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生产消费特征及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2020-02-25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5)
本研究通过对葡萄生产、消费、贸易、市场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后从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和配套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全国葡萄产业乃至其它高效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葡萄产业现状
1.种植面积、产量、单产稳步增长,产品以鲜食葡萄为主
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80.92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二位,产量达1366.9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自2010年后就一直居世界葡萄产量首位。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之一,栽培总面积占全国果树栽培总面积(12816.7千公顷)的6.24%,仅次于柑橘、苹果、梨和桃,居于第五位;葡萄总产量占全国果品总产量(17479.57万吨)的7.82%,居于第四位,超过桃的产量。
我国葡萄栽培面积、产量和单产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葡萄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31.6千公顷增长为2015年的799.16千公顷,年平均增长率为9.67%,葡萄产量由1980的11万吨增长为2015年的1366.9万吨,产量的增长幅度大于面积的增长幅度,年平均增长率14.77%,尤其是2000年以来,产量由328.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466.9万吨,年平均增长率9.98%。
我国葡萄品种主要由国内主产葡萄品种所决定,以巨峰系品种、红地球、玫瑰香、无核白等品种为主,其栽培面积达75%左右。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我国葡萄生产主要以鲜食为主,鲜食葡萄产量约占葡萄总产量的75%左右;而酿酒葡萄的产量所占葡萄总产量的比例不到15%,仅有10%的葡萄用于制干、制汁或制醋,很少部分用于其他加工产品。
2.区域布局相对集中,西部、南部省份增速迅猛
从我国葡萄种植的布局来看,我国葡萄的主要种植区集中在新疆、河北、陕西、山东、和辽宁等省。新疆一直是我国传统葡萄生产大省,种植面积长期居全国首位,2018年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0.8%,比重略有下降,产量持续增长;山东、河北等环渤海地区葡萄产量仅次于新疆,是我国葡萄生产大省,2018年山东、河北两地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葡萄面积的5.42%和10.82%。同时,重庆、陕西等中部地区以及湖南、浙江、广西等南方省份葡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四川、云南等省葡萄产量与面积持续增长,2012年云南省葡萄种植面积有大幅度增长,居全国第9位,2013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跃居全国第5位。葡萄生产呈现西迁、南移的发展态势。
鲜食葡萄栽培面积较多的省区主要有湖北、新疆维、湖南、辽宁、陕西、广西、云南、山东,上述7个省区鲜食葡萄栽培总面积占全国鲜食葡萄栽培总面积的近70%,反映出近年来鲜食葡萄栽培区域正逐渐向西南各省区(如云南、广西、四川)扩展。酿酒葡萄栽培面积较多的省区主要有河北、甘肃、宁夏、山东、新疆,上述5个省区酿酒葡萄均为欧亚种品种,占全国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的60%以上;而广西、湖南、吉林等地区是毛葡萄、刺葡萄、山葡萄及山欧杂种葡萄的主要种植区,上述省区毛葡萄、刺葡萄、山葡萄及山欧杂种的栽培面积占全国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近20.0%。制干葡萄主要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栽培,占全国葡萄栽培总面积的5%。
3.葡萄产品增长明显,类别间差异较大
(1)鲜食葡萄
我国鲜食葡萄市场供给总量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7/18年度,我国显示葡萄市场供给总量达到11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85.1万吨。葡萄供给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少量从国际市场进口。市场消费总量。我国的鲜食葡萄主要由国内生产,因而我国鲜食葡萄消费也以国产葡萄为主。2017/18年度比2016/17年度增长了62.83万吨。葡萄市场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2)葡萄酒
近年来我国的葡萄酒产量有所下降,消费量持续增长,中国逐渐成为葡萄酒消费大国。据OIV的统计,2013年,我国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2018年我国生产葡萄酒预计约14.4亿升,而国内消费葡萄酒共20.3亿升,进口葡萄酒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葡萄酒消费正在从宴会、聚餐等节日性、偶然性消费走向日常性、经常性消费。随着居民保健、营养意识的加强,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消费文化日益传播,葡萄酒的消费人群、消费频率以及消费量将进一步提高。
(3)葡萄干
