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0-02-25林霞
林霞
(福州市交通路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因此,“以读为本”是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呢?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 巧设问题促阅读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将问题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阅读去猜测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蟋蟀的住宅》,在导读蟋蟀“如何慎重选址”“安排住宅结构”以后,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故作神秘地说:“读这篇文章,有个问题老师好困惑,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你们先动动脑筋猜一猜?”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吸引过来。在大多数学生提出“为什么蟋蟀用它的前后足、钳子、后腿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就能建成这样的住宅呢?”这个问题后,我马上给予表扬:“哎呀,真是太聪明了!你们提的问题和老师想问的问题居然是一样的!”学生们一听更加兴奋,自主阅读课文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迫不及待地去解开师生共同的问题。
其二,为促进探究,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巧设问题。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经过多次阅读课文后,我故意说:“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老师可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并尝试阅读中得到答案。”学生们思维活跃,接下来的反馈过程,提出的问题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虽然和教师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文章重点,问题设的好,有独到见解,得到我充分地肯定。最后,我才亮出底牌:“读了这篇课文,酸甜苦辣,你挑哪一味,我们一起来好好说一说?”顿时,学生心思潮涌,课堂学习气氛掀起又一个高潮。
事实证明,阅读课堂善用这个游离于学生思维之外“谁也猜不中”的“武器”,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自主感悟的体验。
1.2 创设情境促阅读
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一篇课文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最初的阅读兴趣,缺乏热情紧张的自主探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地创设一种情境,以角色换位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伊始,我便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体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火车马上就要离开了,也许这辈子你再也没有可能回到朝鲜了,再也没有机会和朝鲜亲人在一起了。此时此刻的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一一回答后,我进一步的情境模拟说:“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这里就是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火车站,我们的战士会对亲人们说些呢?”学生纷纷入情入境,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令人动容。
1.3 故唱反调促阅读
为培养学生有主见、不盲从,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目的是引发学生争论,提高学生自读的兴趣,从文中探索真知。这种方法运用恰当,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思维积极活跃。
例如教学《詹天佑》中“杰出”这一部分时,我故意“示错”:“因为凿壁的两端互相看不见,凿到最后肯定接不上,只会耽误了工程完工,所以我认为两端凿进法不能体现詹天佑的杰出,这种观点你们同意吗?”学生一听先是一楞,接着纷纷指出“不对,不对,老师你错了!”我还是继续装糊涂,学生为帮我揭示真理,一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兴致勃勃地探索真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
1.4 指点方法促阅读
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揭示答案,而是指点方法,委以信任,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犹如一座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明灯,点燃在学生心头,让他们兴趣盎然拾级而上,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求知,给自主阅读课堂增添无穷活力!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第四自然段教学,学生或是设计提纲表述,或是抓文中关键的词,或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之答题不拘形式只要能体现船夫特别好的驾驶技术就行。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按教师指点的方法,结合自己喜好,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课堂实现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双赢的局面。
2 拓展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2.1 了解学生怎样阅读,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教师不要一味关注语言文字训练是否完成,阅读知识是否已经灌输。不能包办统领学生的阅读。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阅读课堂,关心学生是怎样阅读的,再从这个角度有意识地去引领学生解读教材。具体来说就是要关心学生与文本怎样从形交上升到神交,因此,在语文阅读课中,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对话:⑴与文本对话:如“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哪些?你对文章的理解有哪些?你理解的理由是什么”等等;⑵与作者对话: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⑶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篇文章安排在这一单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2.2 营造想象的空间,丰富学生思考和主体阅读的需要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发现“文本空白”,为学生积极营造想象的空间,满足他们思考,实现主体性阅读的需要。 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后,师问:“假如你就是树根,你就是大门,你就是煤油灯旁的那个小女孩,你是否注意到了小鸟那双眼睛?那是双怎样的眼睛啊?”生陆续回答:“我看到鸟儿湿漉漉的眼睛里,流露出焦急悲伤的目光,因为好朋友马上要变成灰烬了;我看到鸟儿湿漉漉的眼睛里,流露出忧郁痛苦的目光,因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它唱歌的树朋友了……”教师利用文本本身的描写空白,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带着生活积淀和经验慢慢地走进文本,走进平淡语言中,走进童话情境蕴含的和谐美、心灵美与人文美的感悟之中。
2.3 引领学生深层次思考,提升阅读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领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在熟读这部分内容后,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在小龟面临死亡危险的最危急时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当学生读到“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时,学生心中再现不解:为什么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难道向导是个见死不救冷漠无情的人吗?学生提出的这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借机引导他们在反复阅读深层次地思考中,感悟自然之道。
3 朗读贯穿课堂阅读教学的始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是内在的,它依存于文章被赋予的生命。学生必须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情感,感悟语言的魅力,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不断地揣摩体味中受到训练,得到了提升。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以欣喜愉悦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赞叹:“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雄伟壮观、光彩华丽;“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奇巧精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喧闹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怡然惬意。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大家体会下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中关键词句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的自主朗读中获得语感的提升。
再如在教学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时,由于周总理生活的年代离现在有较长的时间距离,低段学生可能连周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怎会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呢?也就无法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使人“难忘”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通过情感渲染,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敬爱,也就明白了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激动和幸福!是啊,周总理日理万机,要处理许多国家大事,可他还是在百忙中不辞辛劳,万里迢迢赶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把吉祥和欢乐送给傣族人民,与人民手拉手、心连心,那么可亲,那么可敬。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 结语
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本着“立足学生,着眼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我们的课堂必将充满活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