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术兼修 知行合一
——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十二年探索

2020-02-24柳国庆孙一勤陈三妹黄丹文陈小萍

关键词:仁术医学生人文

柳国庆 孙一勤 陈三妹 黄丹文 陈小萍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全面、整体、综合地对待人的健康和疾病,确定了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养成,着力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生。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科优势和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绍兴文理学院秉持“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历经十二年探索,初步走出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子,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历程

绍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古城,文化积淀深厚,越文化基因中“忧忡为国痛断肠”的爱国情怀,“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本思想等,绵延流传。绍兴文理学院依托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秉持“修德求真”的校训,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从2008年开始,学校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厘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需求,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依托地方历史文化,有效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逐步形成了“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一)人文精神培育探索阶段(2008—2009年)

2008年4月开始,采用理论探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剖析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社会所需医学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提出“和谐社会呼唤大医和儒医”的倡议[1],对医者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进行了初步阐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运用文理渗透的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教学思路[2]。

开始尝试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融入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医者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培养职业意识[3];着力依托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如爱心医疗服务团、志工服务团、大学生应急救护小分队等载体,引导学生践行“医者仁心”;探索在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人文课程,如《思维与沟通》《临终关怀》等;尝试在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伦理价值判断等进行初步训练[4],但此时尚未形成系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体系。

(二)“仁术兼修”模式形成阶段(2010—2015年)

逐渐明晰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设一个包括理念引领、课程规划、实践强化、机制保障的整体系统,进入一个多维探索阶段。

一是依托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学科优势,建设人文校园、开设人文讲堂,启迪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学校人文学科平台上汇聚医学人文教育资源、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启动临床医学专业与思政专业的跨学科人文教学研究;借助“风则江大讲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杏林讲堂”,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是采用双线并进、全程渗透、序贯递进的形式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护理学专业解构关怀教育的内涵结构,从“态度性关心”“存在性关怀关系”“技术性照顾”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和逐步递进[5]。临床医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人文社会课程,纳入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同时强调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训练[6]。

三是建设序贯递进的“认知实习+教学实习+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四个层次人文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接受职业人文的实践教学,与人文理论教学同步推进,层层递进。早期认知实践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诸如医院文化、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等感性认识[7],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重在对学生关怀、沟通、思维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探索性地引入“关怀报告”,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和促成关怀行为[8]。

四是开发人文实践教学基地。按不同人文实践教学目标的需要,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签订协议,为学生在各级各类基地参加人文实践活动提供支持[9]。实践基地建设强调“人文管理”,不仅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对医务人员也实行人性化管理[10]。附属医院开展医患沟通示范病区[11],为引导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人文关怀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浸润环境。

五是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吸纳学校人文社科教师及临床实践基地医护人员,组建医学人文教学队伍。

我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在2015年11月得到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医学人文教育初步形成了“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线,以文化建设活动为特色,以环境育人与实践育人为补充”的基本做法和特色。

(三)“仁术兼修”模式进一步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学院对医学人文教育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深化,确立了贯穿医学本科教育全程的人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建立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创立适合地方综合性高校实际,从理论到实践、校内到校外医教协同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机制。着力实现三方面提升:

一是革新医学人文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嵌入方式。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仁术兼修、知行合一”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开展纵向整合课程、横向融合教学、全程贯穿评价、医教协同培养,以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提升[12-14]。思政课程结合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和职业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临床医学前期基础课程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15],后期实施“2.5+2.5”院校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运作机制[16];护理学专业全面实施“以人的生命成长周期”为主线的课程整合[17]。整个教学运行过程不断探索人文教学设计、人文教学实施、人文教学评价的创新。同时,通过“学院教师下临床、临床教师进课堂”活动,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

二是强化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以“仁术兼修”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涵,通过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人文精神元素和专业理论知识整合,借助人文环境、人文仪式、人文活动、人文体悟等学习资源,形成显性、隐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学院对教学环境进行全面的人文化改造、确立了“崇德尚医”院训、梳理人文仪式、创新人文活动、编撰人文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人文教学空间。

三是推行医学人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贯通的教学方法。以“知行合一”为理念,着力推进探究教学、体验学习、服务实践,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体验和内化。专业教师们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场景采用情景模拟、目标激励、PBL、联合教学、服务学习、辩论汇报、故事共享等方法来落实人文教学[18-20]。

经过十二年探索,初步建成了“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确立了序贯整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积累了立体多元的医学人文学习资源,形成了多主体、多维度、动态的医学人文教学评价机制,搭建了医教协同的医学人文教育平台[21]。

