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
2020-02-25
(合肥海正环境监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引言
环境监测是一种系统的调查、分析、统计工作,通对环境质量关键指标变化趋势的测定来确定环境的污染程度,为其他各项环保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保护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为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动态的监督数据、为环保部门制定工作计划、规划资源奠定了基础。其次,环境监测为生态保护的执法工作提供了技术监督,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服务。由此可见,生态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只有做好了环境数据的收集工作才能让生态保护工作变的更为主动,本文将对此展开详细论述。
二、我国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
(一)水文环境监测
“十二五”期间,我国针对水污染防治,成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质量管理、体制机制、监测装备五个模块展开技术研究,在示范区利用开发的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环境监测信息集成系统,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水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业务发展滞后性较大,许多科研成果较为超前,配套硬件设施暂时无法满足理论需求[1]。
(二)大气环境监测
2015年我国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发布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项目,其中包括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第一类为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等五项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大气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科研成果快速的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三)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作为一个薄弱环节,其主要污染物防治重点的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了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在2015年,我国环保部启动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示范”公益专项项目,正式把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列入了国家环境监测任务。就目前而言,土壤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较为滞后。
三、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环境监测机构由于缺乏高校的人才管理机制,存在使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方法新理论的应用更加普遍,环境监测对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才流动频率居高不下,极大的影响了环境监测效率[2]。
(二)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许多环境监测站存在设备老旧,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不足,地方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各类资源的投入受阻;其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监测站,物资采购过程资金管理混乱,部分人员中饱私囊,致使买来的大型设备存在质量问题。
(三)监测技术落后
监测技术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许多地区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型号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对污染指标监测仍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形式进行,这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不利于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优化。
四、环境监测发展策略
(一)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是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业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职业责任感;另一方面,对广大工矿生产企业、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环保理念扎根心底从而更好地配合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二)增加资金扶持
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基层工作站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各级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充分保证一线环境监测工作者的生活、科研、共用经费,将这些费用全部纳入地方年度预算当中。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环保需求灵活的进行政策调整,不断完善各类环境监测需要的配套设施,所有实验设备要达到质量标准,对消耗性物资定期进行更换,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基层技术人员的硬件力量。
(三)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的技术工作,从指标采样、样品精确的分析到数据的整理、理论分析都离不开扎实的知识储备。因此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着力于增加技术人员的知识面,不仅要熟悉我国环保部门规定的各项污染物指标,还要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时的开展培训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员工进行学习。其次,一线技术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责任、有担当,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环境监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项比较枯燥与辛苦的工作,因此必须要保障好一线员工的福利待遇,提升他们的工作信心[3]。另外,对于科研领域,相关部门要重视对高、精、尖人才的招募,通过扩大人才规模,来实现环境监测技术真正含义上的更新换代,提升综合工作效率。
(四)完善管理
环境监测的各级管理对于工作任务的高效执行十分重要,因此,必须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其一,要对各级单位要落实好环境监测责任制,对工作不到位的个人、措施不履行的单位进行严厉问责,从而全面督促环境监测任务的顺利进行。其二,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系统性、权威性,杜绝各项工作中玩忽职守的行为。最后可靠、客观,维护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性,必须严厉打击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的行为。其三,为了实现相互监督机制,环境监测部门之外也要设立监督部门,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内外共同监督确保监测工作各个环节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增加资金扶持、培养人才队伍、完善系统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环境监测的发展策略,希望对行业有所帮助,对于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广大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