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消费视域下育儿题材电视剧热播原因探析
——以电视剧《小欢喜》为例

2020-02-24秦璨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儿题材消费

□秦璨

《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①显示,2018年现实题材依旧占据电视剧生产的最大比例,高达63.16%,且中央、卫视收视排名前30的热播剧中,都市情感、家庭题材依旧占据最大比重。2019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继续发力,收视与口碑持续走高,引爆电视剧消费市场热点。其中,《小欢喜》《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反映亲子关系、展现代际冲突的育儿题材作品异军突起,打破了“婆婆儿媳”“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等传统题材独大的局面,开创了电视剧消费新趋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说:“家庭关系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民众更倾向于向家庭寻找心理安慰。中国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也使得家庭伦理剧有很多好题材。”②作为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新成员”,育儿题材不仅紧贴现实,具有教育意义,也更加符合观众的消费心理——直击内心痛点、引发强烈共鸣。

关于育儿题材电视剧的界定,业界存在一些争议。总的来说,作为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产物,育儿题材电视剧是在新型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理念变化下的,围绕“育儿”展开叙述的一种家庭伦理剧③。那么,育儿题材电视剧为何逐渐受到观众青睐,成为当前电视剧消费的一大热点呢?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选择:代际冲突中的自我塑造

文化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我们在消费文化时,也在借此创作文化,并被文化所塑造。正如米勒在其文化消费理论中提出的,为了创制文化,社会必须先生产(外化),然后扬升(内化)其所生产之物。现实题材电视剧始终以反映社会现象为己任,紧跟现实社会的风尚与潮流,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观众在进行电视剧消费选择时,不仅会从自身的文化需求出发,更会被电视剧中传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影响与塑造。

首先,育儿题材电视剧的诞生受到了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观念外化的启发。随着社会分工的精密化,教育成为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核心话题,也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如何更好帮助孩子成长成才,塑造新型、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时代的巨轮下,80后已成为新兴的育儿主体,其教育理念的变化深刻影响了电视剧选材的主体内容与思想表现。从《虎妈猫爸》到《小别离》《小欢喜》都将镜头对准了新时代的父母群体,他们虽然有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与孩子平等共处的美好愿景,但依然要遭受因孩子叛逆、年龄差距、观念差异而带来的代际冲突与矛盾。育儿题材不仅取材于社会现实,更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深层思考。

“人的意识”(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随着文化因素而不是随着机体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④,人在选择消费文化时,与自身的经验积累和素养高低都有紧密的关系。《小欢喜》《小别离》《少年派》等育儿题材电视剧的“走红”与观众对家庭教育理念的需求是紧密相关的。如何打破原生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如何构建新型亲子关系,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的成长,成为80后家长们迫切的文化消费需求。

人实现文化选择的过程,就是人用文化来塑造自己的过程⑤。从文化选择到自我塑造,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向外投射和摄取的过程,一个则是主体内化和被文化塑造的过程。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小欢喜》的剧情扎根于现实生活,无论是场景铺陈、情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聚焦在“高三”家庭这一真实的社会群体上。电视剧创作者在选择“高考”这一话题时直击了社会痛点,观照了现实生活。社会的内涵是文化,而文化又必须寄寓于社会系统中。相对而言,《小欢喜》等同题材电视剧在生活中摄取真实,将“代际冲突”“中年危机”“原生家庭”等现实话题搬到荧屏之中。其对亲子关系的真实展现与深刻探讨又影响着受众,使其思考与改变自身的教育行为。这就在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中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交互关系。

