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以青山的名义》的音乐戏剧性初探
2020-02-24□肖舞朱麟
□ 肖 舞 朱 麟
2019 年10 月,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展演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全国共有18 部歌剧参加, 湖南郴州市选送的大型原创歌剧《以青山的名义》 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它是18 部展演歌剧中唯一一部现实题材的歌剧, 所以, 既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又博得了专家较高评价。
“该歌剧音乐大气、 典雅, 具有浓郁的湘南地方特色与强烈的现代气息,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戏剧的音乐性与音乐的戏剧性的完美融合, 蕴藏着强大的正能量与艺术感染力……” 谈起由湖南省昆剧团五岭歌舞团表演、 湖南省音协副主席岳瑾担纲作曲并荣获2012 年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的原创大型歌剧《以青山的名义》 时, 一位多次担任湖南艺术节专业评委、 湖南大学客座教授连声称赞, 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歌剧成功的密码。 而且, 当年该剧是自省里演出凯旋后, 在原产地郴州地区连续巡演数十场, 场场爆满的上品大戏。
其一, 音乐与剧情融为一体,牢牢掌握“主动权”。
当演出帷幕徐徐拉开, 一个个美丽的音符似轻风卷云、 春风拂面般响起, 舒缓、 抒情、 轻盈、活泼、 亲切, 好像一汪细细的、 潺潺的泉水, 匀速而优雅地流进观众的心田。 接着, 音乐节拍立马由四四拍变成四二拍, 十余名男子的合唱就像泉水突然加速淌进河流, 时而高亢时而抒情, 时而激烈时而低沉, 如轻声倾诉又似高声呐喊, 逐渐展现出剧中主场——狮子口的险、 奇、 秀, 并引导观众迈入“主题公园” 的大门……这如诗如画的开场音乐, 无疑为全剧剧情的展开作了完美的铺垫,给人一种“低醉酒度” 的感觉。
《以青山的名义》 讲述的是一位新时代英雄的平凡而伟大的真实故事, 即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长策乡原武装部长刘真茂, 为保护家乡一片蓬勃、 葱茏的大山独自默默守望20 年, 历经风霜雪雨、 悲欢离合, 既构建了现代人及后代子孙所期待的“世外桃源”, 又谱写了属于自己的雄奇的人生交响曲。 而音乐, 永远是歌剧的“国王”, 其戏剧性决定全剧的胜败与优劣。 作曲家岳瑾在深入研析该文学脚本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人物个性、 活动环境等基础上确定音乐基调, 将音乐风格与戏剧风格和谐统一, 切合剧中人物心理与戏剧具体表现的情境,并涌现出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
剧本, 乃一剧之本。 该剧共分五场, 即以春、 夏、 秋、 冬、春对应雨、 风、 雾、 云、 阳, 拥有数次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 人物彼此性格差异鲜明, 且从情节到人物环境均符合歌剧本体表现的天然优势——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与情感的抒发。 作为一部以“唱” 为主, 融诗、 乐、 舞于一体的歌剧, 作曲家深谙为唱词插上“凤舞九天, 鹏程万里” 的翅膀——音乐的重要性, 并演绎一曲“词曲Style”。 作曲家为牢牢地掌握音乐表现的主动权与制高点而运筹帷幄。 首先, 他决定在原有创作歌剧或戏曲音乐的经验上突破自己, 超越自己, 创新表现手法与形式, 革新音乐风格与音乐个性。 之前他创作过《矿帽》《那年冬天》 等多部音乐剧、 歌剧, 在湖南乐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其次, 他认真学习与研究了中国歌剧、 戏曲与西洋歌剧、 音乐剧创作的成功经验, 以及相互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互补性,并从中淘到值得借鉴或适宜发挥的黄金成分“为我所用” “为我所化”, 即根据剧情内容以独特的表现方式与音乐语汇去塑造人物形象、 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 他在音乐语言方面, 高度结合剧本中描述的人物形象及生活环境——湘南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性, 充分利用自己多年来在湘南这片聚居了多个少数民族的热土采风所积累的音乐资源, 汲取其中最炫即可塑性较强的音乐“DNA” 即音乐素材和音乐元素, 进行超越湘南乃至中国的世界性表达, 塑造独特的“另类” 音乐形象。
