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02-24黄建雄任棋
黄建雄 任棋
研究主体与方法
新冠疫情期间,国家高新区凭借科技创新能力,逆势增长势头强劲,并体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未来经济“双循环”建设中,国家高新区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努力破解我国在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的困境,培育壮大产业链主导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与竞争力,成为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力量。从发展实际来看,福州高新区处于省会城市国家高新区中中后水平,与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在引领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定位要求与目标导向仍有较大不足,尤其是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面临规模小、影响力若等压力。
研究主体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以GDP总量在5000亿元以上,12000亿元以下的部分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为主城市标准,所选取所的国家高新区按照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排名在第6位到第53位不等,样本总量为14家。
研究方法
本文以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为测度依据,根据数据可获得性,选择与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的15项相关性指标,通过变异系数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设:G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在第j项指标上的观测值(即该高新區2019年度统计到的原始数据),其中i=1,2,……,14;j=1,2,……,15。
第一步,计算每个指标的平均值。
第二步,计算每个指标的标准差。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第四步,计算个指标变异值。
对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分别求得变异值。
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制约问题
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产业基础薄弱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在我国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高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同时,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自主化程度低。根据中国工程院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评估研究显示,中国八类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占比30.8%,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热部件、飞机/汽车等核心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仍需大量进口。尤其疫情导致部分产业供应链出现紊乱,国际需求下降、订单延期减少,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受阻,国际物流运输成本上升等,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创新投入强度偏低。过去,我国经济依靠市场规模、模仿创新、要素低成本等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但多数企业缺乏原始创新,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产业创新积累不足。特别是制造业总体呈现“研发投入规模一般、投入强度不大、转化率低、单位产出专利少”等特征。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总规模为1.2万亿元,约为美国的66%,研发投入强度不到2%,与美国4.4%的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低于美国同业。同时,国内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研发规模中位数约为美国企业的70%,但研发强度也仅为美国的30%。从研发产出看,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到7项/亿美元,约为美国一半。
新兴产业引领性不强。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高端装备、轨道交通等部分产业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优势。但整体上我国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仍处在中游水平,处于局部强整体弱、有体系缺体量、有亮点无品牌的发展阶段,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尤其是高端数控机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技术短板明显,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低规模小,产业带动性不足,产业价值链协同能力不强。此外,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不高,需求乏力、品牌效益不明显、竞争过度、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高新区指标评价体系的测度导向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是科技部官方对国家高新区的战略评价工具,主要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国家制定的战略导向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科技创新,着重表达对创新经济价值的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测度导向
2003年版评价体系是国家高新区在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制定的,分别从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与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重点考虑了高新区技术创新状况,包括创新投入、转化、产出效率等,这一阶段反映出高新区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2019年新版评价体系针对国家高新区进入“三次创业”,着重构建“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生态环境和宜居包容性、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核心指标。新版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更体现出遵循新经济发展逻辑,更加强调创新创业对新经济发展的引领驱动,开始强调发展效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
评价体系中的产业测度
2019版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产业发展的导向、路径与内涵有更明确要求,相比2003版评价体系考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到2019版评价体系考察“结构优化与产业价值链”,体现了国家高新区对打造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测度导向。高新区应依托产业经济优势,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提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园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研发创新效率与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提高研发投入,并且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研发投入。2019版国家高新区评价导向体现了要求企业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出,一方面考察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人员结构比重,同时看单位从业人员数下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单位研发经费支出的专利申请数量等,从而引导引导园区企业提升研发质量,实现研发投入产出的结构性调整,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牢基础。
二是产业价值链提升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等创新主体作用。尤其要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2019版评价体系从企业营收净增、营收净利润率,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量等指标设置上,体现了重视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性与高价值性企业群体。同时,研发人员比重、本科及以上人员比重、外籍常驻人员比重以及留学归国人员比重等指标,体现了把人才作为创新主体要素,要求园区不断充实研发人员队伍,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产业创新路径上进一步体现了开放创新导向。与过去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靠技术引进、消化等传统路径不同,国家高新区更加强调要通过境内外技术合作、海内外人才引进、企业跨国经营与海外创新布局等,不断提升园区开放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四是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与建设上,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产业生态优劣决定了未来区域和城市间的竞争优势水平。2019版评价体系体现了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核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密切上下游产业联系,加快产业供应链整合,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互动合作机制。
