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和历史脉络
2020-02-25张冠军
张冠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党的十九大报告则首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2]的重要命题。那么,应如何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如何?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是党的建设的基石
新时代党的各项建设必须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2]这就决定了只有搞清楚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弄清楚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其他诸项建设的异同,才能真正实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目标。
(一)政治的实质及政治建设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是社会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既然是一种历史现象,就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进程而发展演变。从而,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也同样有一个日益多样、逐渐深化的过程。关于政治的实质及其内涵,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试以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中较为流行的政治学教科书为例:王浦劬主编的《政治学基础》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3]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4]杨光斌主编的《政治学导论》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5]正因为这一概念指涉众多、牵连复杂,因此,要想给政治下一个众所公认的准确定义,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关于政治的定义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几个共同的核心概念: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或人的集合体,作为政治活动“目的”的利益关系、政治理想及其表现形式,作为政治“运行过程”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行状态,以及存在于政治主体之间、存在于政治目的中、存在于政治运行过程中始终的“政治权力”。因此,可以概括地说,所谓的政治,就是以权力为手段的特定的主体为了特定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由政治主体、政治目的和政治运行三大部分构成,而权力关系贯彻“政治”全过程。
事实上,在中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者经典文献中,“政治”一词都包含着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大量的个体政治参与者,包含着作为政治目的的利益关系、政治立场、政治纲领等,包含着作为政治运行的组织形式、政治意识、政治规矩、政治行为等,而“政治权力”则贯彻和渗透在上述的一切政治主体、政治目的和政治运行过程之中。如,在列宁“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6]中,“阶级”一词是政治的主体,“统治”是一种政治运行过程,“生产任务”则是某种利益形式即政治目的,而“权力关系”则作为手段自始至终贯穿其间。再如,邓小平“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7]中,“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词是政治主体,“现实斗争”是一种政治运行,“根本利害”则是某种利益形式即政治目的。显然,“政治权力”同样体现在这一论断的字里行间。
所谓的“政治建设”,主要应是指某些政治主体主动开展的、一切有助于增强自身所属阵营的政治目的、有利于自身政治运行的活动。这里的“某些政治主体”,可以是阶层、阶级、政党等政治团体,也可以是政治领袖、政治精英乃至一般民众等个体政治参与者;“建设”包含着积极的、某种体系性的努力,所以当然是政治主体有意识的、明确的、主动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一般来讲,必然有助于本政治阵营中政治意识的明确、政治立场的坚定、政治行为的规范、政治运行的科学,并最终有助于政治目的的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政党作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政治组织,是由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积极分子,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政治性是政党的第一位的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就是中共主动开展的、一切有助于增强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活动的总称。
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近年来有学者尝试着对其内涵进行探索。如中共中央党校张荣臣教授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指无产阶级政党为保证其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上的一系列政治方面的建设,历来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8]中共中央党校张晓燕教授则从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角度,推论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外延和构成要素。[9]这些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探讨,都很敏锐地注意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建设目的、建设的运行过程等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素,有助于我们对此概念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析。但是其中要么是复杂含混、扩大内涵,要么是同语反复、循环论证,无法真正厘清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
结合之前本文对“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概念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组织机构乃至党员个体主动开展的,一切有助于增强党员和人民群众实现根本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政治组织改造、政治意识养成、政治过程推动等政治运行的行为。
在此定义中,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党”这一最高组织形式,而且包括了各级党的组织,包括了党的领袖、党的干部、普通党员等众多主体形式;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引导,努力实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产主义的共同政治理想,以及现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党的政治建设的“运行过程”,则体现在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的遵循、政治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等等。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就大体上可以分为党的政治主体建设、党的政治目的建设、党的政治运行建设三大有机组成部分。
二、党的政治建设演变的基本脉络
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我们党在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方面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以解决中国人民“站起来”为主要任务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以解决中国人民“富起来”为主要任务的新中国建设和改革新时期,以解决中国人民“强起来”为主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政治化”阶段(1921—1949 年)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在求亡图存的斗争中节节胜利,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摆脱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政治压迫、追求自身政治解放进程中日益实现政治自觉的产物。自党诞生后,也以对人民的政治动员作为直接任务,通过宣传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等,推动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而在我们党的内部,更是自始强调要从政治上打造一个坚强的党。
早在1929 年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 每个同志都政治化实际化,党的战斗力就强大起来了”。[10]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成立之始,就不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其中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领域,日益从自身主体建设、党的政治目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运行体制规律建设三大方面,不断明确、不断强化。其具体体现是:在党的政治主体建设上,党的政治领袖选拔和培养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稳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短短二十年时间造就出千千万万党的核心骨干力量和完善的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党的队伍迅速壮大,从初创时期的50 多人扩展到1949年的448 万多名党员和千千万万党的追随者。在党的政治目的建设上,党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确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列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在党的政治运行建设上,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明确了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增强了全党上下的政治意识与政治纪律。
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党高度“注意政治”的“政治化”努力,使中国共产党及其广大党员和追随者明确了自己的政治身份、政治任务、政治目标,将自己明确地跟中国其他一切政治力量进行了明确的区隔,使党领导的、为人民大众夺取政治权力为核心的事业顺利发展。结果,“党的战斗力就强大起来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二) “讲政治”阶段(1949—2012 年)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致力于经济、社会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需要,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等领导人认为,要靠我们党“讲政治”来实现。
早在1960 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认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必须要“讲政治”。之后,1975 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批驳了“体育没有政治,不能讲政治”的错误观点,认为体育事业也必须讲政治;后来他进一步把“讲政治”认定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说,“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这一阶段党在自身政治建设上的主要成就是:在党的政治主体建设上,力图并成功建立起党的领袖任期制和退休制,努力推动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革命化,推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真正树立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力图解决党的各级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过程中的“本领恐慌”问题;在党的政治目的建设上,突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7]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地位,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并在世界性的政治风波中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抵御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进袭,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政治运行建设上,在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正确处理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制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完善了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成功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反腐败建设等党内斗争。
这一阶段,我们党通过“讲政治”,让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能树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的思想,通过“讲政治”,实现全国一盘棋,培育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理顺党和政府执政权力的运行,确保了党领导的改 革开放重大政策的推动和执行,实现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大转变。
(三)“党的政治建设”阶段(2012 年以来)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领导中国人民从“富起来”逐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党内反腐败斗争极为艰巨的形势,毅然把树立党的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为突破口,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党的政治生态不断好转。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深化了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以党的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并予以高度重视,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全党必须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
新时代以来,党在自身政治建设上的主要成就,在党的政治主体建设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在国家生活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领导地位,强化党的领袖的领导权威,加强“四个意识”、实现“两个维护”,加强对党的高级干部“关键少数”的制度管理;在党的政治目的建设上,全面加强对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在党的政治运行建设上,坚定反对党内腐败现象和权力滥用问题,加强了对党员高级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初步建立起更具有操作性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氛围,等等。
党的政治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的重大突破。它意味着我们党在经历了自身建设“政治化”、“讲政治”之后,实现了新的飞跃,明确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重要意义。它必将对推动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