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020-02-24杨美娟闫丽隋智海邱奉同
杨美娟 闫丽 隋智海 邱奉同
摘 要:在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依托《遗传学》课程,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理想的思政素材,摸索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好思政时机与方法,课程思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遗传学;思政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incorpo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uthor has made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attempts in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tics,selecting the ide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and exploring the cut-in point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course content,and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impact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Genet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loration;Practice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更能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1]。《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着重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遗传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对该门理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尝试,教学中根据该课程特色,选择理想的思政素材,探索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好思政时机与方法,课程思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思政融入《遗传学》课程的基础
临沂大学的《遗传学》课程主要由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授课老师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沉淀和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知识点揉碎、讲精,融汇贯通,为打造《遗传学》思政课程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授课教师闫丽教授为生物技术系党支部书记,教学团队中也有多年的老党员,不间断地进行政治学习,注重政治保鲜,积极在专业课教学中探索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光荣任务。
二、重塑《遗传学》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系统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了解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学科前沿知识。
(二)能力目标
能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知识迁移与知识拓展等;具有国际视野下的交流沟通、竞争竞技以及团结合作能力。
(三)德行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塑造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塑造健全人格,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
三、《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科学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全方位认知
针对“基因编辑婴儿”这一热点问题,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就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领会“尊重生命”的意义所在,领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以及相关“国际规则”的深刻含义,自觉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二)爱国主义精神的广泛弘扬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选择我国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同时设置“厉害了,我的国——生命科学研究篇”这一专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进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一方面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引领学生领略我国的科研实力,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情怀,并激励学生自觉努力拼搏,增加学习的内源动力。
(三)科学精神的全面塑造
在遗传学的授课过程中,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介绍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生平和科研合作事迹,比如“DNA的发现”、孟德尔或袁隆平的科研生平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及科研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求真的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3]。
(四)政治思想的全面渗透
遗传学中的“移码突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扣好第一粒扣子”,如果在青年时期,第一粒扣子没扣好,就像发生了移码突变一样,导致人生道路的重大偏移,自然地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五)语言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
针对“转基因的利与弊”开展小组辩论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在转基因的技术方法、安全性评价与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认知,使学生们从专业和社会角度充分了解转基因利弊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六)学术诚信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遗传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中,设置了自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计划,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等。通过这些环节,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潜移默化,学生会重视学术诚信,不弄虚作假,严守学术道德底线。
四、《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的确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教学效果得以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为授课時自然地切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Flash动画、音频影像、云课堂APP教学软件等的应用,打破了课堂沉默,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善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将思政落到实处,思政素材的选择非常重要。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集体备课,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挖掘合适的思政素材,讨论如何将科研热点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如何将贴近生活的思政案例引入课堂等。
(2)引入思政内容的时机和方法必须得当。不能过于生硬,要做到无缝衔接,自然过渡,润物无声;切记“假、大、空”,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引人入胜,真正落实思政育人。如若时机的选择或方法拿捏不当,将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引起共鸣,无法发挥“亲其师,重其道”的作用,立德树人的效果就差强人意。
(3)专业课思政育人教师是关键,授课教师要不间断地进行政治学习,学习各项国家文件文献,领会会议精神,强化人格塑造,要立身、立学、立言与立德,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身作则,胸有成竹地铸魂育人,以自身的魅力开好思政课。
总之,课程思政践行的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课程、教材与教学的转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着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人文素养和审美标准、健康意识和劳动素养等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去[4]。通过遗传学的学习,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爱国热情,提高了综合素养,努力实现“全员育人育全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俊玲.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49-50.
[2]徐启江,周波,闫海芳.“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9,11:15-18.
[3]王楠楠,劳军,丁文乔,张盛文.《遗传学》课程思政的设置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46(18):194-196.
[4]权春善,张树彪,崔京春,等.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生物工程发展前沿》的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风,2019,66.
作者简介:杨美娟(1975-),女,山东临沭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
*通讯作者:闫丽(1982-),女,江苏赣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