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让德育元素融入校园及课堂教学
2020-02-24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六小学李小玲
文/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六小学 李小玲
德育工作作为传统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入心田才能触动心灵,才能培育学生美好人性。德育元素广泛,要灵活融入校园及课堂教学中,才彰显德育教育独特育人功能。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内涵
德育教育的领域广泛,依托教材是其主要渠道。教师在课前必得深入地备课,不仅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更要对教材的德育要素有深入体会,同时融合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在授课时融知识传授、思想教育于一体。例如,语文学科中《祖国多么广大》,同一时期,我们看到的是大兴安岭的雪花飞舞,长江两岸的柳枝发芽,海南岛上的鲜花盛开,短短的几行字,勾画出祖国的辽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教师传授知识时把家国情怀融进去,顺理成章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渗入式的教育;再如,数学中百分比的计算,只有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所以要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为建设祖国、服务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其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另外,在健康教育中的《健康生活》很好地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教育,重点讲述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既是个人卫生的教育,又是结合国家构建强大的卫生体系的大教育。
二、精炼教学设计,把握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遵循其在教材中的特定位置、层次和地位来具体安排,同时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加强行为训练尤其是道德行为的实践。众所周知,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包括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其中,“知”为基础,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为关键,可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情”与“意”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经过反复实践,道德行为才能变成道德习惯。德育教育主要以情景教学,活动交流,体验实践,拓展升华为主线。这样的固守其本,才有利于道德与法治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实现对简明、简要、简易的追求,实现由浅入深,道德与规范,道德与法治的相结合。一方面,踏实创制课例,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课《校园里的冲突》一课,为“本简道法”积存了化解冲突的方法,另一方面,重视学以致用,重视提炼经验,针对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用妙招化解,并延伸到生活中,让相亲相爱的同学们和睦相处。这是润物于无声,教育于无痕的效果。
三、校园活动多样化,动静皆宜见成效
1.深化少先队的阵地作用
少先队员是大部分小学生一种别样的荣耀,很多学生都以加入少先队为荣,因此德育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少先队的小学内部阵地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等不断宣扬学校内的好人好事、党政知识(转换成小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在特定的节日(诸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和父亲节、建军节和国庆节以及元旦等)开展具有一定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手抄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表演、足球对抗赛、线上家务劳动小能手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升自身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并在爱党、爱国和爱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这种思维,深化道德品质对学生所能产生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2.积极发挥家长在德育工作的作用
家长也是构成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学校可通过组建家委会、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册,随时与家长进行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的大环境和大体系之中。例如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重大活动,均邀请家委会参与策划和组织,在家委会的带动下,各班纷纷活跃起来,和自己孩子一同参与,达到团结协作,共荣共赢目的。在活动中,他们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对学校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直接影响到孩子。通过活动来搭建平台,通过平台来实现共教育同成长的德育目标。
综上所述,学校只有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在德育工作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之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我们面对新时代托付给教育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结合学校的“自信教育”为抓手,为国家和民族用心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