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方式

2020-02-24许光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民纪录片集体

□许光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①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和民族主义观念的抬头,国民国家认同意识逐渐淡薄,国家认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认同是国民对自己归属国家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要素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国民合意,是维系国家“想象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带。“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②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凝聚机制,在民族国家中常常会被用于增强国民对某一社群、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国民分享共同的体验,形成一些共享的交集和记忆,增强彼此的感觉和联结,从而达成一种群体性认同,由此坚定了国家信念,奠定了契合身份、情感、文化和族群等认同合意之上的国家共识。

纪录片作为社会真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是表征社会的一扇窗口。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古兹曼用“国家相册”来赞誉纪录片对于国家之重要。的确如此,纪录片运用纪实、情景再现、虚拟影像等方式对过去、现在甚至将来进行呈现和建构,是追溯过往、呈现现实、传承文化、制造共识的重要文本,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更是集体记忆书写的载体和平台。本文就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创伤记忆呈现与集体意识激活

创伤是一种由重大事件而导致的对群体留下难以磨灭的永久性伤害性记忆。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认为,“一个事件之所以会损伤集体,是因为它是‘非比寻常的事件’。这种事件具有‘爆发性的特质’,造成了‘断裂’和‘短时期内的剧烈的变化’。”③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无数内部纷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战争、饥饿、疾病、杀戮、灾害等事件时有发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屈辱”“苦难”和“灾祸”。追溯每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不同时期都曾遭受过内外势力的侵扰、征服与压迫,都遭受过各种自然灾害的戕害,这些烙印在民族记忆中的“苦难史”和“屈辱史”,形成了国民创伤记忆。由“屈辱”“苦难”等导致的创伤叙事既是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一种自我反省,更为国家权力关系合法化提供了重要历史参照。把国家或民族史上的“苦难”作为一种参照物来进行“诉苦”,体现当下生活的“幸福完美”,起到激活集体“忆苦思甜”的作用。

回顾中华五千年历史,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屡受外强、内乱和各种灾害的侵扰,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灾害频发、屡受欺凌的屈辱史,是一部抵抗侵略翻身解放的战斗史,更是一部实现人民富强和民主自由的探索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及不同时期遭受的各种自然灾难等都对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纪录片对这些创伤性历史题材都有涉及。在海量的纪录片库里,有反映近代中国屈辱不堪历史的《圆明园》(2006)、《五大道》(2014)、《甲午》(2015)等,有反映艰苦卓绝抗日题材的《抗战》(2005)、《大后方》(2015)、《大抗战》(2015)等,有揭露日本在南京惨绝人寰暴行的《南京大屠杀》(2002)、《见证南京大屠杀》(2008)、《1937南京记忆》(2014)等,有揭露日本在东北罄竹难书罪行的《揭秘 731部队》(2015)、《七三一》(2015)等,有表现硝烟弥漫解放战争的《南下》(2009)、《解放——人民的选择》(2016)、《解放之战》(2019)等,有表现英勇悲壮抗美援朝的《冰雪长津湖》(2011)、《抗美援朝战争》(2013)、《伟大的抗美援朝》(2019)等,有涉及灾难疾病方面的《唐山生死大营救》(2010)、《非典九年》(2012)、《汶川重生》(2012)、《武汉战疫记》(2020)等。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表现手段,一般通过影视资料、旧照片、情景再现、虚拟影像、口述历史、旁白解说等多模态的影视符号共同完成创伤记忆的呈现。解说词中的关键性话语从听觉方面吸引观众注意力,使用特定影视史料或虚拟影像来证明解说的事实,加上受难者或见证者讲述亲身经历,再辅以字幕佐证,创伤事实自然被建构得确信无疑。“建构文化创伤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受众感受或重温痛苦,而是通过对苦难的认知,将作为受害者的‘他们’的苦痛经历,在心理上扩展成未曾经验过这一切的‘我们’的记忆,那么苦难就成为‘他们’和‘我们’共有的精神创伤和心理体验;于是,‘他们’和‘我们’就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成员范围更为广阔的全新集体。”④国家创伤共享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唤醒了集体记忆的共鸣,反证了当下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国民对国家认同向心力油然而生。

