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建设经验对中职学校的借鉴意义
——以校校合作为研究视角

2020-02-25郑芳芳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应用型岗位

郑芳芳

(福建江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和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把人才建设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服务制造业的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制造业所需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全面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职学校共同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必须融入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校校合作”,在双向互动中同频共振、共谋发展[2]。

2015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3]。强调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训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学校要发展,关键依靠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且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要实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人才目标,要大力开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合作,建立“校校合作”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科职业教育优势,通过“校校合作”打通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师资屏障,帮助它提升师资管理水平和教师学历、职业技能、专业理论水平。

一、从岗位设置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岗位设置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岗位设置角度能较好分析中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找出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4]。

(一)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现状分析

2017年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批准立项,课题组就全国8 367所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情况开展研究,研究抽样样本含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32个省(市)中等职业学校。全国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共有专业教师643 143名,其中男性教师303 570名,占47%;女性教师339 636名,占53%;正高职称2 602名,占比0.4%,副高职称158 549名,占比24.65%,中级职称256 446名,占比39.87%,初级职称165 371名,占比25.71%,职称未定级60 175名,占比9.35%;博士研究生学历552名,占比0.09%,硕士学历45 476名,占比7.07%,本科学历538 134名,占比83.67%,专科学历56 569名,占比8.8%,高中以下2 412名,占比0.4%。为了能充分反映全国中职学校的现实情况,课题组从东、南、西、北、中部经济活跃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抽取调查样本,分别是福建省、广东省、陕西省、湖南省、浙江省、湖北省、重庆市、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等9个省(市),共计78所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学校占比21.1%,省级示范学校占比19.7%,省属合格学校占比19.7%,市级合格学校占比26.3%,县级合格学校占比13.2%。通过调查问卷对抽样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实际岗位设置结构等数据进行统计[5],调研结果统计如下。

1.教师年龄结构分析。20~29岁教师占比12%,30~39岁教师占比32%,40~49岁教师占比35%,50岁以上教师占比21%,中青年教师比例略低,教师队伍老年化情况比较严重,结构不合理。

2.教师职称结构分析。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7%,中级职称占比43%,初级职称占比30%,三者比例接近3∶4∶3。40岁以上教师有一半没能评上副高职称,其中一部分教师因为岗位职数不足,竞争激烈导致无法评上,另一部分教师则因为学历不高、综合素质能力较低,无法参与职称晋升竞争,这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3.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分析。依据《人事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59号)等文件,中职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设高级岗位(5至7级)、中级岗位(8至10级)和初级岗位(11至13级),按2∶4∶4、3∶4∶3、3.5∶4.5∶2这三种不同比例进行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是中职学校的主体岗位,教师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通过调研统计归纳,发现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学校仅占64.5%,教师岗位占比最低的只有70%。在已设岗聘用的省(市)中正高级岗位职级设置较为混乱,三、四级比例从1∶1到1∶56均有出现,且四级岗位聘用数超核准数的情况比较突出,五至七级岗位设置比例范围在2∶4∶4到1∶3∶6之间,部分省(市)七级岗位中出现超岗聘用现象。

4.教师对现行岗位设置满意度分析。根据调研统计分析,87%的教师认为现行岗位职数限制影响了职称正常晋升,44%的教师认为现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影响了职业成长,无法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7.5%的教师认为现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制约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师资管理难度大,只有16.5%的教师认为现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能有效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充分调动积极性,11.9%的教师认为现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优化了师资结构,规范了师资管理。

(二)岗位设置现状反映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滞后,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正高级技术岗位没有明确比例,且没有形成常态化晋升机制,影响教师职称的正常晋升;(2)七级岗位超编现象问题较严重,影响了年轻教师的岗位晋升;(3)教师岗位占比偏低,造成教师超工作量运转,没有精力和时间更新知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4)岗位聘用合同、考核结果流于形式,大多数岗位设置仍按照职称、职务、任职年限、工龄等因素来进行岗位评价,岗位调整或解聘难度较大,能上能下的机制难以实现。

2.新招聘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狭窄,影响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招聘。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扩招100万,导致多数中职学校现有在校生数远超2010年核编时的在校生数,教师需求量激增而编制数有限,因此部分学校只能以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招聘高学历教师[6]。但在首次岗位设置时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未设高级、副高级五级、中级八级岗位职数。部分中职学校虽能以教师编制招聘新教师,但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已经被老教师占满,岗位数严重短缺,导致新进高学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影响中职学校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吸引力。

