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宇:一场失语者的自白
2020-02-24SEPI
SEPI
《硬颚.32-1》,2020
恋物有声
“做一件特别当代艺术的装置作品”,2008年,刚刚毕业的何翔宇就是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开始实施“可乐计划”。相比较可口可乐logo本身的消费符号和艺术史上的重重出镜,何翔宇选择了可饮用的充满气体的甜味褐色液体本身作为切入点,用一周的时间确定方案,用月余的时间完成冰冻、烘干等实验,用一年半的时间消耗了127吨可乐——这也是他所生活的小城一年的可口可乐销量。从指向到物本体的转换显然是奏效的,这场以身体与时间的多重消耗完成对物消解的计划获得了广泛关注。
当所有在熬煮中留下的空瓶和黑色渣滓被郑重其事地陈列于透明盒子之中,那些庄严肃穆的陈列似乎已经完成了从行动到作品的终结,但透过安静的残骸,不禁让人回味的是那时浩浩汤汤的一个“大”计划。如何获得这数百吨的可乐,如何面对过程中可乐及工具的双重消耗,如何将遗留物本身更为精确地转化为作品,无疑,从计划之初,何翔宇便选择了一种颇为艰难的方式。面对铺陈开来的巨大系统,何翔宇站在了计划管理者与实施者的交叉路口,这也为其之后的创作铺设了延伸的轨迹。
出于对“可乐计划”这般大型方案的未竟讨论,2011年到2013年,四个月对T34坦克的测量,35个工人,工作近两年,350-400张全尺幅牛皮,50000米腊线,完成物重两吨多,在“坦克计划”中,他加强了计划实施中的精确性,与“可乐计划”不同,计划本体的严格性完成了在各个环节的蔓延,“可乐计划”中对物的调集,已经不再成为计划中隐匿的核心,而是更为专注于实施环节的理性化。从测量、裁切到缝制,都严格依照图纸,在理性的数据支撑下,进一步推进了计划中的完整性,完成了流水线式的规划,尽管其目的是完成一件不可复制的产品。
在对复杂机械的准确复制后,皮革不是为了成为坦克而存在,而是充当了钢铁武器的外衣,在没有内部填充的处理下,空虚地瘫软,仅靠皮革作为物的硬度支撑,将坦克原本的攻击性完全抽离。不得不说,有些负隅反抗的悲伤,坦克不再作为武器或是旧时战争的指代物,而是归于物本身。包装的外套是价值低廉的保护物,通过皮革的演绎方式,将本无价值的过程放大,在体量与过程的多重支撑下,转化本身即为成立。
物的权重
在庞大的计划之外,同样需要思路的切换,何翔宇有意训练对日常看待物的方式,在之中寻找并完成物质与形态的单一对应的转换关系。从“可乐计划”之中,他便开始单件作品的创作尝试,视其为另一种方式的休憩之事。“涉及到单件的装置作品,就很具体会涉及到选择何种材料去呈现观念本身。”在不以体量支撑的前提下,何翔宇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可口可乐这种日常物的指代,以象牙、黄金、毒品等非常规材料举重若轻地直接介入作品的创作。
材料本身带来的视觉与话题性的多重冲击是计划之中的,其背后往往暗藏着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隐喻,那些随之而来的贪婪、犯罪、血腥以一种诡计的方式藏在作为材料介入的作品之中,却保持了表皮的平静。何翔宇不避谈最初对于材料本体所带来的刺激本身的关注,尽管他很快就抛弃了这种想法,但在作品内部的构成之中,也绝非单纯对物的挪用。《完了》中象牙与手铐的对应,本身就回应了社会存在对既存法规的漠视以及所谓约束的悖论。而黄金成为蛋托本身,更是从根本上完成了对物价值的颠覆,黄金作为永恒硬通货的存在,被演绎成为生命本体所需蛋白质的保护物。原本贵重的材料本身并非出自对作品价值的所谓“加持”,而是如何在平静之中完成深意的可能,不调侃不愤怒,在不动声色中成为启发连锁思考的源头,而非结果的终结。
时至今日,何翔宇回看过去的创作,“形式与内核有关系,但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轻的形式可以有很重的内核,反之亦然。形态和材料之间也是类似的动态关系,它们天然地互相联系,彼此造就又彼此限制,但我要做的就是打破和重组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
失语的自白
