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到影视翻拍的本土化叙事
2020-02-24陈微
□陈微
翻拍的范围和定义十分广泛,指经典名著、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的翻拍。近几年常提起的IP化,实质上也是翻拍的一种新形式,基于一定的故事或主题,改编或翻拍作品,达到重新输出的效果。本文主要以国际间的电影和电视剧翻拍为主,就国内外影视翻拍的成因以及翻拍的本土化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影视翻拍成因及本土化的必要性
原创来之不易,原创作品想要获得观众的青睐更是难上加难。影视作品原创力不足时,制作方更倾向于从以往已经有一定受众基础和口碑影响的作品中,加入新的时代元素,重新翻拍经典影视作品。高质量经典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新的演员和更好的制作团队倘若能将作品的精神内容高度还原,将会给这些作品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虽然都是拍摄同样的故事题材,但由于制作团队水平的不同、片商的追求不同,会导致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参差不齐。国际间的影视作品互相翻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比如香港电影《无间道》被美国翻拍为《无间道风云》,黑泽明的《七武士》被翻拍为西部片《伟大的七个骑手》,美国的《人生遥控器》被中国翻拍为《爱情呼叫转移》;电视剧的翻拍也很常见,比如中国的《好想好想谈恋爱》《丑女无敌》分别翻拍自美剧《欲望都市》《丑女贝蒂》;日本的青春偶像剧《一吻定情》由漫画改编,又被台湾翻拍为《恶作剧之吻》,后来更是被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翻拍,日本的《东京女子图鉴》也在2018年相继被翻拍为《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翻拍经典本身会引来极大的关注度和话题性,从而降低了影视翻拍的营销和宣传成本。但是翻拍并不意味着复刻过去,还要根据时代、地域、文化等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否则容易将经典作品翻拍成烂片、烂剧。倘若没有对人物、情节、背景等创作元素进行本土化,便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翻拍日剧《深夜食堂》,过于同质化的人物情节、没有融入中国人特有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夸张的演员表演,都让这部翻拍作品大打折扣。叙事本土化是翻拍影视作品的一个必经过程,不管是翻拍国外的作品,还是以往国内的经典作品,不同的时代下均有不同的语境特点与接受方式,雕琢与精致、本土化改造是每一个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有的工作态度。
二、从跨文化传播到本土化叙事
翻拍国外影视作品,或者国外翻拍中国的影视作品,谈及如何本土化叙事,可以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入手。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爱德华·霍尔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无障碍对接、沟通、融合,就必须完成对文化语境的准确摆放,即行为链的构建①。从文本叙事的创作角度来说,剧本故事中“行为链”的构建是要从人物、情节、结构、对白等多个角度入手。影视的跨文化翻拍需要打通的是中外文化中存在的“经验范围”,传播学专家施拉姆曾提出建设共通的“经验范围”,这种经验范围包含不同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政治立场、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施拉姆还指出,“只有参与的人在共享的经验范围内,传播的行为才能够发生。”②其实,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对接不同国家的“经验范围”仅仅是一个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范围中重新编码原作的故事和元素,寻找合适的方法与途径,在“经验范围”里获得共通性。通过这些手段,构建适宜进行本土化影视表达呈现的行为、色彩、表演、语言、构图等,用新的视听语言来讲述符合人民生活的本土化情节,体现本土化民俗风情的中国故事。
影视翻拍的本土化叙事可以从故事背景本土化、桥段细节本土化、对白表演本土化、场景设计本土化等方面进行重新输出。构建文化行为链是对接跨文化传播影视翻拍的前提,而行为链构建的最开端是故事背景的本土化。故事背景尽管在影片呈现上不会过多表现,但实际上却影响着人物行为及人物动机,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海女子图鉴》和《北京女子图鉴》的影视翻拍尽管口碑不如原版《东京女子图鉴》,但仍然有可取之处。《上海女子图鉴》并没有完全照搬《东京女子图鉴》的所有桥段,而是基于年轻人在上海打拼的现实状况,刻画女主角的生存状况。女主角留在上海寻找租房的过程不像日版中的女主角那般容易,不同的国情与时代背景造成人物行为也有所不同,包括女主角在上海职场的打拼更符合中国当代年轻人的成长轨迹。对白表演本土化的体现是,语言上可以存在方言以及俗语,不同国家在语言的语法使用上也有所不同,语言的修改能使观者更容易代入。不同国家在表演上的呈现也会有所不同,日本可能更倾向于夸张式的表演,韩国的韩剧则以浪漫为主,欧美对人性的披露在表演上显得更加直接,而中国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以更为君子和温婉的形式呈现,表演风格也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场景设计的本土化更多涉及到的是制作层面,场景设计本土化强调设计逻辑的本土化,而不仅仅是场景和地点的变化,也包括人物所在的环境氛围设计,在人物和故事情节本土化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三、典型人物、文化、语境的本土化
本土化叙事的逻辑可以从故事背景、桥段对白、演员表演、场景设计等方面用技术技巧解决呈现方式的同时,最重要的还应该进行典型人物、文化、语境的本土化。塑造故事情节的架构是剧作的基础,但经典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历经时间的洗礼后,留在观众心目中的却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观众常常记不起具体的故事情节及细节,但是人物的性格及魅力却会一直留存在记忆中,可见人物的典型性塑造对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性。
文化和语境的设置融于角色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之间,倘若没有将文化本土化,没有在特定文化语境下推动情节发展,则很可能使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产生心理上的期待落差。“必须从文化的‘可接受性’上考虑叙事内容的创制,打破因为意识形态、宗教、族群、语言、情感等因素所产生的文化隔阂,同时形成中华的自觉和自信,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并广泛认识其文化的前提下,明确自身地位,构建多种文化共存、和谐发展的局面。”进行影视翻拍时注重观众内心的真正诉求,使内在创作与外在表达实现统一对接,贴合观众的观影需求,才能使翻拍作品成为具有原作意义的本土化改造。进行本土化叙事,坚定适应受众的需求和符合本土化的审美目标是大势所趋。文化内涵是影视作品输出的一个重要指向,翻拍并不意味着无法对外输出本土的民俗风情,而是需要选择适合本土化改编的创作方式,融入新的文化意义,实现经典优秀作品的再呈现和再诠释。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影视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向国外借鉴和购买版权,进行跨文化的影视翻拍,成为促进跨文化传播、繁荣本土影视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要真正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就不能仅仅是照搬和复刻,而应采用成熟的影视工业制作流程,在实现故事背景、桥段对白、场景设计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之外,塑造具有本土特色和风格的典型人物,使典型人物在符合中国文化认知系统的语境下展开故事情节,对原版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进行有效的重新编码改造,构建起符合观众预期的叙事逻辑,探寻向经典致敬的成熟翻拍模式。
注释:
①[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5.
②[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