葡萄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食品,也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型农产品。近几年国内葡萄干产销呈现波动上涨趋势。2009年,葡萄干的市场供给量和消费量都处于高值,2010年和2011年市场供给量和消费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12-2018年葡萄干的市场供给量又恢复了增长。2018年,我国葡萄干国内产量为21.5万吨,市场总的供给量为25.5万吨,而国内的消费量为25.0万吨,出口4.5万吨。
二、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以小农户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经营程度滞后于产业化发展主要。近些年我国葡萄种植规模快速发展,但生产主体主要以小规模种植户为主,组织形式较为分散,管理技术较为粗放。总体来看,葡萄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兼具生产、流通和销售功能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屈指可数,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由于小农户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葡萄园基础设施参差不齐,总体较为落后;修剪、采收、施肥等管理技术主要依赖手工操作,由于缺少技术劳动力导致生长育调控新技术运用不到位;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大部分葡萄果品的品质仍然不高;果园人工管理环节多,劳动力成本过高。
我国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差距甚大。我国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品牌意识薄弱。从生产到销售市场各环节关联性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影响了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落后于生产实践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葡萄产业市场需求未得到有效拓展,因而增产即降价就成为一种市场常态。究其原因,我国葡萄产业仍处于重生产而轻市场的初级发展阶段,整个产业相关利益群体的市场意识较为淡薄。主要表现为:葡萄消费市场存在认知观念问题而产区缺乏系统的市场引导举措;产区政府层面缺乏对本地产业市场发展的战略布局;产业中企业或经营组织层面缺乏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区资源分配结构失衡,本土经销商队伍的缺失使得产区在销售中受制于人;果农市场意识淡薄,或缺乏把对市场的认识落实到生产环节。
(三)与加工业、文旅产业融合不足,产业带动作用有限
葡萄产业涉及种植、管理、采摘、加工、营销、消费等多个环节。一方面,大力发展加工业往往是多数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但事实上我国葡萄加工业近年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加工品方面,不仅原有的市场优势难以维持,而且来自东盟尤其是泰国和越南的葡萄加工品带来的市场冲击力也越来越大;新产品开发方面,囿于市场认知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缺乏,“新产品”往往仅是产研合作的“新成果”,难以寻到市场突破口而大规模商品化。以鲜食葡萄的加工物流为例,葡萄先进生产国鲜食葡萄都经机械化分级与包装后,再投放市场,而我国鲜食葡萄商品化处理比率低,仅占总产量的8%~10%。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总量仅占总产量的12.2%,由于采后保鲜处理不当,每年约有15%~20%的产品腐烂变质。
另一方面,葡萄产业需要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特别是葡萄酒产业,应该积极引入文化元素,弘扬传统酒文化,拓展产业链。而目前国内葡萄酒文化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停留在“短、小、粗”即产业链短、景点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化的阶段,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弱小,竞争乏力的特点。目前国内多数葡萄酒厂或葡萄酒庄均重视葡萄酒的种植酿造环节而忽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其独特的葡萄酒文化未得到有效的展示。
(四)管理体制有待统一,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世界葡萄生产国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及加工都有统一部门管理,由葡萄从业人员组成的葡萄协会也从中进行协调,从而形成了原料生产和产后加工及产品流通之间的有机衔接。我国葡萄生产、加工和销售流通属不同部门管理,管理体制上的脱节给统一调控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形成葡萄生产和加工之间的脱节和不协调。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体系独立性差,地方保护主义作祟,“阵发性”监管打击弊端极大,一些假冒伪劣如冒名牌、换商标、假年份、伪品种、以次充好等以及一些“三精一水”的假酒还有很大市场;农资市场上假农药、假化肥,甚至伪技术、伪专家对果农伤害很大,非常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生态化集群化布局