大约是在2012年,彼时的何翔宇还未能流利地讲英语,却在一次前往美国参与展览的途中,遇到了现在已是妻子的韩裔女孩。两人虽未能流畅交流,却一见钟情。然而在初次热闹的家庭聚会上,当亲友们热络地用英语或韩语你一言我一语,唯有何翔宇只能无聊地坐在角落里。百无聊赖中,何翔宇用舌头舔舐口腔中湿润而起伏的上颚,展开了同自己的对话、游戏。对这则故事的引用并非意在提供一则供人玩味的八卦,而是提示“口腔计划”所隐含的一个绕不开的基底:即便最为亲密无间之人,仍有难以避免的无法沟通和不能理解,甚至处于孤立无援中,而这该是多么难耐的尴尬和伤痛。
从柠檬计划到口腔计划,这场持续如此之久的创作,或许在某个潜在的层面上,亦是一场面对语言性、社会性孤立造成失语时的(自我)沟通、抵抗、和解与疗愈。
在何翔宇看来,这其中不断的折叠与延展,与生活不无相关。这些年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的感触之一就是,语言并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而語言差异也并不是沟通中最致命的隔阂。在此意义上来说,柠檬计划其实就是在突破语言、文化、时间、空间、学科、思维方式等等各种意义上区隔的同时,建立一个对知识的全新理解方式的尝试。柠檬和黄色是两个极为普通的事物/概念,简单到不需要语言,只需要图像,任何人都能明白它们是什么。但是由它们发散出的事件和观念所构建出的却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图景,就好比任何一个人看到完全相同的一种黄颜色时,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事物都会是完全不同的,而其原因与他的成长、教育、文化背景、生理状态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柠檬计划尝试做的,就是以两个点揭示出这样一张网,让我们重新审视所有看似日常的观念背后所存在的歧义。Chinese Lemon Picker这个题目并非由艺术家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名词。淘金热过后,大批在美国的中国劳工受生计所迫,去种植园从事本地劳工不愿选择的采摘柠檬工作,这些廉价劳动力当时就被称为Chinese Lemon Pickers(摘柠檬的中国人),他们和很多其他中国劳工一样遭到了大量不公的待遇。这个名词出现在作品中,并不是“自嘲”,而是一种提示或者回声;身份和种族也不是“问题”,而是一种状态,在艺术家看来,希望没有人会因为它而被困扰,但所有人都应该不断思考当下为何拥有这些状态。
今年,何翔宇和所有旅居海外的同胞一样,归国之路漫漫,在经历了长达14天的隔离之后,他迅速地调整进入个展的工作中。在新展“硬腭”之中,视频、雕塑、平面作品的多重维度朝向着同一个方向,宛如一场失语者的独白。
雕塑“小男孩”立于被打破的空间之中,新设的门将光引入,艺术家的自述里,那是一个未曾品尝过可乐的男孩开启易拉罐的瞬间,雕塑的凝固,放大了无法言说的静止,手部动作引发观者无尽的遐想。如同一个入口处的指引者,进入这一场无声的静谧。
1.“硬颚”展览现场 2.艺术家何翔宇,摄影:Trever Good 3.《家庭》,局部,摄影:孙诗 4.《小男孩》,2020,摄影:孙诗 5.Terminal 3,2016-2019 6.《软腭18-1》,2020
在展览高达七米的空间之中,周围的墙面被四组共80幅口腔绘画所覆盖,当进入所有的看似抽象的图像,仿佛空间被来自口腔的朦胧而占领,尺寸巨大、内容复杂,观众如同闯入“口腔”的内部,完成了一场从内之外的观看。从早期相对具象的描绘和捏造器官的形态,到以某种混沌的颜色表征感觉意象,再到愈加复杂的材料与结构进行塑造,乃至引发与“口腔计划”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柠檬计划”。与其说“口腔计划”仅仅是一场由感知通往视觉的转化,倒不妨说这是一个当代艺术版本的个体“洞穴寓言”,一个失语囚徒意欲从“口腔洞穴”出走,试图理解世界和自我完善的修行。在双屏影像装置Terminal 3中,影像记录和描绘了一群未满20岁的非洲年轻人来到中国“杂技之乡”吴桥进修学习杂技的过程。影片的双屏,如同一个镜像,于交错变幻中映照了他们奋力张开的双臂所触及的世俗与精神的双重生活。
临近影片结尾,那个来自非洲前往中国学习杂技的少年艾蒙和伙伴们获得了期待太久的掌声,他们终于可以载誉而归了。身处“Terminal 3”,异乡人无法在此停留,但这里才有归家最快的速度,通往梦想最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