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探析

2020-02-24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理性作家

成 立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文学没有国界,各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其自身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而,由不同民族文学融合而成的世界文学,更是百花争艳、姿态万千。它们除构成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文学宝库外,更是蕴含着十分丰富而珍贵值得读者认真汲取的人文精华。因此,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中的名家经典,有利于我国当代青年读者提高人文素养,从中受益。

一、培养爱国爱民情怀

爱国爱民情怀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必不可少且十分珍贵的元素。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离开了这一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也就更难实现。因此,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中,很多思想崇高、境界不凡、追求进步、富有良知的作家,均在他们的人生中和创作的作品里流露出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愫。这些思想感情,反映了人类美好的天性,成为流传后世,感召后人的力量。如作家但丁、雨果、拜伦、泰戈尔等,作品《伊利亚特》《罗兰之歌》《一千零一夜》《蔷薇园》《羊脂球》《戈拉》等。意大利诗人但丁,是闪耀在中世纪黑暗天际中的一颗明星,他一生经历了意大利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的急风暴雨时代,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加深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后虽受反动势力迫害,被长期放逐,但他仍然矢志不移,为意大利民族的统一和复兴大声疾呼,并呕心沥血,写成力作《神曲》,以此作武器,力图为意大利指出一条统一和复兴之路,使祖国得救,人民得救。其爱国爱民之情不言自见,令人景仰,堪与中国的屈原媲美。在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莫泊桑的《羊脂球》可谓异曲同工。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俄狄浦斯虽身为国王,但在面临着个人命运和国家、人民命运发生冲突时,却以对人民真诚的爱和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毅然选择了放弃王位,刺瞎双眼,自愿放逐,沦为乞丐,以免除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而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虽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但在普鲁士侵略者面前,她却态度坚决,不愿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激情,令人称颂。在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中,描写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为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历经艰辛,东渡日本,设坛受戒,讲解宗律,兴建佛寺,传播唐代文化,十年含辛茹苦,兢兢业业,奋斗不息。他身处异乡,心怀祖国,“直至结跏趺坐,面西而寂”,[1]即是死也面向着自己的国家。这种浓烈的家国情怀是何等可贵。像上述作家作品在外国文学中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于激发当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不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树立美好人生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路标,是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动力所在。一个缺乏理想的人,则难以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人生理想教育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大量的外国文学中,绽放光辉人生之作甚多。他们以满满的正能量,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如《普罗米修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国际歌》《为党生活的人》等。古希腊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为实现造福人类的伟大理想,敢于反抗宙斯,虽受尽折磨,但毫不动摇,其勇于献身的精神深受后世人类的敬仰和赞美,被马克思称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2]22众所周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人生”箴言,更是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理想的光芒,为无数的青年读者所认同,所汲取。主人公保尔也成为不少人为完美人生而奋斗不止的楷模。高尔基的《母亲》,伏尼契的《牛虻》,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鲍狄埃的《国际歌》等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更是激励着无数的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为人类的正义事业献身,焕发出人生的光彩。无疑,这些作品的思想精华,定会为当代青年的进步成长提供足资可取的精神财富。在外国文学中还有不少描写“乌托邦”社会理想的作品,如阿里斯托芬的《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德廉美修道院”,莎士比亚《暴风雨》中贡柴罗描述的“共和国”,伏尔泰《老实人》中的“黄金国”,歌德《浮士德》中的“填海开疆图”,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未来社会主义图景”等,它们虽然多少带有空幻的性质,但其中无不充满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憧憬,具有鼓舞和励志的力量。这样的作品同样能给读者以启迪。[3]