一是进行葡萄区划研究。科学论证的优势产区,在优势产区内进行区域分区、品种分类布局,实现葡萄品种化、基地化、区域化栽培,集中投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支持与葡萄酒生产企业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推动葡萄酒产业生态化、集群化发展。综合开发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实现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一体运行。二是培育特色品种。中国生态类型多样,还需要在进行产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特色品种。中国葡萄产区分布较为分散,东部企业土地成本较高,向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未来西部产区将成为一些通用葡萄品种最大的种植基地,而西南地区和东北部分产区将成为一些特色品种的种植基地。比如东北鸭绿江河谷以山葡萄为资源,开发相应的特色产品。三是建立合作关系和战略同盟。通过品牌集群、产区推介等方式,突出葡萄酒产区个性化竞争优势,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化激烈竞争赢得宝贵的时间。
(二)构建绿色化生态化的价值链产业链
树立产业生态圈的思维,注重构建葡萄产业的价值链条管理,形成从果农、种植基地、生产企业、渠道成员一直到最终消费者的良好利益共享和分配链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团队经研究发现,如果在葡萄园里种上其他草本植物,将更有利于环保。这种做法的益处包括给野生物、传粉昆虫等益虫提供栖息处,提高水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另外,从葡萄种植和原料入手,对葡萄苗木培育、栽培模式、农药使用、产量控制等方面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保障葡萄产品质量安全。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在烟台即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发祥地,率先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种植、酿造、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科学管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从抓原料入手,构建葡萄酒产业的生态供应链条。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其全国葡萄酒骨干企业中复制连锁获得了品牌效益。
(三)健全葡萄产品质量认证追溯体系
建立葡萄产品质量等级制度是世界葡萄产品生产大国促进、规范本国葡萄产业发展重要的制度基础。以产区为单位,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葡萄产品质量分级制度,对于葡萄产品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加强对产区葡萄产品的品质管理,以原产地保护为依托,借鉴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经验,以产业联合会为执行和自律单位,构建我国原产地保护区内的葡萄产品质量分级体系,以科学的质量等级为导向,不仅对于打造优质名酒,引导消费,而且对整个葡萄产品市场的规范管理也能起到有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尽管投入成本问题阻碍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应用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这是当前所有农产品产业都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市场敏感度高的企业或者合作组织通常是先行者。政府应对这些企业或合作组织予以鼓励和扶持。
(四)开发新型营销推广模式
国产葡萄产品还需在体验式、互动式等具备文化属性的商品推广上下工夫。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一些新兴渠道或新技术来进行营销推广,比如智慧旅游、360全景导航、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客票、虚拟现实(VR)与虚拟增强(AR)技术、立体宣传册、连锁专卖等。通过工业旅游、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等手段,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环保”的要求,适度发展葡萄观光经济和体验经济。培育良好的葡萄产品消费文化,将地域文化、生态文化、酿酒、品酒、侍酒文化、艺术文化、节庆文化有机融合,丰富葡萄产品文化内涵,促进葡萄产品文化旅游的发展。如开发设计葡萄采摘游、休闲游、教育游、婚庆游、会展游、艺术游、购物游等各类具有吸引力的葡萄酒特色旅游产品。以酒庄为载体,生产高品质葡萄酒,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葡萄酒营销体系。通过将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到营销传播平台上,最终可以在地区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获得良性平衡。
(五)促进葡萄产业多样化融合发展
要利用葡萄、土地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整合各类资源,科学规划葡萄种植业、苗木培育研发业、葡萄酒酿造业、葡萄加工产品的加工业、酒庄酒堡产业、旅游综合产业、葡萄产业配套服务产业和服务综合产业,不断延长葡萄酒产业链。可通过建设金融创新服务中心、葡萄产业人才交流中心、葡萄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葡萄酒文化传播中心等机构来构建综合服务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