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即暗氢分子的性能与应用
2020-02-24刘海军
摘 要:首次提出了暗物质即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首次提出了暗氢的特殊性能,首次提出了暗氢在天体运行和宇宙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暗氢;时慢尺缩;宇宙红移
前面我们介绍了暗氢的分子结构和构形分布,知道暗氢分子是由一个电子对环绕左右两个由两个中子组成的氢核,做封闭形莫比乌斯环形螺旋曲线管道运动,由于电子对是镜像对称的,莫比乌斯环是左右上下四方全部镜像对称的,又因为左右两个环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左右两个氢核的自旋方向也是相反的,并且是左右上下镜像对称的,整个暗氢分子是全方位镜像对称的,非常之结构必然有非常之性能与非常之应用。
一、暗氢分子的性能
由于暗氢分子的电子对,左右两个氢核,莫比乌斯环螺旋轨道,都是全方位镜像对称的,这样,组成分子的每个中子表面、每个氢核表面、每个电子表面、暗氢分子表面的每一个点,都同时存在N极和S极。镜像对称的作用,使分子内镜像对称的粒子相互对应的N极和S极总是相异的,总是产生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效果,這样,使电子对异常的牢固、氢核异常的牢固、暗氢分子异常的牢固。分子内非对称粒子之间、分子外围相邻的暗氢分子之间、分子外围相邻的其他分子之间,相应的两点之间,总是同时产生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作用,吸引使二者靠近,排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二者稳定,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情况下的吸引,也使暗氢分子内总是相互吸引和相互靠近的镜像对称的粒子,产生和相互排斥等同的效果,使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它们稳定。结果产生了暗氢分子异常稳定的效果。
(1)左右四方上下全方位镜像对称的结果,两个氢核产生的电场、磁场、电磁波,和两个电子产生的电场、磁场、电磁波一样,也是镜像对称的,相互叠加的结果为对外显示为中性,既没有电,也没有磁。也就是说,暗氢分子是隐性的,我们的视觉观察不到,用实验方法也检测不到它们的任何状态和性能。
(2)暗氢分子中的电子用来传光和电磁波。
(3)暗氢分子用来传递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维持着整个宇宙的星体、星系、星云的运行平衡。
(4)暗氢分子不存在任何的物理性能。
(5)暗氢分子不存在任何的化学性能。
(6)暗氢分子在任何条件的存在方式都是一样的。
(7)暗氢分子不和任何物质发生任何方式的物理关联。
(8)暗氢分子不和任何物质发生任何方式的化学反应。
(9)除宇宙重组外,任何条件,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都不会破坏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具有最强的稳定性能。
(10)暗氢分子不传递星体之间的除光、电磁波、引力波之外的其他能量,也不吸收和放出任何能量,这就保证了宇宙中各个星体的能量的稳定、平衡与守恒。
(11)暗氢分子在各个星体的引力场中呈对称均匀的球体层形分布状态,和星体同步,其运动轨迹完全相同,因此,在引力场范围内,暗氢相对于星体是静止的,这样,在引力场中,它所传递的光和电磁波,在星体的切线方向是弯曲的,曲律和星体相同,在星体的发线方向是直线的,这样就消除了一直困扰人们的“以太漂移”问题,完美地解释了“时慢尺缩”和“宇宙红移”现象。
(12)暗氢分子可以传递光线,但是却不会反射光线,并且不会吸收光线的能量,因此可以无限远地传递光线,直至碰到星体或其大气尘埃,传递的光线才会反射,出现光明,所以整个宇宙都是漆黑的。
(13)上面说的是星际间的光源发射的光线。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反射光线,因为人的眼睛是不能直视光源光线的,光源光线有能量、有辐射,会伤害我们的眼睛。而反射光线没有能量、没有辐射,几乎对眼睛没有什么损伤。光源光线通过空间中的尘埃反射光线,光源光线的能量被尘埃和星体表面吸收,反射光线的能量已经所剩无几了,已经不足以再和尘埃和星体表面发生入射和折射,即尘埃和星体表面是不能传递反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是由暗氢分子传递到我们的眼睛的,并且,空间中所有的反射光线都是由暗氢分子传递的。譬如,房间里的镜子多长时间也不会发热,因为,入射和折射的都是反射光线。在夜晚,光源只能照明光区覆盖的空间,其他空间则是漆黑的,但是,我们在漆黑的空间却能看见光源和光区中的光线,因为它们的反射光线通过空间中的暗氢分子传递到我们的眼帘。这就是,我们能看到远处的光线,而四周却是漆黑的的原因。
(14)反射光线没有能量只是相对于宏观粒子而言的,剩余能量还可以推动暗氢分子的电子产生振动,传递光线。
(15)暗氢分子不吸收光线的能量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根据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暗氢分子传递光线就要消耗能量,必须从光波中吸收等同的能量,才能保持平衡。只是这种转换的能量微乎其微,在宏观理念中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吸收终究是事实,因此,暗氢分子能无限远传递光线也是相对的,要么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消失,要么在传递过程中被星体或星体尘埃反射或完全吸收。