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测度结果
过去三十年,国家高新区坚持科技创新内涵,持续积聚科教资源、引进研发机构、搭建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根据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可以看出,经济总量处在一定规模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整体性优势。
一是平均体现出较强的人才集聚程度。14家国家高新区大专以上占從业人数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等指标差异程度较小。创新型人力资源作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关键要素,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价值、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提升高产业创新能力的核心。
二是平均体现出较强的科技研发投入。14家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经费与科技活动经费指标差异度较小。国家高新区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最高、高水平创新资源密度最高的区域,集中体现在包括企业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费用、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的费用以及应用创新投入的费用等。企业以及高校内部持续且有规模的科技研发投入,有利于产业创新能力、创新成效等提升。
三是平均体现出较强的企业创新能力。14家高新区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企业总资产利润率的指标差异程度最小,高新区内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达到6%以上水平,技术收入占营收比重超过12%。研发投入与企业的创新和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有着紧密关系。常规来看,高新区入驻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主体,研发投入水平普遍较高,成为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与价值链提升的重要力量依托。
与此同时,福州高新区与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的指标在表现上也反映出一定弱势与局限,具体表现为:
一是高成长及创新型企业育成程度低。从指标差异程度看,福州高新区与样本平均水平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以及高成长企业新增数等指标偏差较大。与此同时,福州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总数及新增数均处于样本末位。作为产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企业主体是最根本主体,福州高新区不仅高新技术企业与瞪羚企业总量与增量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水平较低,企业集聚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科技研发投入水平与政策。与样本平均水平相比,福州高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处于较低水平,但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收比重高于平均水平。一方面反映出福州高新区创新投入更多以企业为主,研发活动较为密集。另一方面反映出研发投入总量低,仅为样本平均水平的1/3。
三是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高水平人才占比低。与样本平均水平相比,福州高新区大专以上占从业人数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三项指标水平较低,其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均处于末位水平。人才要素成为福州高新区发展的突出瓶颈。结合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等其他指标考虑,福州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仍有待加强。
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建议
第一,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开展重点领域延链、建链、强链。国家高新区要发挥数字经济乘数效应,以产业创新引领新经济发展格局,依托5G、云计算、软件、硬件、安全等数字产业先发优势,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尤其增强制造业产业零部件制造能力以及工艺设计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针对自身主导产业开展产业延链、建链、强链,启动实施一批创新型重大工程和项目,培育一批有世界影响力、有产业引领作用头部企业。光电产业领域作为福州高新区特色主导产业,光学元器件、激光器等领域海外收入占比较大,疫情对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等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下一步,福州高新区要积极开展强链建链计划,支持区内主导产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弹性供应链”,给予企业长周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加大高附加值零部件环节进口替代和本地化产业链配套,发展多元化供应商,有效分散了供应链风险。
第二,凝聚大院大所大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目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仍面临较大技术壁垒。国家高新区要紧密围绕这些产业创新需求,重点布局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精准支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强化前沿技术基础创新支撑,引领地方乃至全国新兴产业前瞻性基础研究、原创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专业技术平台及孵化服务资源,为科技型创业项目和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和硬件配套条件,承接和推动重大产品技术突破。对于福州高新区而言,要密切关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在光电前沿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积极建设国家光电实验室等重量级平台,联合福州光电产业协会以及福晶科技、浩蓝光电等区内外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从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对接、技术服务等角度开展光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研发创新。
第三,培育产业新赛道,构建场景引领、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国家高新区要大力培育引领型技术领域,抢占人工智能、5G应用、区块链等赛道,以及互联网医疗、智能网联、智慧出行等围绕市场应用反向创新的关键技术领域,布局重大新基础设施建设,依靠政策助力和企业自身同频共振,创新应用场景,为新赛道下新业态发展提供真实的试验环境,引进新经济龙头企业,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福州高新区目前正积极抢抓智慧教育、互联网医疗、空间信息服务、能源互联网等跨界融合型新赛道,构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创新应用场景,推进中海创工业互联网中心、海峡星云华为整机项目等一批重大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 5G+协同制造融合工程,垂直整合行业力量,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第四,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形成各具特色、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国家高新区持续引领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形成了由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等创新主体,风险资本、专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创新支撑要素,以及创新创业文化共同构成的“雨林生态”,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对于福州高新区而言,一方面是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跨业态、跨地区的网络化合作与跨企业、跨领域互联互通。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在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平台,加强人才技术等要素培育、创新产业组织,打破科研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根本的有机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