3.高层次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办好职业教育,师资是第一关卡。现有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是本科学历,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导致教师队伍缺乏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能够担任专业建设重任的专业带头人。大多数普通教师又因缺少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教学科研能力难以提升,进而影响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影响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4.高技能人才队伍缺乏,影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从企业引进专业人员和高技能型人才通道不畅,企业生产一线成熟的高技能型人才在学历方面受限,无法进入职业院校。同时,企业人员进入职业院校后,现行岗位设置中没有为高技能企业人才特设高级岗位和可直聘绿色通道,往往要按照教师职称序列从初级开始评聘,导致此类人才的合理待遇难以落实,严重制约高技能型人才的引进。高技能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最终影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把脉中职学校的岗位设置,查摆出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借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先进经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优势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比中职学校更加灵活和科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厅级单位,编制更加充裕、规划更加科学、系统更加完善,在岗位设置上更加自由、灵活和科学。尤其在人岗相适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具有自主性和机动性,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制度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培训师资优势等三个方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可以帮扶和促进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更趋科学和完善。

在制度优势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各类人才采取分类管理制度,如对专任教师采取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和教学为主型岗位等三类,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晋升机制。这种按类管理、按类考核、按类晋升的模式,促使各二级单位在制定人才岗位时,充分考虑各类人才的配置与比例,使人才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强。针对不同类别教师采取针对性的管理、考核和晋升制度,发挥不同类别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双师双能”师资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制度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在专任教师和行业导师双向交流与互聘、教师下企业引发的结构性缺编问题、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及其从教能力培训提升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制度优势。针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参照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管理的制度经验,采取适合中职学校发展的立体化分类管理模式,解决企业引进专业技能型人才难、非师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等问题,充分调动各类岗位人才的积极性,做到科学分类,统筹安排[7]。

在学科建设优势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定位,培养和积淀了应用型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平台。在转型实践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高校,重视和强调学科的应用型服务导向,更强调与社会经济挂钩,学科专业的设置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科研究侧重于解决企业一线实践问题,因此与业界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注重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注重校企共建应用型学科平台、产业学院、应用型实践基地、产业实验室等。中职学校虽然也强调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双师双能型”建设,但限于教师的学历水平、知识储备和业界联系等问题,存在天然的瓶颈和不足,可以通过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校合作”,推动和促进自己的专业师资建设。

在师资培训优势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高端的应用型培训师资聚集的优势。相较于中职教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普遍具有更高的学历和学科专业理论水平,能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和学历提升提供良好的培训师资和切合职业教育的培训课程。由于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都是为本地企业培训职业技能型人才,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学科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与周边中职学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有高度的匹配度,能更好地承担起同区域周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中职学校师资培训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殊的效能,对于提升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失为一条捷径和良方[8]。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助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和核心枢纽,是决定和体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水平的关键要素。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协调发展,建立一个多主体施教、多层次递进、多维度衔接的综合性职业教育系统,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层次不断高移[9]。中职学校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实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人才目标是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也是与高校开展“校校合作”的主要目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发挥教师高学历、强理论和重科研等优势,助力中职学校提升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与水平,补齐师资短板,使中职学校在“校校合作”中真正获益。

(一)制度融入,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校校合作”中主动搭建人才合作培养平台,通过合作学校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协调会议,探索应用型本科与中职学校的有效合作途径、合作模式,在如何强化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上出谋献策,在如何提升职教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声誉和提高职业教育招生吸引力上起主导作用。同时积极通过合作平台,整合合作院校资源,实现图书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充分利用高校学术研究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等资源优势,帮助中职学校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人才融入,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新型工业化、互联网农业、智慧城市等产业发展形成新态势,对劳动密集型岗位用工需求明显减少,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这促使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企业需求、技术最新发展建立联动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与中职学校共享“双师型教师”、行业导师资源,通过组织中职师资专项培训班或定期派出优秀教师到中职学校交流、指导教研等方式,深入指导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顶岗,了解产业发展新态势、新技术应用,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高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融入,优化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师傅带徒弟、理实一体化、项目化、小班化、分层次等教学形式。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课程衔接、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帮扶中职学校,推动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中职学校主动对接产业链,加强产教融合,建立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帮扶中职学校建立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平台融入,优化中职学校教师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办学的关键在师资,师资建设关键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上。要做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平台的作用十分重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聚焦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涵,高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人发展路径。中职学校的教师发展也可以借助高校的教师成长平台,优化发展路径。一是可以借助高校新教师成长路径,主动融入高校教师成长平台,设计出新进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二是可以借助高校课堂教学的课程组,设计出课程组-工作坊-教研室-系部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三是可以借助高校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双师双能型”的素质。通过平台融入,可以缩短人才成长的周期,实现高校与中职师资建设机制和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0],同时规划提出要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从体系、体量、质量、功能以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和作用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融入现代职教体系是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与中职学校开展“校校合作”,共享高校优质管理资源、人才资源,助力中职学校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向更高、更快的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应用型岗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