基于斯, 作曲家在确定了音乐的整体风格、 基本气质和音乐素材后, 内容上, 采用歌剧的独特之处——抒情的笔触, 非常诗意地描绘剧中主人公刘真茂一个人默默无闻而又高度自觉地守护大山的传奇故事, 真实反映主人公在新时代条件下, 不畏困难、 不惧孤独、 永不放弃的思想品质和个人信仰, 弘扬现代雷锋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 热爱自然、 保护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 形式上, 采用现代音乐元素与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多元化、 多维度的艺术表现, 不囿于某一民间音乐素材的风格或旋法, 并契合现代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 审美情趣、 审美期待, 尊重歌唱者审美需求与演绎特点,可谓喜闻乐见, 雅俗并重。
其二, 为主要人物创作音乐主题, 牢牢掌控“制胜权”。
核心乐思即主题动机, 是歌剧音乐的“三军统帅”。 即使是“百万大军” 规模的音乐篇章, 只要有一个蕴含丰厚、 意境深邃的核心乐思, 就能准确统领、 掌握好作品的全局。 同样, 它也是歌剧音乐戏剧性审美功能体现的“晴雨表”。 刘真茂是全剧的主人公。 随着剧情像剥蒜皮一层接一层地循序展开, 当护林队解散,大伙再三恳求刘真茂一起下山无果时, 刘真茂坦言“我是青山,青山是我, 我与青山共魂魄”, 就在这时队员五毛被感动得跪在地上, 无助又无奈地向刘真茂祝福,这完全出乎刘真茂的意料, 连忙扶起并与五毛拥抱, 哽咽着与队友作最后的道别。 于是, 作曲家在第一幕中创作了童声伴唱、 独唱、 合唱形式的主题歌《湘之情》。 主题歌以质朴、 优美、 清新、 个性的音调将主人公刘真茂坚决一个人留下来捍卫狮子口山上动植物即“我是青山, 青山是我, 我与青山共魂魄” 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曲家巧妙地采撷一些道道地地的湘南民间音乐的精华元素糅合到其中, 加上“别有深情一万重” 的演唱,令无数观众感动不已, 且仅仅看过一遍后就记住了主要旋律。
接着, 作曲家为剧中多个主要人物创作了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 其中, 尧臣香是刘真茂的妻子, 她勤劳、 善良、 淳朴、 温柔。两口子长年分离, 由于丈夫在山上守护动植物, 自己在山下家里干活带儿孙, 心存委屈、 孤寂、不解。 有一天深夜, 刘真茂下山询问村民烧草的情况, 问完后经过家门也没有回家, 而是径直上山守林, 这时引发尧臣香对丈夫的种种复杂心理。 作曲家特意借用湘南一首名叫《怀胎五月五》的民歌作为创作音乐素材, 创作了音乐主题《尧臣香山歌》, 以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尧臣香对丈夫刘真茂的深情、 无助, 以及尧臣香大度、 宽容、 善解人意的品质。这首山歌短小精悍, 曲词并茂,意味十足。 黄润山是长策乡青年农民, 曾经受过多年劳教, 后来经过自己打拼生活有了起色, 带着女朋友上狮子口山上游玩, 碰见了刘真茂。 两人面对面进行了多番较量, 作曲家先是创作了对唱形式的音乐主题《隐居深山二十载》, 以一唱一和的方式表达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作曲家又专为黄润山创作了第二音乐主题《飞天的凤凰》, 真实地坦露了黄润山的成长历程及心理活动。 再次, 作曲家为黄润山创作了第三音乐主题《凤是凤》, 与“大山汉子” 刘真茂的现代退伍军人的高风亮节形成鲜明对比, 彼此间的交流不断深入, 最终黄润山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强烈震撼,思想上接受了一场盛大的洗礼。
其三, 剧中唱段形成完美整体, 牢牢掌住“统筹权”。
歌剧音乐戏剧性的另一大要求或特征——将剧中不同的唱段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组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 即井然有序的建筑式的结构。 歌剧《以青山的名义》 的音乐, 由一幅幅精美、 独立而又与剧情发展紧密联系的中国画组成, 犹如一幅色彩丰富、个性各异的主题性的诗意画卷;又如一栋地标性的高品质楼宇,从地基到中间楼层再到楼顶,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 既实用又美观,且科学、 稳定, “你连着我, 我连着你”。 作曲家在歌剧结构上采用了咏叹调、 宣叙调、 童声伴唱、 二重唱、 三重唱、 合唱、 间奏曲等多种表现手法和技巧, 且独具匠心地处理了对比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我是青山, 青山是我, 我与青山共魂魄” 是《湘之情》 的音乐主题, 它贯穿全剧, 如同线串葫芦,内在高度统一, 同时, 音乐在节奏、 节拍以及调性上变化多端。伴随剧情的发展而发展, 所有剧中人物可塑性突出的音乐主题将不同人物的唱段如美文般“形散而神不散”、 外散而内聚, 音乐驾驭剧情、 推动剧情、 升华剧情,环环相扣, 一脉相承。 比如, 狮子口山上精灵合唱的音乐主题《山路弯弯》 在剧中连续出现三次, 其中在第一幕结尾与第五幕结局的出现, 取得了前呼后应、主题高度集中统一的艺术效果。
与此同时, 该剧音乐在遵循“一切为了表现戏剧主题思想”“突出剧中主要矛盾” 和“刻画剧中人物艺术形象” 的三大原则下,无论演唱形式、 调式、 调性还是每个人物之间音乐个性诸方面,均存在鲜明的对比, 透射出一种几近夸饰的艺术张力。 这或许在湖南乃至中国式民族歌剧创作领域都具有较深的典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