(16)光线的传播确定于星体引力场中暗氢分子传递媒介的球体层状分布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相邻的两个星体都有各自的引力场,星体之间相互作复杂的螺旋曲线运动,自然引力场中的暗氢分子相互之间也作着同样复杂的螺旋曲线运动。因此,光线在各自的引力场中的传播,在星体的切线方向作曲线运动,在星体法线方向作直线运动,其他方向作斜线运动,也是相对的。它们真实的轨迹,无论曲直,都是螺旋曲线,说它是直线和曲线,只是宏观上的一种近似而已。在引力场之间,它们还要作星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结果是一条折线。如果跨越多维度空间,其光线的传递轨迹,复杂程度难以想象,抛开螺旋曲线不提,近似为直线的话,也是来回曲折的折线,而我们,不管有多远,全部按直线来计算,这样计算的距离相对于实际距离大大减少了,长度缩短了,计算所得的时间加快了,实际所用时间放慢了,自然就得出“时慢尺缩”“宇宙红移”“宇宙膨胀”“宇宙大爆炸”的结论了。
(17)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和微弱的月光,而暗氢分子传递的却是太阳光线在月球上的反射光线,这说明恒星在其他星体上的反射光线还具有一定的能量,傳递到较近的星体时,还能被星体尘埃和星体反射,呈现一定的光亮,不过已经非常微弱罢了。
(18)宇航员在空中只能看到闪烁的恒星、漆黑一片的宇宙,恒星照射到行星和卫星上的光是一点都看不见的,这说明反射光的传递是周边形等距离球形向前推进的,如晚上只要没有遮拦,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方位、任何距离看到同一个发光体,来来往往、过来过去的光线,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干扰,空中传递的电磁波,有电视的、有电脑的、有手机的、有民用的、有专业的、有国家的、有国际的,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影响。可见暗氢分子的作用意义有多么重大。但随着距离的延伸,光和信号的强度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这就是说,光源光线是沿发光体发线方向直线传播的,而反射光线则是按照反射定律也是以直线向前传播的,而光源光线是无数的,光区是根据发光体的构造确定的,一般的覆盖面积都是很大的,有的甚至已经接近球体形了,而任何尘埃、任何空间中的宏观粒子、任何空间中的物质、星体表面任何地方,它们上面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反射来自不同方向的无数根光线,自然就会有无数根反射光线,能量强的反射光线,还可以再次反射,直至反射光线的能量不足以和宏观粒子发生碰撞,即宏观粒子的振动无法使光线发生反射作用时,反射光线才会沿暗氢分子中的电子按直线无限传递,直至消失。因此,白天我们的空间是通明的,夜晚光源光区是通明的。但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不分区域、不分类别、不分来往,永远是成立的。我们把星体向外发射的反射光线看作一个整体,注意它们是球状的,这样,等距离光线的能量和是相等的,随着面积的扩大,反射光线的能量越来越小,小到不足以推动暗氢分子中的电子时,就可以认为反射光线已经消失了。我们在夜晚也只能看到距离较近的恒星,除月亮以外,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反射光线都是看不到的。因此,恒星距离地球越远,它传递到地球的光线的强度就越弱,能量就越小,频率就越慢,波长就越长,这就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红移”现象,于是,天文学家就作出宇宙一直在飞速地膨胀,远离我们而去的结论,大爆炸的尘埃,余音绕梁,至此不绝。
二、暗氢分子的应用
(一)“时慢尺缩”是怎样发生的
首先我们要声明的是,我们不是去否定任何理论,更不敢狂言我们的观念是正确的,我们所作的只是从一个侧面进行一种尝试,一种探讨,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当今人们公认光线在真空中是以直线传播的,光相对于任何参照系的速度都是不变的,这样就产生了相对论,认为运动的物体,长度会缩短,时间会变慢,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们用太阳和地球之间光的传递为例,予以说明。
我们知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设它的速度为V,光的速度为C,人们计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用的是它们球心的连线,分别为两个球体的法线,是垂直于地面的,人们在法线上观测的光线,是太阳以倾斜于法线方向发射的光线,和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叠加而成的。无论是速度,还是距离,因为是矢量,是不能按代数法则计算的。不过,时间是标量,和矢量的分合是没有关系的,即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的时间是相同的。