三、陶冶“真善美”情操

提倡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愿望,也是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在外国文学中,许多优秀作家同时也都是道德家,他们在创作时,立足于各自的观点、立场,密切关注并勇于探索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道德话题,提倡“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从而使读者情操得以树立,社会风气得以净化。这在雨果、雪莱等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充分。雪莱在《伊斯兰起义》序言里写道,诗歌的使命就是要“在读者的心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道德热忱,对美的信念和希望”。[3]艾特玛托夫认为,作家的任务是“把自己关于精神价值的概念,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坏的概念,传达给读者”。[4]雨果在其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之中。其中塑造了众多人物:有内丑外美的,有内美外丑的,也有非美非丑的,还有内外和谐一致通体全美的。通过鲜明的对照描写,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雨果的这一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塑造的爱斯梅哈达和加西莫多这两个美学典型,不仅在文学审美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提高读者的审美意识,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还有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美学思想的呈现,在不少篇章里,作者满怀激情,描写出了人物的善良与真诚,赞扬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类的美好天性。这些童话人物虽然经常遭到假恶丑的挑战,但最终多以欢乐、圆满结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真善美的同情和肯定,对假恶丑的否定与鞭挞。除此之外,还有各个时期不少以反战内容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了对和平、正义的渴望与畅想,表现出向善向美的人道理想。如阿里斯托芬的《阿卡奈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反映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不少作品,均属此类。阅读这些作品更能激起青年读者对真善美的渴求与肯定,对假恶丑的憎恶与摒弃,从而有助于形成纯真美好的心灵境界。

四、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外国文学中,作家们描绘出大量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演绎出诸多触动心灵的爱情喜剧或悲剧。这些爱情描写,既有正面典型,也有反面教材。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两性观、恋爱观和婚姻观。这类创作数量繁多,如《美狄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巨人传》《阴谋与爱情》《十日谈》《傲慢与偏见》《简·爱》《叶甫盖尼·奥涅金》《安娜·卡列尼娜》《春香传》《沙恭达罗》《一千零一夜》等。在这些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为了践行人性的本能,维护个人的权益,争取人格的独立、爱情的自由、幸福的自主,婚姻的平等,或是大胆突破家族世仇的隔阂;或是勇于跨越地位、财富悬殊的鸿沟;或是敢于蔑视和挑战世俗的眼光;或是竭力摒弃封建权贵的等级偏见。其结局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带来心灵的震撼,促进精神的陶冶。这种真挚、纯洁、自由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在追求或坚守的同时,既能引发广大青年的深入思考,也能给当代读者以正确的引导。当然也有相反一类的爱情描写,如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其中关于于连的爱情生活描写,虽然表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思想,并对封建贵族“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主人公于连的爱情观念是损人利己的占有,他追求爱情所采用得方式和手段是非正当的,充满着低级趣味,也是特别需要鄙弃的。作为爱情的反面典型,对读者而言同样具有批判性意义,通过精读分析与鉴别,更有利于青年读者深入理解爱情的真谛,从而树立起纯真美好的爱情理想,成就美满幸福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五、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生价值的取向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体现。价值取向正确与否,不仅决定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高低,而且也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因此,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这是许多青年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在这方面,外国文学中的不少作家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以一首爱情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5]对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得无数中国读者所认同和传诵。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对人生的意义作了哲理性的阐释,成了影响不少青年读者人生价值取向的至理名言。而在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和小林多喜二的作品中,更是用有力的笔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了真实性的描绘和形象化的呈现。在高尔基的《丹柯的故事》中,丹柯为追求光明和自由,为了部族民众的生存,他勇于作出牺牲,毅然撕破胸膛,掏出心来当火炬,照亮前行之路,使人们走出了黑暗的森林,找到了肥美的草原。他为人民烧掉自己的心死去,并不要一点报酬。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富有正能量的价值体现。在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中,主人公“我”(佐佐木安治)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个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了取得工人罢工斗争的胜利,他毅然放弃安适的生活,而转入条件极为艰苦,环境十分险恶的厂区地下工作站开展地下斗争,过着特殊的政治生活。尤其是在他与母亲的关系中,更为突出地表现出一个地下党员如何把个人私情服从于革命的需要。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当他遭到被捕不得不离开母亲时,母亲担惊受怕眷恋自己的儿子,儿子也怀念孤单的母亲,但为了革命,只好割断私情,使母子之情隶属于革命事业之中。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博大胸怀,又是一种多么可贵的人生价值选择。读这些作品,就像在聆听一堂堂鲜活生动的人生教育课。阅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更能深刻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此外,还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对人世情欲、权欲、金钱欲作了深刻的描绘和批判,这些作品内容也会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有关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六、弘扬“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是人类不断追求、不断进取,进而通向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也是一个人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品格。在外国文学中,这种精神特质在众多的作家和作品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可谓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如作家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拜伦、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塔哈·侯赛因、安徒生等。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中,屡遭挫折,如他自己所言,其受挫折的经验比写诗的经验要丰富得多。但他不气馁,不退缩,不放弃,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在58岁高龄时创作出了举世闻名之作《堂·吉诃德》,一跃跻身世界名家之列,名垂千古。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创作之路同样十分艰辛,但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忍受着孤寂、失意、贫穷、负债等种种困扰,经过异乎寻常的艰苦劳动,使得一部部杰作接连不断地诞生,从而构成了《人间喜剧》这座举世壮观的文学大厦,成为世界文学中耸入云霄的纪念碑。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三岁失明,但他毫不自卑,并以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重重困难,闯过了道道难关,终于达到了荣誉的顶峰,成为一代文宗,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也创造了世界文学中的奇迹。还有丹麦作家安徒生,在他身上有着特别的“坚韧”,他深信一个人必先经过一番艰苦之后才能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生活上长期不得解脱的困苦,爱情之途上的屡次挫折,事业上的次次失败,都没能使他灰心失望和消沉,终于凭着他的坚韧和自信,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成了世界童话王国里不可多得的大师。像这样的例子,在世界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他们都凭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找到了理想的天空,取得了永留后世的骄人成就。而这种精神,在作家塑造的作品人物身上同样表现得极为充分。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便是一例。这一人物在诗中体现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他一生经历了对知识、爱情、政治生活、古典美、事业不断追求的五个阶段,最终到达了理想中的“乐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而结束了他一生的追求与探索。其身上所体现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被文学史上概括为“浮士德精神”。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更是把这种精神提升为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硬汉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桑迪亚哥置身于变化无常、险象环生的茫茫大海中,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饥寒、疲惫、伤痛、绝望、体力不支等种种折磨,同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次又一次向命运,向人类的限度挑战,而且要超越极限,表现出永不言败的大无畏精神。他的精神和行为应证了他的一段经典名言:“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毁灭他,就是打不败他”。[6]这段话,就哲学意义而言,它不仅仅是“硬汉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人类的智慧、意志、精神和品质等内在人格的深刻诠释。因此,无论是“浮士德精神”还是“硬汉精神”,抑或中国古代的“愚公精神”,他们都彰显了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这一点正是一个有识之士挺立于社会,一个伟大民族屹立于世界,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支撑。深入解读上述作家作品,深刻领悟其精神内涵,对于当代正面临着人生奋斗的广大青年读者而言,必将内化为一种挑战困难,永不服输,永不言败,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七、崇尚理性健全人格

