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语境中《误杀》与《误杀瞒天记》的叙事异同
2020-02-24隽晓宇
□ 隽晓宇
作为一部翻拍电影,《误杀》无疑为悬疑电影以及翻拍电影都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且《误杀》的改编对象《误杀瞒天记》并不是来自于文化或习俗相近的日本、韩国,而是风俗宗教等都具有巨大差异的印度,《误杀》改编的成功经验对于电影如何适应本土文化、如何将电影表达得更适合国人胃口都是值得其他电影参考借鉴的。本文从叙事背景、叙事时长、叙事细节以及叙事主题四个方面来分析《误杀》与《误杀瞒天记》在民族化语境中的叙事异同。
一、电影《误杀》内容简介
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李维杰和妻子阿玉来泰国打拼了17年,生活过得很平淡,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膝下有两个女儿,家庭和睦,也算幸福。李维杰开了一家网络公司,平时酷爱看悬疑片,为人善良,和镇上的居民也友善相处,有很好的人缘。但是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被一个不速之客打乱了,在参加夏令营时,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被督察长的儿子素察迷奸,素察拿视频威胁平平时,平平失手将督察长的儿子杀死。“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就像宣传语中说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心爱的大女儿平平和全家人,精心策划了一场“电影”,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局众人产生较量。
二、民族化语境中的叙事异同
(一)叙事背景的改变
国产电影《误杀》将故事的背景做了巨大改变,没有直接搬回国内,也没有停留在印度,而是将故事“搬”到了一个可以说是“架空”的“泰国唐人街”。这不仅将印度原版电影中一些具有宗教色彩、不适合国人观看的剧情,如原作中的“听经”,完美替换为更紧凑、更符合国人口味的打斗场面,如“观看泰拳比赛”,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成功的改动。特别是警长儿子素察与阿玉母女争斗的时候,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李维杰观看拳击比赛的场景和素察与阿玉母女打斗的场景交叉剪辑在一起,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此外,该设定更有其潜在的用意,引发观众深思。中国有句谚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我们在异地尤其是异国遇见有着相同语言、相同文化的老乡时会格外团结,因此在“泰国唐人街”里就是利用这样一个环境,使一群人的团结以及矛盾激化点变得更加合理,且符合逻辑,能让观众产生同理心。
政治背景的不同,也是本片在叙事背景中所做的重大改变。近些年的国产悬疑片有高分片与低分片,在故事的发展中会有精巧到让人叹为观止的情节与漏洞百出的区别。但在电影的结局上,众多电影却大多选择一致,即以美好、正义胜利为结局。但电影《误杀》不同于其他的电影之处在于,除去改变电影结局使其符合中国政治背景和政治色彩外,看似在李维杰自首后已经完成“千篇一律”的结局,但《误杀》的编剧及导演在片头就以致敬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方式对在狱中的情景进行设想,与结尾形成呼应,开放式结局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这样使得传统一贯套路式的结局有了不同的感觉,增加了一抹耐人寻味的意味。
可以说,电影《误杀》的创作团队在进行改编时,既保留了原剧的人物关系和主要情景,又重新定义了影片的内核,找到了超越点。比如,原版《误杀瞒天记》作为一部电影,故事反映的问题在于阶级、阶层问题等。但在我国版电影《误杀》中更注重家庭、亲情等,编剧抓住了“挖坟”这一细节并将其扩大。故事中交代,男主的父母就是曾经死于一场暴乱的,因此当挖坟产生的暴乱超过了李维杰最初维护女儿的预期时,他由被动认罪变为主动承担责任的这一转变就变得更加合理。
(二)叙事时长的改变
原作《误杀瞒天记》的叙事时长163分钟。但就历史的经验来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长篇的电影已不再是主流,过长的篇幅与叙事会使观众产生疲乏感。同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国人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接受一部长篇电影。此外,原作《误杀瞒天记》在开篇仅叙事铺垫主角一家就用了40分钟。这样的叙事,在我国观众看来显得冗长且无重点。因此,《误杀》被编剧果敢地一刀“切”掉51分钟,这种时长上的缩短不仅没有造成故事内容的压缩,反而几乎将《误杀瞒天记》的所有优点都保留在了《误杀》中,与此同时,又明显提升了叙事效率,让观众在看全剧情的同时又不用忍受长篇幅的煎熬。
