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交换论的大学生微信人际传播探析

2020-02-24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际新生交流

□ 付 璐

微信如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级应用。腾讯官方发布的《2019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数量突破11亿,成为国内最大社交巨头。人们通过微信与熟人、陌生人以及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微信极大地颠覆了传统人际传播的方式和语境。作为微信用户的庞大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学习的众多方面已经离不开微信。2019年12月,对湖南师范大学在读新生进行的微信使用情况调查中,有59.3%的同学每天都会使用微信,有40.7%的同学随时随地使用,而隔几天使用一次微信和几乎不使用微信的同学为零。可见,微信对大学新生的人际传播与交往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本文运用罗洛夫的著作《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中的有关理论分析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情况,从社会交换论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微信中的人际交换行为和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吸引的产生、自我披露的传播、人际冲突的起因及解决方式等。

一、具有社会交换性质的人际传播

马丁·布伯在著作《我和你》中提到: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的本性。可见,人际传播是人与生俱来的最为基本的行为,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要依托人际传播来进行,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学者对人际传播有不同的看法。约瑟夫·德维托在《人际传播教程》中指出:人际传播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的语言或非语言互动,是两个或者更多的相互依赖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戈夫曼指出,人际传播是使用符号进行的互动表演,人们在互动中,不仅自我呈现而且试图操纵所呈现的形象,在不利的情境中,还可能做出自己并不相信的表演。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提到:人际传播是一个相互的、持续不断的、协商的、合作建构意义的交流过程。而在罗洛夫看来,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在他眼中,人际传播具有社会交换的性质,他认为人际传播是基于自我利益,从交往对象一方谋取自己喜爱的“资源”。

二、社会交换论对大学生微信人际交往的建构

对在校大学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添加微信好友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扫描对方二维码或手机通讯录进行添加。同时,有90%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添加陌生人;即使添加陌生人,有78%的同学表示其原因也是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需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微信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强联系的特点,也就是说微信中的大多数好友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人。

(一)大学生微信人际传播中的人际吸引

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中提到,关系的本质是处在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的。在布劳看来,人际关系市场与经济市场相似。当人们在关系市场中挑选伙伴关系时,就有了关系的发展。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人际吸引过程,是基于对资源的需求,随着彼此资源交换的顺利进行,关系双方日益相互信任,关系得以继续。简单来说,大学生微信上的人际吸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需求回报的反应。在大学生看来,只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带来其所需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尊重,比如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评论与好友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金钱、物品、信息、地位),同时给予对方公平的回报,那么双方就渐渐地相互信任起来,而后从交换不重要的东西扩展到重要的领域,信息交换越来越多,私密性越来越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之后,绝大多数的同学会期待来自他人的赞或者是积极的评论,同时表示他人的赞或正面评价会使自己开心。在对方发送朋友圈时,也会对其内容进行积极的回应。因此,如果某人希望吸引他人,获得某些资源,就要加强与当事人的互动。可以表现在微信的一对一交流沟通上,也可以表现在朋友圈的点赞评论上,逐渐建立起双方的信任。

(二)大学生微信人际传播过程

1.自我披露

在微信中,大学生之间通过文字、表情、语音等进行自我披露或是通过朋友圈发送自己真实的状态来进行自我披露,88.1%的同学表示会在朋友圈发布内容。大学生发送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大多是美食美景的照片、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室友和朋友之间的线下互动照片以及自己在学校参与活动的相关信息。新生们表示,自己发送的朋友圈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回应后(如点赞、评论),会增加之后进行自我披露的信心,进而在未来进行更多的自我披露。这一点符合霍曼斯的强化事例理论,即只要人际吸引带来有价值的资源(即回报),反应就会得到强化。在未来类似情况下,就会再次表现出来,促进交流双方关系的发展。

2.大学生微信人际交流关系的改变

E·沃尔斯特等人对关系的发展分析是以亲密关系为依据的。大学生在微信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披露信息的不断增加和不断私人化,交流双方的信息会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在未来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可能由随意变为亲密。可以用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论”来描述关系的展开,也就是交流双方首先通过表象刺激来激发未来的交往,这被称为刺激阶段。如果关系发展顺利,将会进入价值观阶段,人们通常谋求价值观与自己吻合的人发展关系。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角色阶段,双方开始评估各自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合适,这个阶段的关系比较容易中断;如果在这个阶段交流双方发现他们存在某些观点和行为上的不一致,就很难向着亲密关系发展。笔者通过对大学新生的访谈,发现半数以上人认为,在还没有完全建立亲密关系之前,对于那些朋友圈动态频繁的人会产生疲劳感和抵触心理,会采取屏蔽或拒绝接收信息的策略。因此,在微信上进行人际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在某些领域的一致性。

三、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影响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不使用微信会影响及时顺利地接收辅导员和老师下达的学习任务。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56%的同学用微信与辅导员进行交流,71%的同学用微信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可以看出微信是新生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而微信的各种功能即是人的延伸。微信的人际传播情境的重要特征就是虚拟和现实交融的传播空间,微信这一媒介形成了线下现实空间和线上虚拟空间的交流融合。虚拟空间弥补了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现实空间人际传播的不足,如对于刚加入社团的新生来说,他们通过微信传达工作信息,在虚拟空间取得交流成功的双方在现实空间中也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微信的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强联系会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关系则会变弱。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礼貌性点赞、谣言、强关系向弱关系发展等现象层出不穷。

微信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传播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有效强化了使用者已有的人际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信也会不断完善,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媒介价值。

猜你喜欢

人际新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重获新生 庇佑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