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行能力视野下少数民族贫困村落反贫困研究
——以干河沟回族村为例

2020-02-2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河沟回族村寨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本研究以村干河沟回族村为例,从可行能力视野探讨反贫困问题。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反贫困实践行动在成效显著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面对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诸如:由于存在市场风险、产业链无法延伸、扶贫项目的协同度不高等导致的相关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发挥村民的合作与协同的能力,提高其参与市场、规避风险等能力,可能为民族贫困村落的可持脱贫续提供新的路径。

一、政府主导的个案村反贫困实践

(一)个案村的基本情况。干河沟是一个回族村寨名。该村寨位于距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哈喇河镇5公里左右的一个小山村。据统计,目前海外村有709户2898人,这个特殊的回族村寨有村民286户1080。村寨所在地坡陡山高,环境恶劣,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民拥有的总耕地面积约为300亩,大都是贫瘠的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占1亩左右(村支书的统计数据)。

(二)个案村反贫困的政府行动

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的反贫困实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在扶贫上只能采取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主要的扶贫对象为农村的特困群体和“五保户”,政府采取的扶贫措施只能从一个微小层面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农村贫困群体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然而,由于扶贫面大,帮扶任务重,扶贫效果不明显等因素存在,农村仍有大量的贫困群体;自从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到来,农村的扶贫方式更加多样化,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紧随其后的便是范围更小的“以贫困县或贫困村”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这相对于之前的救济式扶贫,政府的扶贫政策日趋完善,扶贫的效果也更加明显。这为农村贫困群体摆脱之前的贫困面貌做出了一个典范,为后续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2.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扶贫实践。现行的精准扶贫,已经由扶贫到县细化到村再到一对一的帮扶式扶贫,它是在政府主导的个案村的实践下,积极倡导所有的的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加入到精准扶贫的行列中,一起为摆脱贫困现状贡献自身的力量。“干河沟”回族村的扶贫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扶贫模式,从解决群众最基本的困难、满足村民的迫切需要到千方百计改变群众的贫困面貌,进而引领村民谋求发展,为该回族村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政府主导的反贫困实践所面临的挑战

1.民间资源动力不足,村民部分权力缺失。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资源占有和权力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没有维权意识,也意识不到改进或者主动去学习农业科学和技术,生产方式传统,思维转变困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教育程度低下,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和发展。在家庭的发展方面没有多大改变也不会有人主动去引导他们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性的道路。

2.村民思想转变困难。该个案村村民的思转变困难来源于教育的缺乏或者低下,即便是今天,读完初中或者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辍学的大有人在。辍学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保障孩子的读书费用。因此,村民传统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同时,该村目前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孩子尚且可以接受学校教育,而大人就没有受教育,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扩宽自己思想意识的机会,而且他们的思想大都顽固僵化。

3.村寨发展比较传统和粗放。就整体而言,干河沟村民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毋庸置疑,他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反贫困问题,即一直固守着传统的农业思维和产业运作模式。由于他们的耕种方式粗放,对施肥技巧掌握不够,再加上土地贫瘠,即使雨水好一点的年份,收成也不尽如人意。这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了他们的脱贫难问题度大、产业链延伸困难,而这些传统粗放的产业也阻碍了他们摆脱传统思维和转变耕作方式,导致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

二、个案村落的回应与协同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对政府贫困的回应。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扶贫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村民在政府的帮扶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一直在实践中发展。但由于村寨闭塞,信息流通受阻(村里手机没有信号),再加上村民一直以来的传统和保守,市场交易的缺乏,销售渠道波动大,大多数村民始终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政府主导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不敢轻易尝试,因为一旦失败,他们将会陷入再次深度贫困的境地(之前有扶贫失败的项目)。因此,对于政府贫困政策或者项目的回应度不够,参与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意识的浅薄和受教育程度程度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而摆脱政府的扶贫困境。

(二)现行精准扶贫背景下村民与政府扶贫工作的对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村民的思想意识开始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成本高、收益低,越来越多的村民采取了机械化耕种。不仅种植业的效率和产量有所提高,而且养殖业方面的(饲料等)更进也为村民们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在种植业方面,当地政府在深入考察了当地的地质和气候等条件之后,为村民出谋划策、因地制宜的进行扶贫开发,因为实验个案的成功,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扶贫效果明显。

另外,自引入了各种技术和致富信息,目前该村民的生活、发展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该少数民族个案村的村民由之前的缺乏经济思维和赚钱的头脑意识,也缺乏发展经济的思维、技术、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困难到现在娴熟掌握了各种技巧和致富手段,由之前的人工劳作到目前的机械化耕做,产量和质量达到了质的飞跃。

三、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从前文分析可以总结出:发挥村民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参与、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链接和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帮助村民摆脱贫困的关键。在对该回族村落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该村落的村民有如下优势:

第一,他们们互相之间能够通过链接资源或者传授相应的致富信息,发扬自身相互帮助的传统美德,共同脱贫致富。干河沟村民由于有着脱贫致富的信心,他们主动接受劳动技能培训;同时,在种植和养殖业方面,自身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大。

第二,村民们懂得如何团结,为共同促进邻里和睦、可行能力有效介入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理论反思。在对全文的归纳总结中,我发现该村落的村民有极强的摆脱贫困生活的信心,而且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他们主动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他们能够主动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反思问题导致的后果,进而努力克服恶习,取得进步。因此,通过村民们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和主动谋求发展等多方面的优势引入可行能力理论,目的是通过村民自身的能力、资源、优势,并在相互帮助中携手并进,一起为摆脱目前的贫困状况而努力探索、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

猜你喜欢

河沟回族村寨
江苏平原沙土区河沟边坡土壤侵蚀机制及模拟研究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蒙城县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钓鱼捞虾摸泥鳅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跳跃”的秀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地扪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