电视剧《小欢喜》聚焦了三个不同亲子关系的家庭,也反映了多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方圆和童文洁一家“虎妈猫爸”式的常态中国家庭“双簧”教育;单亲家庭宋倩对女儿的高压力、严要求的严苛教育,父亲则是“爱女如命”的宠溺式教育;区长季胜利和刘静因与孩子疏离太久,不知如何沟通的放任式教育。三个家庭虽各有难处,但却不断地寻求改变,在冲突不断中逐渐找到与孩子、与自己、与家庭的和解方式。观众在收看过程中,往往能在剧中进行自我投射,反省自身问题,寻找教育方式或相处模式的改变。诚然,我们很难去界定究竟何种家庭教育是完美的,何种亲子相处模式是最佳的,但人是通过文化选择活动来塑造自己的。观众在文化选择与消费中,因自身的价值判断与文化素养的不同,也逐渐被电视剧所传递的文化所塑造。

二、文化认同:社会焦虑下的自我满足

“我们的认同,乃是由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存在所形成的,亦即我们在社会中的行动与互动。因此,在讨论认同时,也必须探讨文化消费。”⑥换句话说,观众获取认同感的一大途径就是文化消费。在层出不穷的文化消费形态中,电视剧因其开放性、娱乐性、情境性等特征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大众通过电视剧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性的感官体验,将自身置于想象的文化叙述中,构建出自身的认同感。电视剧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偏差有时直接决定了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喜好程度。所以,当电视剧表现生活越真实、情节越紧凑,且与观众相似的价值观念反复出现时,一般观众就很难将电视剧的真实与生活真实区隔开,更容易将自身代入电视剧中而产生“错位融合”之感。

以人物塑造来反映典型的社会群像,获取观众的心理认同,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主流创作模式。育儿题材电视剧塑造的父母形象往往十分写实。电视剧《小欢喜》将镜头对准了高三学生父母这一中年群体,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又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年群体不仅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同时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面临着降级、减薪甚至失业的工作压力。而当孩子进入高三,代际冲突与矛盾不断凸显,焦虑如同火焰在父母的心中被不断点燃。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对现状的不满,引发了更深层的焦虑。如片中塑造的童文洁这一角色,就是许多兼顾职场与家庭的女性的真实写照。她在家中要扮演严母的角色,时刻紧盯着儿子的成绩,为高考全力冲刺;同时,她在办公室中还要与同事勾心斗角,与老板斗智斗勇;而不会处理婆媳关系的她,还要在间隙中学习如何与婆婆和睦相处。除此之外,刘静、宋倩等不同的“中国式母亲”的形象同样折射出了这一群体的焦虑与不安。

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中产阶层需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消费选择来获得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正如梅登·舍瑞普所观察到的:“文化消费如今已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获取认同的方式。”而我们的认同正是部分建构于我们的文化消费商品中。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商品,电视剧提供着消费者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同时体现了阶级群像,折射了社会变革。观众通过对电视剧的消费达到了对片中人物与叙事的认同,也就达到了对自身的认同。换句话说,消费者消费的内容,说明了他们是谁,他们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别人如何看待他们。这样的一种选择不单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由其社会实践与存在决定的。电视剧《小欢喜》所讲述的三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一对父母都有着难言之隐。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琐事与烦恼,剧中人物也有相同境遇,这也就促成了观众内心达成自我安慰,并通过对剧中人物遭遇与自我现状的投射对比,达到了对自身乃至对同一群体的身份认同。

最后,当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中获得了自我认同,也就会想要实现高层次的自我满足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收看电视剧的兴趣与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积极地去寻找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内容,从而得到一定的满足。”⑦当消费者通过媒介的使用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后,他会认为这一媒体的内容对其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其文化消费的延续性与连贯性。从这一角度看,《小欢喜》等育儿题材电视剧很好地抓住了主流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精准地传达了社会痛点,从而激起了具有共同文化背景下拥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的共同心理反应。

三、文化换置:理想生活中的自我投射

加拿大人类学家格伦特·麦克奎肯认为文化消费往往可以“淬炼希望与理想”。他认为,消费品是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在电视剧消费中,观众通过观看电视剧形成心理期待后,往往会将对自身或生活的期许、理想投射入电视剧人物或剧情发展中,形成一种“意义的换置”(displaced meaning)。这种换置即是文化意义被刻意抽离一个社群的日常生活,放入一个遥远文化领域的过程⑧。