此外,《误杀》中的矛盾冲突设计得更加简单、直接、有效。“误杀”作为影片的核心,杀人需要负法律责任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误杀的对象就是维护和实施这条法律的警察局长的儿子。因此,当李维杰得知大女儿平平误杀的是警察局局长溺爱的独子素察时,故事的发展就开始变得紧凑且合理。观众潜意识里就认识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处理问题的难度系数直线增加。李维杰与拉韫的对决总共可划分为三幕:第一幕是男主一家人几次被传唤进警察局,警察却无可奈何;第二幕是警察局长利用职权,强行让李维杰一家人上警车;第三幕中故事进入死局,不得不进入最终对决阶段,高潮戏份“开棺”自然而然地引出。
整个影片中不拖沓和不断反转的剧情,让观众在有限的观影过程中既能完整地捋顺故事情节,又能感受到悬疑片特有的紧张刺激感。
(三)叙事细节中的改变
1.相似的主角设定
《误杀》在主角设定的细节上做了一些修改。首先是维杰和女儿平平的关系。就像最后那段旁白一样,“作为一个父亲,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沟通,我多么想你和小时候一样信任我、依赖我”。而女儿似乎也有些叛逆,女儿长大后也渐渐不知道该如何跟父亲相处,与父亲相处得不太融洽。《误杀》中,女儿因觉得父亲小气,不给她去夏令营的钱而生气离开餐桌,但最终父亲还是在女儿睡着后,偷偷将签好的同意书放到了女儿枕边。这些细节上的修改,能让观众对于这个不知道与青春期女儿如何相处的父亲的形象更加有代入感。中国传统教育下,许多家长与儿女的关系就是如此,爱很难直接表达,但却常常体现在一些细节里。可以这样说,《误杀》的文本在塑造人物上更注重家庭这一元素,这部电影更是一位父亲与一位母亲的对决,他们以爱之名分别用强烈的父爱和母爱来保护自己的子女,让观众在情感上感同身受。
其次是维杰与警察的关系,电影中有多处细节,描述了男主角李维杰的善良和正直,比如在餐馆替他人打抱不平等,这也是结局李维杰自首的伏笔。虽然他只是一个开网络公司维持生计的父亲,但当女儿误杀警察局长儿子的时候,他选择勇敢地站在全家人的前面,隐瞒真相,保护家人。与《误杀瞒天记》不同的是,李维杰多了一个观看拳击比赛的爱好,虽然他平时待人和善,但内心也存有一股冲劲,这也使他踢警察的那一脚变得合理。
2.情节中的细节
拉韫说:“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伪证,他们以为自己说的是实话。”虽然都是利用时间差,但在《误杀瞒天记》中,不在场证明是称其全家去听讲经,因为能买到讲经的光盘而合理;在《误杀》中,李维杰因提前一天看过拳击比赛,自己又是爱好者,所以更加合理。在《误杀》中,为了避开监控,开车压低帽檐这一细节也很到位。《误杀瞒天记》在叙事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令观众感到困惑,最终由警察局长拉韫将时间点解释清楚,才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误杀》则是将时间点讲述得很明确,让观众在时间上有了很好的把控。
诸多细节汇总于此,让观众在捋清故事情节的同时又能发现其中深藏的细节,更加赞叹编剧和导演的用心。
(四)叙事主题的改变
原版《误杀瞒天记》中强调的是正义,而国产电影《误杀》则更强调救赎。
在传统文化和教育中,中国人一直都比较在意和重视“家庭”与“亲情”。因此,《误杀》在这一点上比原本电影《误杀瞒天记》做了更多的强调与挖掘。作为父亲的李维杰一直强调的都是保护家人,不让家人受到伤害。在“误杀”发生后,李维杰则一直冷静地安抚家人,告诉女儿没有人会坐牢。女儿在事发之前对没文化、没钱的父亲的轻蔑与事发后对父亲的依赖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在我国许多家庭中也是一个矛盾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及对于教育的重视,读书成为许多平民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但随着孩子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与父母的代沟就会加深。这些代沟在生活中会成为矛盾的产生点。然而,当遇到问题时,血脉的亲情、孩子对于父母原本的依赖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本能的保护将会超越这一切。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羊也颇为用心,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寓意,“羊”不仅是见证者,也是替罪羊,与此同时,《误杀》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羊”这一元素是原电影中所没有的,编剧精准地将阶级问题转换到“羊”这一意向身上。
三、结语
一部好的翻拍电影若只是一味地模仿剧情或生搬硬套,则很难获得成功。翻拍电影,导演及编剧要面对两大问题:原剧难以超越以及观众的期待值。首先,一般能被翻拍的电影,都是经典之作,且符合当地的文化特点。翻拍剧如何能够超越经典,让其中的精髓符合本国的特色表达,是一大难题。其次,既然原版是经典电影,观众对其已有一定的印象,当其被翻拍时,观众也会对翻拍作品有高期待,期待越高则越容易落空。《误杀》的成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编剧和导演对中国化的掌握、高明的叙事手段以及对细节的把控,赢得广泛好评,成为值得借鉴的翻拍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