常生活行动的道德准则。家庭美德的教育是一个人的道德养成的起点,父母道德行为是家庭美德直接践行者。家庭是每个孩子的人生启蒙课堂,家风涵养孩子道德品行。因此,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家庭美德的建设是重要之维。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孝悌恭敬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范畴。随着现代社会逐渐解构传统社会,家庭不再只是传统意义的社会居所。但是家庭依然承载着孩童的温室、生活的港湾、晚年的依托等传统功能。因此,家庭美德的建设依然是社会道德建设至关重要的维度。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5]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个个体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风就是家庭美德具体呈现,有何种家风就有何种家庭。家庭美德建设既要注重传统家庭美德教育,也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
加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必须注重家庭教育。每一个家庭都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台阶,良好的家庭美德建设事关全体社会成员。《纲要》立足我国传统家庭美德,注入现代家庭文明观念,倡导“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1]。家是最小国,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一个个具体的家庭为基点的。进入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也开启了新的征程:一方面,需要全体成员广泛参与其中,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家庭美德培植每个家庭成员心灵,让家庭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因此,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加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要弘扬良好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出的“三个不可替代”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注重”。《纲要》指出:“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1]可见,《纲要》从“尊老爱幼”注重家教,从“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注重家庭,从“勤俭持家、邻里互助”注重家风,用爱传承好家风。以爱小家助推爱国家,让家庭美德建设能够落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合相统一。虽然当代社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刷之下,传统的家庭概念和家庭美德教育受到不少挑战,但是,在现代意义的家庭结构依然必须也要注重传统的父慈子孝的道德教育。《纲要》提出的家庭美德的内容就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现代化转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以良好的家风弘扬新时代的家庭美德。
四、以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为核心,滋培社会个体好品行
个人品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行为道德特点和伦理价值倾向性的体现。个人品德既是公民道德的个性化道德特质,也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社会道德实践结果。随着现代化社会公共生活日益丰富,愈加需要提升人们的个人品德,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历来重视个人修身。从《尚书》的“五教”到孟子的“五伦”,再到《礼记》的“十义”,都十分注重人伦关系,追求人格完善,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个人从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体的人转化为市场的自由人。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人”的道德行为渐进释放。但是“经济人”决不能是一个纯粹逐利人,良好的个人品德对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经济人”作为市场的前提假设,把利己主义作为市场经济行为的伦理基点,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否定人的利他一面,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就十分注重利他主义对人类道德行为重要性,这也造成了市场经济的“斯密难题”。不过,这也恰恰反映了个人品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人是一个社会人,既有利己一面,又有利他之维。在个人品德滋培中,必须注重人的道德双面性。
立德为先,修身育人是立德的根本。2001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实践层面提出了个人品德建设内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也对新时代的个人品德滋培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个人品德建设必须做到目标取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就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4]。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形成了利益相关的社会价值体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正视这种利益价值体系,在滋培个人品德中“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1]。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逐利性与个人的诚信有机结合,让每个市场经济的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的人。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着重做好三个群体的道德养成。《纲要》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全社会道德风尚”,“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公众人物要加强道德修养”。[1]可见,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人物是日常生活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群体。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党员干部作为社会公权力的行使者,其日常行为都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在个人品行上要高于普通民众的期许,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起带头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从这个层面来说,党员干部的个人品德就成为普通民众个人品德修养的参照物。青少年是社会建设的未来支撑者,且尚处于人生成长渐进期,道德观处于“拔节孕穗期”,这就要求在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守护好这群个人品德建设的“主力军”,帮助他们扣好个人品德修养的“第一粒扣子”。社会公众人物作为普罗民众的崇拜者,其言行具有社会引领性,对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取向具有诱导可能性。因此,加强社会公众人物的个人品德修养,注重其道德自律,树立一个德艺双馨的形象,有助于引导社会民众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抓好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这三类重点群体的个人品德滋培,以点带线、穿线成面,不断开创道德建设新局面。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着力推进三个层面工作。一是推进公民道德教育整体培育机制。协调各层面的力量,有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道德教育资源,从各侧重点有序进行道德教育。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深化学校道德育人,巩固家风道德涵养,形成相互衔接的道德教育机制。二是推进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生动局面。日常活动具有群众性、生动性特点,能够吸引群众普遍参与,利用重要的节日和政治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挖掘其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增强道德教育作用。三是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介提升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即时性,能够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净化道德环境,为提供个人品德的滋培提供有效的影响力。
五、结语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共同构成完善的公民道德体系,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统一体。个人品德犹如石子投水能引起环形水波,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波源和基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的外化,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外在表现。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并进”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建设,弘扬新时代新风尚,又要构建职业道德规范,指引道德践行,还要巩固家庭美德建设,用家风家训涵养道德养成,更要滋培个人品德,将个人道德追求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向纵深推进,开启新征程,奏响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