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餐中国》的共情传播策略分析

2020-02-24尚悦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情早餐纪录片

□尚悦

《早餐中国》是海峡卫视与腾讯视频合作打造的以短视频为表现形式的美食纪录片。2019年播出后好评如潮,深受关注,其传播过程中运用的共情传播策略值得探讨。共情,也有人译作“同理心”“移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①。无论是何种表达,共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感染和投射②。《早餐中国》从中国人最普通的晨间生活入手,用颇具地方特色的早餐渲染出了浓浓的乡愁,唤醒并刺激了受众对于家乡的情绪,实现了受众自身与纪录片内容的情感共鸣。

一、迎合国人早餐情结与短视频潮流

《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在采访中提到:“国人骨子里有早餐的情结和对故乡早餐的怀念,我们的作品不过将其激发了出来”。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早餐的分量看得极重。但在生活节奏过快的当下,早晨在路边随便吃一点匆忙地解决早餐,已经成为如今外出打拼的游子们真实生活的缩影。《早餐中国》针对人们想要吃出花样与故乡的味道,以及因工作忙碌舍弃生活所形成的心理落差,用充满地域特点的早餐,让受众燃起“人在异乡,胃在故乡”的情绪。片中食客们“老味道了,能吃出家的味道”“崽啊,嗦了这碗粉”等毫无造作的朴实感叹,直接触及受众心中对家乡最熟悉和最真挚的感情,传受双方通过早餐情结实现了情感勾连。

为了让早餐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文化认同,《早餐中国》在重视内容共情力的同时,也把握住了新媒体环境驱动下纪录片“短、深、广”的新形态。现阶段在线视频与短视频成为人们的主流观影渠道,这部纪录片将早餐文化和人情精华浓缩在5-6分钟内,让年轻受众们奔波于两点一线时也能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一边休闲放松,一边为久违的乡间风情动容。

二、用真实性赢得认同

共情比较容易产生在认同度较高的群体内部③,而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同处一个圈子的基础是对方表达的内容属实,能从中抓取熟悉的信息。瑞典心理学家乌尔夫·丁伯格认为,共情是无意识的。我们并非“决定”要他人感同身受,而是“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④。想要进一步达到纪录片被无意识认同的效果,客观的事实依然是关键。所以,无论是促进共情的产生还是达到最好的共情效果,真实必不可缺。《早餐中国》用原生态和细节体现真实,强化受众的地域认同感,激发受众的共情能力。

《早餐中国》将声音、表情、动作等情绪表达作为刺激受众情感的有效手段,大量特写镜头促使受众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代入,用以往经验解读片中精神,产生共情。福建福安《水煎包》一集中,客人们人手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微张的嘴,紧盯蒸锅的眼,仿佛让受众看到了巴望着能吃上早餐的自己。表现食客就餐时,“怼脸拍”的方法呈现了食客享用美味时不加管理的鲜活表情,大口“吸溜”的声音配着脸上的汗水,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和冲击力。《早餐中国》在片中的开端或结尾穿插了街头实景,扩音器里“磨刀,磨剪子嘞”的声音,路边裁缝、修鞋、配钥匙的摊位,无一不是中国居民生活最真实的状态。在拍摄时的打光和后期制作上,《早餐中国》不同于市面上滤镜厚重、精致完美的美食视频,直白质朴的画面渲染出了浓烈的乡土氛围,内容与现实的高度重合,形成了强大的共情张力。

三、以贴合日常的百态故事引发感悟

有学者认为,共情可以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前者是指个体的情绪感染、情绪识别,后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的理解⑤,相对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更持久也更有深度。《早餐中国》在利用共情传播策略时,并没有让内容止步于感染受众情绪,而是用充满人情的简短故事,引起受众“观点采择”,在思乡之余体悟人生哲学,达到深层次的共情。

《早餐中国》选取的店铺多为无名小店,老板们在逼仄空间内辛勤经营,但却在两代人以上延续。广利对夹店的老板徐广,27年来坚持每天用5-6小时熬制汤底,32层的对夹皮从不缺少一道工序。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店,凝结着老板格物致知的匠心精神,这种精神成就了地久天长的味道。受众可从中体会到藏于生活的情怀,在加深对中国传统精神的认同时,也能时刻鞭策自己认真对待人生。

在导演王圣志看来,早餐店的老板不仅是匠人,也是生活中的英雄。虽然整日起早贪黑难得休息,但他们苦中作乐,在单曲循环的音乐中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涛声依旧》《最浪漫的事》这些极富年代感的歌曲,在怀念岁月的同时也透露了他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学义面粉店的老板说道:“一家人住在一起,店再忙,夫妻俩都会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凯里酸汤粉店的老板认为:“人的牙齿都要磕磕碰碰,夫妻哪有不吵架的”。故事中代际冲突、夫妻矛盾、事业家庭两难全等问题随处可见,但这些问题却是人生中不可逃避的。受众可通过联想自己的现状,理解老板们的心境,并被他们的乐观和简单有哲理的话语抚慰。《早餐中国》不再只是触动受众情感这样单薄,在精神思想上的挖掘更能够让受众产生深刻持久的共情,纪录片的意义也更深远。

四、通过互动与沟通提高被接受度

尼古拉斯·艾普利在《心智》(Mindwise)一书中建议,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他人,最好直接和他们交谈,而非想象他们的感受⑥。传播者想要让受众产生心灵共鸣,需要与受众进行“沟通”。《早餐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可以观察到,《早餐中国》在播出时没有画外音,消除了解说这一传受两者外的第三屏障。此外,拍摄者注重和片中人物的互动,这种互动通过隐形访谈的方式存在,访问者的身影和声音并未出现,受访者直接对着镜头向受众自我陈述,且陈述能够契合多数受众的疑问,受众仿佛有了和片中人物“对话”的错觉。在传受双方的“沟通”建立过程中,认知共情产生,纪录片传递的价值被接受。

《早餐中国》具有强烈的网感。《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显示,纪录片主流用户的年龄集中在18-30岁。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喜好,《早餐中国》参考了时下流行的网络综艺,在片中使用了花字叙事,“SHUAN到昏厥才够味”“吓到模糊”这些俏皮幽默的文案,配合画面补充表达了人物情绪,避免了传统纪录片的说教感。网络播出方便了制作组和受众的双向互动。为了更贴合市场,《早餐中国》的编导们在每期节目播出后都会看弹幕和评论,根据反馈调整内容和叙事手法,也会在网友的建议下决定下一次去哪拍、拍什么。这种互动性做法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与欢迎。

五、结语

《早餐中国》区别于传统美食节目的高端“舌尖”路线,它用可以引起共情的元素加深了与受众的情感联系,在纪录片距离感过强与短视频精神内核贫瘠之间找到了平衡。它在短时间内为受众提供了尽可能高的可看性,让美食纪录片这一从前较小众的内容类型拥有了亲民化、大众化的可能。

注释:

①[美]亚瑟·乔位米卡利.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M].耿沫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

②邵鹏.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4):116-119.

③⑤⑥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5):59-76+127.

④[荷]弗朗斯·德瓦尔.共情时代:一种机制让“我”成为“我们”[M].刘旸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4.

猜你喜欢

共情早餐纪录片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早餐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