二、辉煌记忆展现与国民自信提升

一个民族和国家在过去取得的“成就”和“荣耀”,会赋予该国国民自豪感和优越感,国民感受到国家赋予的无与伦比的崇高感和荣誉感,激发国家认同感形成。能够激发国民崇高感和荣誉感的事物往往是影响深远和宏伟壮观的,具有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令人景仰不已和引以为荣。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璀璨夺目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广袤无垠的国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等,无不让国人引以为傲,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国家的辉煌记忆,是国家“成就”和“辉煌”的展示,有助于提升国民的自信心,也会激发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再创辉煌的使命和决心。正因如此,在纪录片中建构国家的辉煌过往,展现先辈们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彪炳史册的科技成果及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的浓墨重彩的篇章,都是国家认同建构常用的方法。

过去的荣耀和辉煌会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使命感。“每一个民族的天命不是返回光荣的过去,而是在现代环境中和转变了的条件下再造其精神。”⑤毫无疑问,书写国家“成就”和“荣耀”,建构国民的辉煌记忆,将会提升国民的尊严与自信,对于一个饱受欺凌但百折不挠的民族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纪录片在建构国家的辉煌成就方面不遗余力。其中有反映中国工程建造誉满全球的《港珠澳大桥》(2017)、《超级装备》(2019)等,反映中国科技迎头赶上的《创造:科技的力量》(2014)、《神舟 7号》(2016)、《创新中国》(2018)等,反映中国经济欣欣向荣的《中国股市》(2010)、《国企备忘录》(2012)、《与全世界做生意》(2015)等,反映中国政治硕果累累的《辉煌60年》(2013)、《辉煌中国》(2017)、《厉害了我的国》(2018)等,反映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1980)、《长城:中国的故事》(2015)《大运河》(2016)等,反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故宫》(2014)、《楚国八百年》(2014)、《本草中国》(2016)等,反映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敦煌》(2010)、《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如果国宝会说话》(2018)等,反映中国脊梁奋发有为的《大师》(2013)、《大国工匠》(2016)、《百年巨匠》(2017)等,反映中国自然环境如诗如画的《鸟瞰中国》(2015)、《美丽中国》(2019)等,反映中国饮食脍炙人口的《味道中国》(2015)、《舌尖上的中国》(2017)、《风味人间》(2018)等。

国家的辉煌记忆振奋人心,赋予人民自信豪迈的光荣回忆,能重拾中华民族的信心与尊严。通过在纪录片中展现国家光辉灿烂的过往和成就斐然的现在,全面呈现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不同凡响的成就和对世界做出的有目共睹的贡献,一扫“屈辱”“苦难”造成的国家创伤的苦痛,随之而来的是“成就”和“荣耀”带来的国民集体愉快记忆。对国家辉煌历史的由衷赞美,是对中国历史的客观表征和言说,是对身处逆境中的国民的巨大鼓舞,这样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建立起了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坚强堡垒。

三、结语

纪录片通过对国家创伤的集体唤醒与激活、对历史在场的符号遮蔽与表征、对当下社会辉煌成就的强化和凸显、对社会仪式的操演和渗透,书写集体记忆,有效地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只有国家认同理念扎根于每一位国民的心中,才能将抽象的国家认同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与赤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国民在情感、观念和行动上认同自己的国家,才能高度凝聚共识,唤醒集体意识,维护民族身份,维系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释:

①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12.

②[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M].司艳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8.

③ [美]Jeffrey C·Alexander.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M].Berkele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3.

④孙珂.文化创伤认知及其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8(12):71-74.

⑤[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1.

猜你喜欢

国民纪录片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一直难忘
高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警犬集体过生日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