设A表示太阳,B表示地球,AB为太阳和地球的连线,即我们观测和计算的光线,C为实际光线到达地面的点,即AC为太阳光的实际路程,那么BC为这段时间内,地球相对前进的距离,ABC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角ABC为直角,AC为斜边,AB为光线倾斜角即锐角的邻边。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AB边对应的速度为(C^2—V^2)^0.5,而我们却用斜边对应的光速C取而代之,这样计算出来太阳光线到达地球的时间。
t=AB/C
t为计算得到的值,设T为光线实际所用的时间,因为三角形每条边对应的时间是相等的,所以:
T=AB/(C^2—V^2)^0.5
因为C>(C^2—V^2)^0.5,所以t
而我们用实验方法测试的时间是光线实际经过的路程即斜边对应的时间T,比计算时间t的值要大,人们觉得光线传播所用的时间变慢了。同时,光线是沿斜边传播的,人们却觉得是沿直角边传播的,所以人们认为光的路程缩短了,这就是所谓的“时慢尺缩效应”。
(二)“宇宙红移”是怎样发生的
宇宙红移和时慢尺缩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宇宙红移发生在远距离星系的恒星和地球之间,来自远距离星系的恒星的光线的光谱,和对应的人们用计算方法所得的距离应该对应的光谱比较,向波长较长的方向偏移,光谱上波长较短的是紫光,较长的是红光,因此把这种光谱波长向红光方向偏移的现象,叫作宇宙红移。
就是说,在上面的直角三角形ABC中,把A换成远距离星系的恒星就可以了。人们计算星系之间的距离永远是两个星体球心的连线,即A和B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直线。而人们测量光线通过两个星体路程所用的时间,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光线实际使用的时间。应该说,科学定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中,三角形各边对应的时间是相同的,人们在计算星体间距离时,使用测试时间的结果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人们使用的速度永远取的是光线的实际速度C,C是直角三角形斜边AC对应的速度,AB边对应的速度应该是(C^2—V^2)^0.5,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计算的时间值小了,而人们却把这个错误的结果奉为真值,把光谱的偏移,解释为远距离星系在飞速远离我们而去,进一步得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奇点爆炸后,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宇宙红移”“宇宙膨胀”“宇宙大爆炸原理”。
当然,事情远非如此简单,首先,远距离星系和地球之间,要经过很多很多引力场,引力场之间的相对速度各别相同,根据光线的路程选择所用时间最快的原则,每个引力场光线的矢量分量,直角三角形锐角的邻边,必须平行于直角三角形的AB边,这样,斜边则不一定在AC上,最后的结果,光线经过所有引力场的直角三角形锐角的邻边,方向和AB平行,数值的和与AB的长相等,但斜边却不一定在AC上面,为一条曲曲折折的折线,实际到达地球的路程就更远了,对应的时间就更慢了,光谱向红光偏移的就更多了。其次,每个引力场暗氢分子的运动轨迹不尽相同,但肯定的一点是,均为螺旋形曲线,而我们却总是把它们近似看作直线,实际路程及其耗时相对于线段又要远了很多很多,慢了很多很多,光谱的偏移也多了很多很多。再其次,光线从太阳到地球只用八分钟,距离使用的单位是公里,而远距离星系,时间和距离都使用的是光年,看起来相似的一个三角形,计算结果的误差,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因此,有的人声称宇宙膨胀速度远远超过光速的结论,我们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虽然我们不能说我们所说的暗氢分子真的存在,真的就是暗物质,但我们可以说,如果有一天,人们能发现并且证明了暗物质,那么,就把长期被隔离的星体、星系、星云、宇宙连接为一体。因为,和星体的大气层一样,星体引力场中的暗氢,完全可以看作星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运动轨迹和星体完全相同,在引力场范围内,相对于星体是绝对静止的,先人们以前的“以太”之争,终于有了定论。在整个星体的引力场范围内,可以看作一个绝对封闭、绝对静止的伽利略参照系。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不再是超距离的作用力了,是暗氢分子之间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罢了。就是说,暗氢分子同时为电场、磁场、引力场的媒介,同时为电磁力、万有引力的传递媒介,同时为光、电磁波的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刘海军(1965-),男,山西昔阳三都乡西峪村人,高级工程师,1986年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工作至今,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对外交流部科室,从事橡塑助剂英语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