“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内涵和特色

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是“医乃仁术”。“医乃仁术”的人文内涵呈现出“全人观”的整体属性。“医乃仁术”需要医者启动“自觉的仁心”,为病人施行“仁术”,这一概念蕴含了内在反省和外在行动两个维度。内在反省就是不断地、自觉地抱有“仁心”,外在行动就是将“仁术”落实在医患沟通、诊治处理的语言和行动中。医学人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内外整合发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医学人文教育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的相互链接与内化,其使命就是协助学生融合知识、技能与“以人为本”的行医道德的过程。医学人文教育需要将医学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实践转化等方式,内化为个体的品格因素,最终实现对人的全面塑造。我们以“仁术兼修”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视角,以“知行合一”指导人文教育路径设计,通过医教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医学人文“生态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于“三全育人”的大系统,着力提升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仁术兼修”加强人文素养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医学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序贯整合。以整合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为原则,构建纵向序贯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达成医学人文教育的历程。人文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的进阶性,设置为递进的三类模块。一是公共基础人文课程,如《医学史与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学》《医学导论》《绍兴历史名人人文精神专题讲座》等,引导医学生用历史和哲学的人文观点理解医学,感受地方人文精神;二是医学人文基础课程,以医学和人文相交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知识为主体,引导学生关注交叉后产生的人文问题,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医学核心价值观;三是应用性医学人文课程,如《思维和沟通》《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等,指导学生处理临床环境中可能遭遇的医患沟通、矛盾冲突等。这些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序贯地整入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第一、二学年以公共基础人文课程为主,第三学年以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医疗与法律等为主,第四学年以《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为主,五年级则在临床以典范学习、病历书写、医患沟通实操与小组临床讨论等为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方可毕业。这些人文课程在医学知识领域中的渗透、融会、耦合,为医学专业教育添加了新的内涵。

医学人文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嵌入整合。各专业分解医学人文精神要素,将之整合于专业课程内容中,并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习得沟通、评判、尊重、团队精神等人文知识、技能和态度。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人文化设计与改造,渐进地融合于医学生的培养全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医学知识衔接,形成医学与哲学、医学与宗教、医学与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法律、越医文化、医学生的心理品质七大模块。课程在强调思政课原有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之外,着重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文内涵,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局部解剖学》在开课前向“无语良师”致敬,使学生懂得他们学习对象是蕴含着浓浓情感的良师,是奉献的欣慰,是尊严的体现。同时了解每一位捐赠者背后的故事,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他们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伦理和关怀》课程开展“人生故事”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同理他人。跨学科整合型PBL课程把通识人文案例作为先导,以《William Withering的故事》作为第一个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药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学校重视各类课程中医学人文元素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模式,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

医学人文教学与专业教学渗透融合。学院强调人文价值的体认,并使之内化成为医学生的品质,在教学中更注重情境性、启发激励性、批判反思性学习,以及体验践行活动。一是利用情境体验,触发人文感知。采用视频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临床可能遭遇的人文议题、伦理决策困境等注入课堂,辅以学生的角色扮演使抽象的人文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二是加强启发教学,激发人文思考。改变单向灌输的大班理论教学,增加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和激励启发式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PBL、以病例为中心的CBL以及以任务为中心的TBL,让学生就医疗相关的实际问题或案例开展分组研讨,鼓励学生自己围绕病例和任务搜集资料,加深学生对医疗实践的人文思考。三是践行体验学习,促进人文内化。构建“认知实践—教学实习—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的多阶段递进式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环境的感知,发展人文意识,训练关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选择关注度高的人文教学实例开展教学,让学生体验医学人文技能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做到“见病也见人”。

人文评价与整体考评有机整合。人文评价动态贯穿于医学生培养全程。学院从优选核心评价指标、筛选评价时点、实施表现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系建设。把人文素养考核纳入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选择重要节点和时段进行评价,如在《内科学》《外科学》《母婴护理学》等课程中推行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发挥课堂发言、情景模拟、技能操作等作用;在专业知识、技能考核的同时,考核学生的沟通表达、同理共情、伦理决策等人文实践能力;在学科整合性PBL课程中,将案例编排为一幕幕递进的模拟情境,通过生活化语言和场景的导入,多维度考察学生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毕业综合训练中专门设置人文关怀考点,加大医德医风、人文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考评;在人文评价中纳入学生间、团队间和师对生等多元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

