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也可以有多种面孔
——《身处沟渠无碍仰望星空》写作体会
2020-02-25刘颖余
■刘颖余
拙作《身处沟渠无碍仰望星空》①发表后,被多家门户网站和《半月谈》等知名报刊转载,还被选为当年多地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素材。说老实话,有点意外,因文章题材不够宏大,既无关国家大政方针,也不属“三工”题材。之所以大家觉得还不错,笔者琢磨,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标题比较打眼。最早也没想定这个标题,原拟定的标题大概是快递小哥登顶诗词大会的启示之类,但文章写到最后,引用到王尔德的名言,就突然有了现在的这个标题。当然也是“化”来的,原文是“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王尔德的原意更有哲学意味,但“身处沟渠”对文章中提到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来说,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而是日常生活本身,“身处沟渠”仍能“仰望星空”,遂成就了雷海为的人生逆袭。雷海为的魅力正在于二者之间的强烈反差。“身处沟渠无碍仰望星空”,既能生动诠释快递小哥登顶诗词大会的成因,也隐含着对更多的普罗大众追求人生价值的劝谕,很贴切,也进行了一定的升华。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好文章的一半,对于评论来说,一个打眼的标题同样有着类似重要的作用。这个标题可能是预设的,也可能是写作过程中临时起意的。在某种意义上,后者可能更能体现写作者发现未知的乐趣。在《身处沟渠无碍仰望星空》写作过程中,笔者也充分体验到了这种乐趣。
二是论点比较集中。严格来说,本文是“遵命文章”。起因是工人日报社总编辑刘家伟在编前会上提起快递小哥登顶诗词大会的新闻,表示这样正能量的新闻,本报应该及时跟进,哪怕发篇评论也行。后笔者和新闻评论部主任刘文宁沟通,表达了写作的想法,本意也没想写成社评,而是照着“我在我思”的路子写,因为那样行文可能会更轻松些。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也压根没考虑文章最终的呈现形式是社评,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想法一路写下来。文章搜集资料时间较长,写作过程则很快,基本属于一气呵成。
快递小哥登顶诗词大会,可以有各种角度的解读,可从个人角度,也可从社会角度,甚至从家庭角度也无不可。但我最终选择了从个人角度。全文紧扣“坚持和热爱的力量”,逐层铺排,最后落脚到结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终归于平凡。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从时代的变化中看懂生命的永恒,从而更加热爱平凡的生活,这比拥有梦想、实现梦想之类更为现实,也更为迫切。”“平凡的人也会发光。有许多坚持和热爱无关职业、财富、出身,却有关生活的品质、生命的厚度。”从呈现效果看,确实有点鸡汤味,但自认为是发自肺腑的鸡汤。谁说社评不能有一点鸡汤味呢?
评论文章需不需要面面俱到?笔者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题材特别重大或者特别重要的评论,的确需要全面和平衡,但对于绝大多数评论体文章来说,更需要观点集中,完全可以只攻一点,不及其余。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样更有利于文章的铺陈和结构的精练,对于阅读者来说,他们也更乐于看到这样观点鲜明的文章。读者通常不喜欢看无比正确的废话,从接受心理上讲,“片面而深刻”,大多数时候比“正确而全面”更吸引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评论部在编辑此稿时,压缩了一些许多人都知道的有关雷海为的励志素材,同时增加了“身有残疾的余秀华创作的诗歌打动很多读者”,还有“校园保安考取硕士研究生步入名校殿堂”等论据,使文章结构更精练,立论更厚实,这样的处理是恰当而必要的,也在某种意义上为文章加了分。
三是写得比较走心。如前所述,写作此稿时,笔者并未感受到文体上或呈现形式上的压力,搜集资料很多,但写作过程比较放松,行文也较为自然流畅。整篇文章就事论事,但又适当引申、生发,没有说教,没有半点强加于人的意思,更没有“应该”“必须”等生硬的字眼。雷海为为平凡人立言,本篇文章也站在平凡人的角度,力图去发掘平凡人的不凡魅力,结语“愿你我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做那个时时不忘仰望星空的人”,把作者也置于和读者一样的平凡人的立场,是劝谕,也是互勉,显得较为自然和亲切。
文章无定法,评论也无定规。现在新媒体上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可视化、讲故事、夹叙夹议、随笔化……五花八门,同样让人应接不暇。纸媒评论大抵还是需要端庄大气,但也不必都是一个面孔,只要没有舆论导向问题,大可进行各种创新。
注释:
①刘颖余:《身处沟渠无碍仰望星空》,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412/c1003-2992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