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与途径
——以韶关学院思政专业为例

2020-02-24洪克强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思政

洪克强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够运用相关知识以决定其有效、合适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直觉认识和行为能力。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被细化为六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调。例如,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就突出把“实践取向”作为教育的三大理念之一,特别指出教师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发展实践能力。虽然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这种能力必须在职前就加以训练和提升。因此,各类师范专业院校作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以新的理念来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韶关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适应师范教育改革的新导向,符合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完善传统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地方院校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维导向

自大学扩招以来,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在逐步提高。与国家重点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师范生在就业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思政师范专业,一直以来是较为冷门的师范专业之一,近年来其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非常凸显。在此背景下,加强地方院校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地方院校在培养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找准自身定位,凝练自身特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以“新师范”的理念要求为导向

2018年,国家相继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年)》,提出师范院校要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提升培养层次,改善师资供给,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体系建设,让学校教育回归师范性,让教学回归专业性,让学生回归职业性[1]。这一“新师范”理念的提出,是国家在新时代对师范教育的新期待、新标准和新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在发展理念上,师范教育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追求培养质量的卓越性、培养形式的特色性、培养模式的连贯性;在培养目标上,应该由重视学科专业基础走向重视综合素养;在培养路径上,应该由独立发展走向共享共建;在评价体系上,应该由重视教学质量走向重视学生培养质量[2]。

“新师范”要求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连贯性。传统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集中在第3-4学年,主要由见习+学科教学法学习+实习+毕业论文组成,因而缺少培养过程的连贯性。而“新师范”理念要求“四年一体”的连贯式培养,即把实践、实训、实习融入课程体系的全过程,构建课程学习、实训研习、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在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选修课中,更多地注入实践性内容,使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导向。同时,要使师范生在校外教育实习之前,每学年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要求的实践项目训练。

“新师范”要求注重师范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传统师范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因而比较重视教师职业基础技能的训练。而“新师范”面对的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要求培育的是具有坚定职业信仰和能力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新时期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职业基础技能和初步的学科教学技能的提高,而应该重视人文艺体修养、沟通管理技能、心理疏导技能、信息搜集利用技能、反思探究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新师范”要求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共享与共建。师范院校要改变以往封闭式独立发展的模式,在人才培育上应该实现同类院校的经验共享,并取得相关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参与配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要重视构建实践能力的协同培育平台,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制度,将校内实训模拟与校外真实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体现区域需求和地方特色为导向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不久,广东省就制定了《广东“新师范”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韶关学院、嘉应学院、肇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面向本区域培养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类院校都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其区域的共同特点是优质教师资源比较缺乏而且难以流动[3]。《广东“新师范”实施方案》的出台,既有利于这些区域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对地方院校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引导作用。

首先,要把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本地区师资需求结合起来。相对来说,粤东西北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还是比较缺乏的,需求缺口相对较大。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位置相对偏远,因而难以吸引和留住优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多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自身定位与发展教育、奉献精神教育等,鼓励师范生积极投身于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同时,师范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往往与他们对相关区域的熟悉与融入程度相关。因为,一般来说,如果能充分地熟悉、了解、融入某区域,就可能会逐步产生认同甚至热爱之情。为此,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多通过义教、支教、实训研习、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去熟悉了解农村中小学的环境、氛围、政策等,以激发他们的乡村教育情感和职业认同。

其次,要使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师范生在本区域的就业竞争。虽然粤东西北地区优质教师资源整体上比较缺乏,但在市县中心区域、乡镇重点区域,教师的饱和度却在逐年增加,造成师范生在这些区域的就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与一本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硕士师范生相比,其学历、学校层次及专业基础知识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天然的劣势。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更加应该重视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际上,近几年来,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是因最后面试没有通过而被淘汰。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如果能够使其毕业生具备扎实的职业基础技能、娴熟的学科教学技能、良好的沟通交往技能,那么就有可能部分扭转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再次,要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资源。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合适地利用地方特色实践资源,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为便利和有效。韶关学院的思政师范生,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某些方面,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红色历史资源来进行。例如,院系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调研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也可以指导学生以粤北众多红色主题教育基地为调研方向,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或毕业论文的撰写,从而培养其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以思政师范生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要求的特殊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传道、仁爱情怀,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4]。这一指示精神,从政治、思想、道德和人格情操上,特别强调了思政人才要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合一。由此,在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制定上,要重视价值观的引领,要使相关实践活动能有效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对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学思并举、知行合一的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要适当渗透职业道德的评价和人格修养的评价。

同时,近年来中小学在招聘政治教师时,对其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那种学思政也可以招聘为教历史、地理甚至语文的时代,基本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当前思政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突出为政治教师的专业化服务。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师,其专业技能除了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内容外,还包括与思政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独特方面,那就是更加宽泛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的教学技能、更加优秀的心理疏导能力、更加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等[5]。思政师范生只有提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合格地扮演一个专业化的政治教师的角色。

二、地方院校思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以“新师范”的理念、区域的需求及思政目标的新要求为导向,近年来,韶关学院思政师范专业在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根据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该专业主要从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综合实践技能培养、探究创新技能培养、沟通交往技能培养等方面入手,采取了一些较为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

(一)建立学生自主训练机制,培养职业基础技能

教师基础技能是指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最一般的技能,包括普通话及语言表达技能、书写板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基础技能是层次相对较低的技能,训练起来没有特别复杂的方法,一般只需要在教师的简单指导下学生就可以自主提升。但要达到较高水平,则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基于这些特点,应该把基础技能培养贯穿到师范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但可以在学院指导督促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

