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作为标准,造园作为语言
2020-02-24张清帆
张清帆
曹汛先生多年园林史研究文章集结而成的新书《中国造园艺术》于2019年]1月出版。相比一般园林书籍,曹汛先生更关注叠山匠人及其叠山风格的变化,文章多建立在园林史的历史考据之上,对不同时期的关键造园家和叠山家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在行文间提示着极多的主题与线索,读者可追随前辈去深入园林史探究。
书中首篇统领文章《中国造园艺术概说》(《中国造园艺术》,曹汛,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9.11)进行了园林史的梳理,主要从造园主体:文人、画士、职业造园家的风格主导来阐述造园演变。《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引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园林论题。《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的结论,认为“最初由写实地、接近原尺度地再现整个大山;小中见大、写意地缩小比例,再现整个大山;最后写实地、接近原尺度地再现部分大山的一角。”这个结论也始终穿插在全书各处,即对叠山演变的总结。《网师园的历史变迁》一文大概可作为园林传记的范本,令人赞叹的是文中考据网师园经历的空间演变,从传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到网师园之名创始于清乾隆中之宋宗元,十余年后归瞿兆骙。归属于瞿兆骙时,网师园尚有水门,月到风来亭还在湖面中心,彩霞池东侧还未有加建院落;光绪二年归为李鸿裔之后,建高楼,封隔墙,风貌打了折扣,成为今日的格局。今天我们已看不到“有亭于水者日‘月到风来”,以及“沧浪渺然,一望无际”。
《明末清初的苏州叠山名家》一文详记了许晋安、周秉忠、周廷策、张南垣、文震亨、陆俊卿、陈似云、张然等叠山匠人的生平,与另三篇造园家传记文章(《计成研究一一为纪念计成诞生四百周年而作》、《造园大师张南垣一一纪念张南垣诞生四百周年》、《戈裕良传考论一一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对照来看,可大致勾勒出明代至清代,叠山面貌与审美沿革的大致脉络。从中可知,在明代早期,叠山大约多重视独立赏石之形态,也多有“梯岩架壑”之类的完全以湖石构筑的假山;到张南垣时期,开始采用土石混用的叠山风格, “平冈小坂,陵埠陂陀”:而至戈裕良,则又创造出新的风格。最为可惜的是张南垣叠山真迹无一流传下来。曹汛先生对元代末期明代早期如狮子林式的假山持否定态度。我总以为不至于如沈三白所说“乱堆煤渣”那样糟糕。从书中戈裕良一文中的引文体会,倒是可以发现,戈裕良与前代赏石、纯粹以石山构筑的假山亲缘更近,且或许因为戈裕良审美很高,因而摆脱了一度把独立赏石叠山作成“乱堆煤渣”的坏样式。譬如戈裕良所造的朴园, “有黄石山一座,可以望远,隔江诸山,历历可数,掩映于松楸野成之间,而湖石数峰洞壑宛转,较吴阊之狮子林尤有过之,实淮南第一名园也(《履园丛话》)。”此外,在《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一文中,曹汛先生考证并否定了陈从周先生将扬州何园“片石山房”视为石涛叠山遗存的判断,文中主要以石涛生卒与古文记述时间对照。常读园林文章,可知认为某叠山像某某名山、像某某画家的山石画意,都是园林文章的常见修辞,或许也会因此而讹传。不知未来学者还能否继续考证,某园是否曾经以石涛的山石绘画为叠山粉本,是不是确有此事呢。
我想,撰写园林或许有几种方法,考据是一种,或许近似于历时性,考证历史沿革与景物变化,其中能见到每个时代对于空间的认识,对于景物诗意的选取。这些都是造园的核心理念。另一种园林的写法,我想或许是从微观的视角去解读,类似于共时性的,直接对比与判断园林中的不同时间空间构成和美学的高下。曹先生的文章中,整理出了大量的信息来源,指出研究方法的可能性,从材料中挖掘出形式的脉络,书中的考据每每令人赞叹,关于叠山形式美学的结论,其中或还有很多题目可以深掘。
在《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一文中,梳理了造园史中园林设计的主体与诗画之间的关联。曹汛先生总结,最初多为诗人造园,南宋多为画师造园,明代多为职业叠山匠人造园, “大体上从魏晋到南宋是诗人园的时代,由南宋至元明属画家园,明代以后迄于清末则以职业的造园叠山艺术家即园林建筑家为领袖了,这个变化过程,也反映了园林艺术由粗疏到文细、由自发到自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从艺术史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或许很难直接给予造园艺术一个线性进步的直观判断。但诗、画作为造园的形式与构思意境资源,从诗人画家直接造园,到造园家独立造园,造园本身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学语言,其中的千丝万缕联系,能够从这一篇文章、以及整本书的论述中得到很多线索。
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元代画家倪云林与黄公望的绘画与园林关系的论述, “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对后世的造园影响很大,黄子久的矾头,倪云林的水口,成了后世园林设计叠山理水经常用以参考的粉本。”引文可知,诗与绘画对造园的更新作用,核心在启迪形式创造、在启迪投射关注于怎样的自然片段之上。
而另一处引文或许更能引發我们的疑惑, “《扬州画舫录》记重宁寺东园所置水石云:太湖石罅八九折,折处多为深潭,雪溅雷怒,破崖而下,委曲曼延,与石争道,胜者冒出石上,澎湃有声,不胜者凸凹相受,旋濩潆洄,或伏流尾下,乍隐乍见,至池口乃喷薄直泻于其中一一此善学倪云林笔意之作也。”从当下艺术史研究成果去看,倪云林的风格是一河两岸、折带皴等特征,此文假托倪瓒高士画意以抬高园林意境,但画意不甚相合,也是常见的。
历代的园林叠山风格与审美倾向总在演变,但从个体匠人创造的风格再去审视,会发现总有个人化的新风格去影响、改变整体叠山沿袭的审美。似乎未必是线性进步,或线性的退步。我们看得到在不同时代禀赋各异的造园家统领的艺术风格,当诗情画意作为标准,造园作为语言,或许是理解造园历史的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