(二)“知行合一”促进人文认知和人文行为统一

环境育人。学校对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与整合,包括阳明心学、越医文化、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名人精神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运用和创造,丰富医学人文教学内容,既体现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医学教学特色,也为学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拓展新的途径。学校致力打造人文校园。校内道路以越地名人命名,如元培路、景岳路、成章路、树人路、建功路等,学生公寓以绍兴先贤命名,如羲之书院、阳明书院、仲申书院、文澜书院、竞雄书院等,闪耀着不朽的名士精神。教学楼大厅墙上雕刻着“崇德尚医”的院训和“勤学、诚行、精艺、创新”的院风,引领师生德行天下、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教学楼、实验楼、阅览室和附属医院设立“文化走廊”,悬挂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孙思邈、林巧稚、吴阶平等古今中外医学大家的肖像和格言。图书阅览室设有“医学人文书刊专栏”。

文化育人。学校加强人文学习与专业情境的结合,形成包括医学人文讲堂、医学人文仪式、医学人文体悟等品牌活动。一是开设人文讲堂。被誉为“没有边界的文化,没有校门的大学”的“风则江大讲堂”,致力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迄今举办323讲。医学院杏林讲堂以中华传统医学文化、中外名家医德医风为题,着力培养学生汇通文理、关怀众生的医者情怀,已经举办30场。二是举行人文仪式。每年9月新生“授服仪式”,医学前辈为新生代表穿上白大褂,象征衣钵相承、薪火相传;“医学生宣誓仪式”教育新生恪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4月清明节“无语良师缅怀活动”纪念为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的大师,教育医学生学会感恩和奉献;5月“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教育学生传承“无私奉献、守护健康”的南丁格尔精神;6月“毕业生宣誓仪式”,让毕业生牢记医者使命和崇高责任。三是开发人文资源。学校从病人、医者、学生三个视角,以“疾病和人文”为主题,建设人文学习资源。出版了《医学人文教育读本》《生命沉思录》《医学的哲学思考》《天使手记》《身边的提灯女神》等医学人文书籍。各附属医院利用临床实例拍摄人文教育视频,如《如何告知病人坏消息》《南丁格尔的传承》《一卡情深》等等。学院引导学生阅读人文书籍、观看人文视频,带动医学人文思考。

实践育人。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医学人文知识的转化,使隐性的人文教育显性化,让“医者仁心”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植根学生心灵。以成长周期的“生—老—病—死”为实践服务主线,通过爱心医疗服务、志工服务团、“爱之翼”救护社等活动,将“生命教育、爱老教育、关怀教育、死亡教育”落实于实际行动中,以此促进学生关怀理念和关怀行为的统一。医院志工服务:学校与附属医院为医学生搭建医院导医、临终关怀、老年照护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医疗服务:大学生爱心医疗服务团坚持22年利用暑期赴嵊州里南乡,开展医疗救助,发放免费药物,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道德价值融入社会实践。“爱之翼”救护社: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救护服务,参与救护技能培训,开展救护技能展演,引导学生和民众熟练掌握救护技能和防灾遇险知识。“康复伴我行”志愿活动:康复专业学生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进行评估测试和康复指导,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病人的大爱精神。另外,《社区护理学》《思维与沟通》《健康教育学》等课程以社区人群健康宣传为主题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三)“医教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医学人文“生态圈”

一是加强师资融通构建人文教育生态圈。为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转化,学校坚持“医教协同”,形成了高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生态圈。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整合《医学人文学》《医学史与医学哲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师资,吸纳学校人文社科教师和临床资深医生,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医学人文教师队伍。如《形势与政策》由3家附属医院的领导主讲,紧密结合医疗改革形势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附属医院教学人员可兼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近三年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多人获得教师资格证。利用“学习通”“爱课程”等平台,与医院进行人文学习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开放性、互动性教学。2020年8月,学校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绍兴市医学人文教育联盟,旨在充分利用绍兴市各医疗机构的临床教师资源和优秀的医学教育资源,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

二是实现管理融通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水平。学校成立医院管理科,聘请非直属附属医院院长为临床医学部副主任,分别在附属医院中设立临床医学一系、二系等8个系,聘请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系主任,并将医院的医教科长等人员充实到医学教学管理办公室,加强教学监督和管理。学院分管院长及职能部门每月走访附属医院,及时沟通、处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持续推行“临床教师进课堂、学院教师下临床”制度。学院特别成立了由临床专家、教授及省、校教学名师组成的培训团队,针对临床教师开展“医学人文与课程思政”“医教协同发展”及“临床教学的技术与方法”等专题培训,进行示范教学,提升教师人文教学能力。

