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与人物构建

2020-02-24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英雄本色黑道黑帮

□ 钱 茜

一、香港黑帮电影简述

黑帮电影可追溯于1920年的美国,随后在欧洲和亚洲继承、革新、发展。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那一批表现强盗、歹徒、流氓的电影中,诸多香港电影的表现形式在正反帮派之间的相互打斗、黑帮人物的堕落以及结尾体现邪不胜正上都有相似的模式。黑帮人物发迹漫长,通常都是采用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其实,50年代的香港黑帮片吸收了美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众多国家的黑帮片的美学特征,并与其自身的文化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个性。70年代,香港黑帮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增加了力度,如《黄飞鸿肉搏黑霸王》《马永贞》,人物慢慢变得有多元性,发迹不仅需要暴力,还需要智慧。人物刻画开始着重表现不择手段的过程。这些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好莱坞的黑帮电影模式,对暴力的追求、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用破坏的手段来得到秩序、最终结局为死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同,黑帮片的“故事”内核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在大陆就很少有孕育黑帮文化的机会,而在香港,黑帮电影与价值观高度吻合,但又有与传统价值观不相符的地方。本文主要以《英雄本色》《无间道》等影片为例,探讨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人物构建。

二、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犯罪无好报

在香港黑帮片中,采用犯罪分子无好报的叙事模式。影片体现的是黑道分子发迹生涯以及最后走向死亡的叙事线索,一旦犯罪,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戒。即便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却不在乎犯罪本人是否认罪,情感上,对黑道人物有一种特殊的关照,完成这种类型对社会秩序以及社会道德感的颂扬。不论是《无间道》中的陈永仁,还是《英雄本色》中的MARK,抑或是《旺角卡门》中的华哥,黑道分子最后必须死亡似乎变成了这个类型最僵硬的惯例。西方黑帮片的黑道犯罪都会有原因。比如《毁灭之路》前面的叙事强调男主角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强盗杀死了他的亲人,所以他被迫进入黑道。香港黑帮片很少去表现黑帮人物进入黑帮的原因,更多笔墨在描写黑帮人物在进入黑道之后如何反击,更多的是对黑帮人物情义的展示。在《英雄本色》中,MARK 与宋子豪发家的过程丝毫没有体现;在《旺角卡门》《天若有情》等电影中,开篇人物的角色已经是一个黑道分子了。再如《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监狱风云》等黑帮电影,开篇黑道人物已经取得事业成就,着重表现的是不同黑帮团体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同样都是黑道分子,也会出现“正义”的黑道与“邪恶”的黑道,“邪恶”的黑道对“正义”的黑道处处进行打压,迫于无奈,才使“正义”的黑道反击,最终使“邪恶”的黑道走向毁灭。

(二)盗亦有道

香港的黑帮片注重情与义。香港黑帮片的主人公都是游离在正统的道德体制之外的边缘人,他们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香港黑帮电影中,义气是黑帮组织最重要的纽带,通过特定的叙事模式,将义气上升到信仰高度。帮派激烈的倾轧是叙事立足点,也从道德上打动观众心扉。在《英雄本色》中,宋子豪被出卖进监狱,小马前往复仇,勇闯虎穴大开杀戒,身负重伤。出狱后的阿豪金盆洗手,小马又冒险去抢夺假钞磁带。最后结尾,为了掩护小马离开,阿豪独自一人留下,但小马哥没有苟全,与兄弟共迎敌。在香港的黑帮片中,这样的情节十分常见,大部分都是正面表现。香港黑帮片中的兄弟情义并不单独存在,道义与秩序相互依存,如果说武侠片是基于人们对正常社会中的法律不能求得公正,幻想一些有志之士能够扭转乾坤,那么香港黑帮电影所展示的那个社会秩序是失衡的,在一个被扭曲的社会中,兄弟情义成为叙事依托的最高法则。

三、香港黑帮电影的人物构建

(一)个性色彩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香港黑帮片不仅仅注重情义方面的深化,在人物刻画上也比较深刻。在黑帮主角的刻画方面,每一个黑帮人物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面。不论是《英雄本色》中的谭成,还是《古惑仔》里的山鸡哥,抑或是《无间道》中的刘建明,都追求个性色彩和社会秩序的平衡。每个人都不是我们道德意义上理解的坏与恶。王家卫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中,张学友饰演的苍蝇是一个极力想做老大的人,他装腔作势,连累帮派,但本性不坏,他的任意妄为只为得到他梦寐以求的荣誉,越是出身贫寒越想迈入城市顶端,但即便如此,他也逃脱不了横死街头的命运。

(二)英雄的道德:出来混的都应该讲义气

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代表文化程度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权利符号的代号。在《英雄本色》中,狄龙饰演的宋子豪与周润发饰演的MARK 两个人物在设定上有很大的不同。宋子豪在被陷害之前,是黑社会的领袖,儒雅、明事理;而MARK 看起来冲动、举止轻浮、话不多。按理说,宋子豪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可是在2017年11月《英雄本色》时隔二十年又搬上银幕时,所有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基本上都是为了一睹小马哥当年的风采。为什么小马哥如此受欢迎?笔者认为,除了义气之外,得益于其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质。影片中,小马叼着火柴,讲着热血的台词,这是一种对个体竞争观念的美好肯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欲望和坚定的信心。而相较于小马,宋子豪这个人物更多地表现出某种教化目的的和有罪之人向善的美好样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宋子豪的人格魅力得以实现,是在最后运用私人暴力来解决问题。

(三)避而不谈的警察

在香港黑帮片中,警察是一个举重若轻的角色。与警匪片不同的是,黑帮电影有警察,但侧重点为黑帮本身的势力扩张与内部斗争,与警匪片侧重表现正反冲突有所不同。随着黑帮片的不断发展,从原来从不表现警察或者黑化警察,逐渐转向加入法与义的矛盾。比如《英雄本色》里“兵”捉“贼”,捉着捉着,惺惺相惜起来,把个体扁平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宋子豪的性格不如小马哥明显的原因之一。《英雄本色》开头,小马在路边摊买串串,警察来了,他一边推着小贩跑,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钱给小贩,并说着:“哈哈,没抓着。”这个情节很有意思,表现出惯有的香港黑帮电影与警匪电影相互融合的态度。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复杂的,而不是他讲义气、天生是大哥英雄这么单调。就这一点来说,《无间道》本身超越了“兵与贼”的职业概念,陈永仁与刘建明,没有谁对谁错,除开两人表面的身份设定,细细去分析,这两人的处境根本是一模一样的焦灼状态:躲在暗处,得不到社会认同,缺少身份的焦灼状态。人是社会的一部分,集体才是安全的。刘建明与陈永仁,两个人都身不由己。

四、结语

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影响共同孕育出了香港黑帮电影。香港黑帮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显露,70年代开始发轫,到如今仍然在不断探索。类型的持久性取决于它对变化的文化条件的适应,弘扬人性本真的道义叙事电影在香港还继续存在。香港黑帮电影往往是有着重述历史、反映社会时弊、表达作者创作的个人情怀乃至宣泄情绪等多重作用。香港黑帮电影发展几十年,人物的行为方式以及活动时空也日趋丰富和完善,黑帮电影也渐渐和其他类型融合,变成一种元素,渗透到各类影片中去。

猜你喜欢

英雄本色黑道黑帮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柏林公布黑帮报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疫”英雄钟南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战“疫”英雄钟南山
做行业的变革者 新生代中级SUV福特锐际彰显“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
误闯黑道
误闯黑道(1)
马警方:当地华人黑帮最多
星期五的恋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