思政师范生基础技能的培养过程和途径包括:1.通过相关课程明确目标任务,例如,在入学之初的专业导论课中,在培养学生职业和专业认同、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信念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教师职业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和要求,并对自身基础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制定初步的训练提升计划。2.由班委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负责对全班分组,成立相关兴趣小组,开展自主训练及定期小组集中训练。3.学院建立相应的三笔字训练室、语言训练室、现代教育技术训练室,供学生兴趣小组集中训练使用,并派相关教师管理和指导。4.学院每学年举办一次三笔字比赛、演讲与口才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检验和评价学生自主训练的情况,对成绩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彰,并作为学生奖学金、优秀评选的依据之一。

(二)以教学法教师为主导,锤炼专业教学技能

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教学设计的技能,它是指师范生能够把学科理论和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等要素进行分析与设计,创建教与学的基本能力。教学设计一般分为课程设计、单元设计和课堂设计三个层次,师范生要掌握的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通过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思政师范生要能够自主顺利地完成一节政治课的设计,就需要掌握以下能力:准确分析判断学习对象、完整把握教学内容、清晰阐述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过程和策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等。专业教学技能是师范生要培养的核心技能,也是相对难以掌握的复杂技能,因而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学法教师加以专门的指导。

思政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过程和途径包括:1.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学政治课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中学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法,为实训和实习打下基础。2.开设中学政治课程技能实训课,由教学法教师组织微格教学模拟实训,通过抽取课程的某一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讲解、提问等课堂教学技能,以及导入、展开、强化、巩固和结束等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3.与中小学建立共同育人互动机制,聘请中小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政治骨干教师为师范生授课,传授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技能,让师范生提早了解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和实际要求。4.进行见习教学观摩与讨论,教学观摩就是结合教学法等课程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中学去参加中学政治课教学活动,如政治示范课、优秀主题班会课等,让学生亲眼观察教与学的情况。教学讨论,就是依据教学法等课程的相关原理,在教学观摩后或观看教学录像课以后,对示范课、主题班会课、教学录像课等进行评议,并对比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修正[6]。5.定期举办教学技能竞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如“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设计大赛、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

(三)完善教育实习体系,强化校外综合实践技能

校外教育实习是对校内培养的职业基础技能和模拟教学技能的综合检验,是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更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校外教育实习都有安排靠后、时间较短和效果不佳的弊端。如目前韶关学院思政师范生的校外实习是分两批进行的,其中不考研的学生是第7学期,考研的学生则是第8学期。实际上,到了大四阶段,学生往往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以及毕业论文,而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而按照“新师范”的要求,要合理提前及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且将见习、实习、研习科学分配至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实习体系,实现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化、实习形式的多元化、实习结果的有效化。

根据新的要求,培养思政师范生实习综合技能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1.合理安排好实习时间,例如可以尝试采取分段实习的形式,变一次的集中实习为两次实习,分别于大三、大四进行两个半学期的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负责地对待实习工作,也能使他们有反思改进的机会[7]。2.成立实践教学中心,统筹安排全院的见习实习工作,具体在实习过程中负责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基地的联系、实习动员、实习指导教师的指派、实习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实习工作的总结等,使实习工作做到设计、实施、研究、管理的精细化,增强实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与实习中学的联系,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韶关学院与大为中学、墨江中学等签订了见习实习合作协议,并定期邀请其政治课骨干教师为思政师范生开设讲座,介绍中学政治课的改革和实践,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共建。4.指派思教骨干教师全程指导实习工作,指导教师要求教学经验丰富并熟悉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现状和要求,能对学生的教案设计、试教、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提出中肯的改进建议,能帮助学生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综合技能。5.鼓励学生通过义教、暑期支教、家教、培训机构短期任教等形式,实现实习形式的多元化,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贴近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以弥补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利用经典阅读、调研项目等,激发探究创新技能

“新师范”强调师范教育应向培养卓越教师转变,应引导未来教师运用其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对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反思和批判,师范生要积极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能有效发现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并初步形成个人的教学品格[8]。师范生的反思、研究、创新能力,是比较高要求的实践能力,其中本科师范生侧重于能够反思探究及初步的创新,而硕士师范生侧重于研究和创新。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一些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以培养他们初步的反思探究和创新能力。

韶关学院思政专业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技能方面,主要是通过“六个一”工程来实施:即第1学期阅读一批经典书籍,第2学期选择一个研究领域(继续研读经典),第3学期确定一个研究题目,第4学期做好一次(或几次)调研,第5学期写作一篇调研报告(或论文),第6学期提交或发表一篇调研报告(或论文)。其中,主要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引导“品读经典”,即学院向学生推荐约100本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著作,学生自行制订学习计划,研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学院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学生相互点评,教师总评并颁发奖品和证书,旨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开展“调研韶州”活动,即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对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等进行调研,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旧模式,变被动实践为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研报告,在为当地教育发展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调查写作兴趣,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3.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激发他们反思、探究创新的兴趣。

(五)开发第二课堂活动,锻炼交往沟通技能

师范生的交往沟通能力是指其能够合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备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及能与领导、同事、家长有效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9]。其中的关键是,师范生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及能获得学生的尊重,能够有效疏通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等。

目前韶关学院思政师范生锻炼交往沟通技能的措施主要有:1.开设大学生礼仪、人际交往技能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基本礼仪、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等;使师范生学会调适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自大、冷漠、孤僻、嫉妒等。2.引导师范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社团、社区志愿者等第二课堂活动,使他们在互动合作和公共参与中锻炼人际交往沟通能力。3.引导师范生通过义教、支教、家教、见习和实习等,深入体会和总结与学生真实交往沟通的经验得失,在实践中提升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