就当前来看,育儿题材电视剧消费变成了一种手段,借此消费形式观众得以重新取得先前换置的文化意义与理想期待。譬如,许多观众都希望电视剧总是圆满落幕而不是以悲剧结尾,都希望电视剧中的好人能有好报,而坏人应受到惩罚,这些正是在真实生活中难以完全实现的场景。正如麦克奎所宣称的,当前意义换置的过程正在加速,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了一个事实: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真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所以,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所怀抱的换置期待也就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育儿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一出场就被寄予了观众的部分理想与期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关系一直是不少家庭成员的内心诉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孩子的叛逆、观念的差异和沟通的缺乏,和谐的代际关系并不多见。如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冲突与争吵可谓是家常便饭,每集剧情几乎都有冲突爆发。观众在收看中逐渐对童文洁与方一凡能否化解矛盾、和谐相处,失去了母亲的学霸磊磊能否解开心结、圆梦清华,一直与母亲貌合神离的英子能否与母亲重归于好、真诚相待等剧情都充满了期待。观众所消费的电视剧文本,也为个人与文化提供了通往换置意义的桥梁。对比电视剧《都挺好》在公众愤怒情绪达到高潮,迎来大团圆结局的仓促无力而言,《小欢喜》通过前期细节的铺陈与人物的情感伏笔很好地在结局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与需求,这种与观众期望的契合达到了与前期剧情设置的和谐。

最后,电视剧消费活动与人的精神活动紧密联系⑨,观众往往期望获得育儿题材电视剧当中温暖的拟态环境。在现代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与疏离,而电视剧却往往营造了相对宽松温暖的人际交往环境。如电视剧《小别离》《小欢喜》《虎妈猫爸》中都营造了一个类似的语境:爱人就在身边,朋友就在对面,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感官世界。同样,电视剧《小欢喜》主要讲述的三对父母不仅同为一所学校的高三学生家长,也机缘巧合地成为邻居,随着剧情的深入更成了无话不谈、共渡难关的挚友。虽然其中也有争吵与磕绊,但这种成年人的友情着实难能可贵。对比而言,在现代钢筋水泥的社群中,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紧锁的房门与隔阂的内心。此种温暖的人际环境,更让观众心向往之。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种人们获取和享用大众媒体精神产品或传播服务的活动,观看电视剧首先来源于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需求与消费者的信息意识和认知水平紧密相关。当需求得以满足后,消费者就会进行信息的占有、吸收和再生产。电视剧消费一个很大的特征在于消费者绝不仅仅是简单被动地获取信息,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掌握了信息传播的控制权,甚至成为生产者的角色⑩。《小欢喜》等育儿题材电视剧紧贴现实、反映生活,符合观众的期待,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同时观众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改变着电视剧的内容生产。二者的这种转换关系其实就是文化消费的过程的互动性,消费者通过能动性的选择间接地创造了内容。可以说,《小欢喜》等优秀的育儿题材电视剧成为电视剧消费的新热点符合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典型特征,是大众文化消费更偏向于体验层面的必然结果,也为今后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注释:

①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9)[R].北京: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2019-03.

②尹鸿,阳代慧.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J].现代传播,2004(05):56-64.

③胡蓉.伦理叙事与社会镜像[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④[美]莱斯利·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等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29.

⑤彭定安.文化选择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227.

⑥⑧[英]约翰·史都瑞.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M].张君玫 译.高雄:巨流出版社,2002:185,192.

⑦[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引导:分析与应用[M].刘海龙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4.

⑨文长辉.媒介消费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3.

⑩黄可.媒介消费新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7.

猜你喜欢

育儿题材消费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偷偷摸摸育儿
40年消费流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新消费ABC
育儿神器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