三是加强实践转化改革人文教育的呈现方式。学院以医教协同平台为基地,以实践转化为抓手,改革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学呈现方式。在知识和技能之外,通过人际互动、教师行动等结构性环节,建构学习环境、示范医疗行为与决策,展现医患关系的学习楷模,帮助学生融合知识、临床技能和以人为本的行医之道,促进医学生人文品质的提升。由9家附属医院、30家实习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医学人文实践基地和教育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生态圈,达成优化人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和协同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在各基地之间呈现多样化的同时,保证了质量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协同的师资平台为基地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培训,拓展了教师人文素质的内涵,形成增强医学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载体。

医学人文教育的成效和影响

“仁心仁术”医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历经十二年探索,受益学生在3000人以上。一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150多所医学院校前1/3。2017年毕业生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16.39%,在全国本科医学院校中排名第25位,其中医学人文模块的平均分、单科成绩分,以及记忆、理解、应用等掌握率等多个层面分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总通过率荣膺全省医学高等院校第二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近三年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2项。学生共发表论文48篇,其中一级期刊19篇、SCI论文13篇。学科竞赛取得优良成绩。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100%、97.56%、99.08%。2010-2016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思想道德品质”满意度达100%,“敬业爱岗精神”满意度达95.83%,“人文素质修养”满意度达95.84%。

医学人文教育品牌效应逐渐呈现。一是人文讲堂影响显著。“风则江大讲堂”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校院文化建设品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知名作家王蒙和梁晓声、医学名家樊代明教授等纷至沓来,有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杏林讲堂,巴德年、滕皋军、张大庆、彭裕文、胡大一等医学名家莅临学校,畅谈医学人文精神,解读大医精诚。二是人文仪式经典传承。与绍兴市红十字会联合开展的“无语良师”生命关爱缅怀纪念活动,已成为市“5.8”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品牌活动;师生校友捐款近6万元设立了“无语良师”爱心基金;医学院微信公众号“绍医青春”每月推送2篇学生人文反思短文;医学新生宣誓仪式、护士节授帽仪式、医学毕业生宣誓仪式成为学校的传统仪式,庄严肃穆,浸染学子灵魂。三是人文体悟结集成书。完成《绍兴历史名人人文思想读本》《杏林讲堂讲演录》《校友访谈录》《医学人文教育读本》等人文教育读本的编撰工作,学生人手一册。反映学生体、悟、行的《花开有声》《医路繁花》《医路拾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四是人文实践薪火相传。大学生爱心医疗服务团已坚持22年利用暑期赴嵊州里南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志工服务团十余年坚持每个周末和假期在三家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志愿服务;爱之翼救护社先后举办了7届校红十字青少年救护技能大赛,获浙江省“情暖浙江——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成果显著影响广泛。十二年来,我校医学人文教育获批省市级教改课题2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重庆医学》等发表论文20余篇。《以文化人 崇德尚医——依托校园人文环境,打造医学人文品牌》入围浙江省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我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2015年11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组和2016年12月中旬教育部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专家,充分肯定了我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显著特色和初步成效。2018年11月,研究成果以“培养有温度的医学生——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与思考”为题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内分泌及代谢学术研讨会和华东六省一市生理学年会上进行报告,受到同行关注。2019年12月,《仁术兼修 知行合一——地方综合性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研究》获绍兴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年2月,《中国青年报》以《让医学教育人文起来》为题,对我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和成效进行报道,中国新闻网、新浪网等30余家媒体全文转载。4月,浙江省教育厅官网以《绍兴文理学院“四措并举”全力培养“仁心仁术”医学生》为题,充分肯定我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做法和经验。2020年7月,《中华护理杂志》以《仁术兼修 知行合一——绍兴文理学院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为题,对我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做法和成效进行专题报道。学校与温州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大理大学、成都大学、锦州医科大学等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经验共享、整体提升、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未来发展与思考

医学教育要服务生命全周期,覆盖健康全过程,培养更多医德高尚、人文素养高的医学生,学校将汇聚更多优质医学人文教育资源,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内涵。着力做好以下几点: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要素,有机转化为医学人文教育资源;加强医学学科建设,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强大学科支撑;加强“外引内养”,借势借力,政策激励,打造一支高水平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加强医教协同,充分利用绍兴市医学人文教育联盟,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经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猜你喜欢

仁术医学生人文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摭探
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与机制
君子之仁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