理性,是人性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理性,其人格就会被扭曲,人则异化为“非人”,其行为也就会偏离正道,步入歧途。正如伟大诗人但丁所强调的“人的生活就是运用理性”,“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人,而只是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生而已”。[7]在西方,理性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如拉伯雷的《巨人传》,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尤其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受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崇尚理性原则。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号召作家“首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2]73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其作品的理性色彩,表现得格外突出。高乃依在他的悲剧《熙德》中,通过男女青年主人公将个人情感、家庭荣誉服从于国家义务的理性抉择,歌颂了理性原则的胜利,肯定了理性行为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另一作家拉辛在他的剧作《安德洛玛克》中,通过描写国王卑吕斯放纵情欲,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最后落得害人害己的可耻下场,来谴责丧失理性所导致的罪恶,从相反的角度强调理性的重要。也有一些作品描写缺乏理性或丧失理性所造成的人生悲剧,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和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都以丧失理性的“父爱”成为被女儿欺骗的“蠢狐狸”和金钱财富的牺牲品。这些充满理性之光的作品,虽然在当时有一定的局限之处,但对当代青年读者而言,强化理性思维,完善人格修养,使其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情绪上的急躁和偏执,避免行动上的莽撞蛮干,确立理性、淡定、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无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除上所论,在外国文学(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文学)中,还有不少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虽然有其资产阶级局限性的一面,但它在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与剥削,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在反对不义战争,倡导人类和平;在鞭挞邪恶,扶持贫弱,提倡人际间的友爱与互助等方面,仍有其进步性的一面。对其作正确的分析和恰当的取舍,同样有助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极具价值的人文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精神滋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只要广大青年读者抽出身来,潜心阅读,悉心品味,深刻思考,认真鉴别,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在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学中获宝收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可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理性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