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问题及成因分析

2020-02-24孙文博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娱乐社交内容

□ 孙文博

一、社交媒体:“泛娱乐化”现象

关于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讨论由来已久。尼尔·波兹曼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针对于电视节目中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和批评。他在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媒体的发展,中国关于“泛娱乐化”现象的讨论越来越多。麦克·费瑟斯通从文化分支角度,较为中立地看待泛娱乐化。他认为泛娱乐化是指包含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另一个倾向:人们对待文化不是以一种崇高敬仰的心情来顶礼膜拜,而是“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②。在阅读相关学者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将泛娱乐化的概念界定为一种过分沉溺于消遣娱乐,致使内容丧失了原本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的文化氛围。

在社交媒体上,泛娱乐化现象更加严重,由于社交媒体本身具有娱乐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泛娱乐化现象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导致本应加强人际互动、表达自由思想的社交平台渐渐沦为全民狂欢的阵地。社交媒体应该是现实交往方式的延伸,人们有交流、表达、追求快乐的需求,也有传达真实信息、进行严肃观点讨论的需求,娱乐化不应喧嚣尘上,成为社交媒体吸引用户的噱头。追求快乐、享受生活是人之本性,但是过度娱乐化,沉迷于狂欢的状态,使社交媒体脱离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严肃性,也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二、精神腐蚀:关于“泛娱乐化”的批判

(一)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社交媒体已经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关注他人、学习知识、获取资讯、查找内容等,总之,社交媒体是结合了社交、学习、资讯、视频、政治、经济等的综合性平台,它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上的延伸,是生活方式在网络上的展现。但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娱乐和休闲内容,朋友圈中发布的都是旅游、美妆、美照等内容,短视频平台上推送的都是美食、服饰、搞笑等视频作品,在微博上也都是充满欢笑的娱乐性信息……所有的社交媒体都倾向于把生活中娱乐和美好的样子展现给用户看,而生活中所有的内容也被广大用户以一种搞笑、光鲜的样子传输到网络之中。社交媒体上的世界像是一个被美图软件美化过的世界,但这同样也是一个不真实、充满谎言的世界。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是形成一种美好幸福生活的泡沫却是自欺欺人。

这样美好却虚伪的幻象,对公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不容乐观的。首先,现在社交媒体广泛地占据我们的生活,社交媒体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生活情况,这会形成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偏差。当人们看到社交媒体上快乐的娱乐内容,又反观现实生活的压力与艰辛,就会有一种失落和沮丧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网络狂欢和现实压抑的扭曲状态,这并非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其次,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娱乐内容,会引导人们过多地沉溺于享乐生活。社交媒体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映照,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会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社交媒体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自身对公民意识和思维形成的重要影响,纠正泛娱乐化的不良现象。最后,社交媒体应该具有娱乐性的功能,为公众提供娱乐产品,使人们放松身心。但是,它不应该把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评电视一样,“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③一些触碰到法律底线的内容可以采取法律措施来制止,但是只涉及到道德问题的内容却没有办法很好地管理,社交媒体中的灰色地带滋生了大量腐蚀公众精神和道德的虫蚁。比如说社交媒体上恶搞历史文化名人,对著名诗句的低俗篡改,网络红人在社交媒体上叫嚣道德和法律底线等,此类事件无需举出具体的例子,只要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媒体软件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为了博取点赞量和关注度,很多人采取这种方式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令人感到可悲的是,这样的内容仍然能够赢得不少人的追随和认可。

(二)对审美鉴赏能力的腐蚀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精英主义的话语霸权渐趋消解,普罗大众获得了话语权的民主化回归。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有发表思想和观点的机会,都有评论和反驳的权利。公众不再将目光聚集在专业身份、知名度等外在条件上,而将目光积聚在作品的标题和内容的新奇程度上。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那些言辞犀利、观点极端的人,才最有可能获得关注,原本严肃、理性的观点讨论变成了街头闹剧,最会撒泼打滚、说俏皮话的往往是胜出的那个人。我们在不否定个别的“民间高手”的前提下,必须要承认,“编辑、技术人员和文化把关人能够帮助我们分辨轻重、优劣,告诉我们哪些值得信赖、哪些值得花时间而哪些可以忽略。但网络降低了这些专业人员的作用。”④社交媒体上娱乐内容大行其道,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和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著作《大众传播、流行趣味与组织化社会行为》中提出,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又可以为恶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适当加以控制,则为恶的可能性更大。他们认为,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⑤。专业人员经过系统严谨的教育和长时间的行业实践,对一个行业和内容的把握要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而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网络红人通常是全能型人才,既可以对经济发展做出评论,又可以对国际政治有高深的见解,还能对文学影视大肆评论,那么,这只能说明他非世事洞明的圣人就是什么都敢说的愚人。让这样的人霸占我们话语的传声筒,公众如何提高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社交媒体鱼龙混杂,我们需要专业人士和文化把关人来帮我们鉴别什么是优秀的文化内容,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精品。

三、现象剖析:“泛娱乐化”的成因

(一)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具有逐利性,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每一个资本运作者内心的期望。社交媒体作为营利性的平台软件,所属于背后的经济组织,因此,盈利仍然是他们最根本的追求和目的。对于社交媒体平台来说,娱乐八卦等刺激人们眼球的东西更容易吸引用户的关注,获得更大的平台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现在,很多的社交媒体依赖于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正如学者安德鲁·基恩所说:“在第一轮网络革命中,一个网站的价值取决于浏览量。在Web2.0时代,其价值体现在吸引业余者的能力上。”⑥对于用户来说,发布娱乐搞笑的信息更容易获得其他用户的关注和点赞,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积聚人气,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甚至有成为网红、名人的机会。因此,只要能吸引观众,他们就不拘发布什么样的内容。社交媒体平台也深知用户这样的心理,因此疏忽了对平台内容的管理和筛选。

(二)传播主体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全民都是生活的记录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安德鲁·基恩在《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中记述了一段他与《旧金山纪事报》商业副主编阿尔·萨拉切维奇之间的对话,基恩问萨拉切维奇:“你认为博主和专业记者有什么区别?”后者回答道,“在美国,博主不会因为他们的业余工作进监狱,那就是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的差别。”⑦普通用户没有专业的技能水平却能够在平台上随意发布内容,虽然其中有好的作品,但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哗众取宠,只能给观众带来无厘头的笑料和营养贫乏的感官刺激。除此之外,网络的隐匿性使人们更加大胆,不断地试探道德和法律底线。只要是能够获取流量和点击量,就无畏内容是什么,暴力、色情、欺诈、谣言、低俗恶搞等内容层出不穷。如果能以此成名那就更好,如果不能就注销账户,重新申请,摇身一变成为另外一个新人。

(三)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多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进入深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状态,因此娱乐信息是一个便捷、消磨时间的利器。一些社交软件有15秒或者140字的内容限制,它们想要满足的就是这种快速阅读和浏览的需求,但所提供的内容却是浅而广、大而空的。在简短的文字发布数量限制下,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受到束缚,因此只能通过娱乐噱头等刺激性文字和视频来吸引用户的点击。

(四)社交的透明度

社交媒体给予了人们之间更多的展现机会,也拉近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使普通大众能够通过关注等方式看到明星、富豪等人的优质生活,而这些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支撑,有能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消费娱乐产品,享受生活。这就蒙蔽了普通大众的眼睛,很多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升和完善自己,而过多的娱乐内容对此无益。除了作为观众消费娱乐产品,普通人还借助社交媒体创造内容。大多数人出于表现欲和虚荣心理,并非真正地参与内容创造和分享观点,而只是制造噱头和表演虚假幻梦。崇拜心理、虚荣心理作祟,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产品。

四、结语

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不仅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造成影响,而且也会拉低我们的文化审美能力,降低我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社交媒体已经广泛地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让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纠正泛娱乐化的不良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②颜美艳.对于泛娱乐化概念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2(14):173.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④[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44.

⑤陈世华,肖玲英.“限娱”还是“限愚”——“限娱令”的误读与正解[J].声屏世界,2012(05):18-20.

⑥[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47.

⑦[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49.

猜你喜欢

娱乐社交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主要内容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