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2020-02-24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技艺纪录片历史

□ 许 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瑰宝,对文明延续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维系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记忆》《传承》《手艺》等非遗题材纪录片悄然兴起并炙手可热。视听文化在当代文化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非遗自然通过各种方式向视听文化接轨和附着,“作为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形式,影视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当代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通道。”①叙事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是一门关乎“故事”讲述的艺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认为,不仅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知叙事者为谁的故事,而且人的生活需要叙事,还因叙事而变得精彩。研究表明,“创新创意对提升纪录片传播力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总效果为0.321,即创新创意每提高1 个单位,纪录片传播力可以提升0.321 个单位”②。本文从叙事方式角度探讨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创新与创意。

一、口述历史,弥补历史情景难以再现的不足

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话语表达,口述历史兴起是伴随新纪录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从平等和平民化视角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受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事件见证者和亲历者的真情实感,呈现出真实可信的影像效果。“‘口述历史’是以纪录片的形态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叙事方式之一,它是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创造一种历史的氛围,使观众感到事件就像发生在目前。在‘口述历史’中,讲述人完全进入历史的情境之中,他们以一个事件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身份面对观众。”③在口述历史的非遗纪录片中,由非遗传承人、见证者、亲历者乃至研究者等讲述他们了解的非遗历史与现状、困厄与希望、传承与创新,用于回顾那些历史悠久的或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也可回忆那些已故非遗传人之轶事奇技,凭现有手段难以搜集或恢复原始素材时,通过当事人亲口诉说,展现非遗起源、发展、技艺呈现与传承之路上的种种故事。《三节草》《川江绝唱——川江号子》《百年金陵刻经梦——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等纪录片基本采用口述历史叙事。在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中,文化名人余秋雨,中国昆剧研究会会长丛兆桓,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周秦,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等,纷纷就昆曲的肇始与繁荣、改良与扩散、衰落与崛起等方面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激活了受众对昆曲的文化记忆。

口述历史可弥补镜头对“过去时态”情景力有不逮的“先天”不足,增加了纪录片的情感色彩和可信度,如让艺人来陈述他熟悉和从事的非遗技艺,既能把历史渊源和技艺特征讲透彻,还增加纪录片的信服力。不过,口述历史主要依靠讲述方式进行叙事,镜头缺少动感与变化,主观性较强,过多的口述形式容易导致非遗纪录片成为讲述者的“一家之言”,不能过度依赖。

二、虚拟影像,多方式展现非遗场景

在非遗纪录片的表达对象中,表演艺术、声音艺术等活态非遗都是常见的呈现对象,但对创作来说,这些非遗表现难度非常大,既要记录真实与体现美感,还要表达情感与展现历史。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许多虚拟技术涌现,形成众多新型视像类型,突破了活态非遗形态的表现瓶颈。对于活态形式的非遗,如果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历史,追述其过往,挑战极大,除选择“口述历史”之外,还可以在参考资料和现存实物的合理想象上,利用虚拟影像方式,把受众对其过去的想象和未来的预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尤其对于非遗纪录片而言,影像势必要在记录文献价值上有重要体现,对于没有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艺术而言,虚拟影像可以利用仿真、全息、复制等多种手段,生产接近于资料描述中的形态,留下可见的文献资料。”④非遗纪录片中的置景、角色扮演、情景再现、VR 虚拟现实以及各种数码合成视像都囊括在虚拟影像的范围之内。虚拟影像的创造性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和磅礴气势,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作品的表现力。原本看似与日常生活遥不可及的非遗,在多样的数字虚拟形式中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多年前《故宫》三维虚拟影像和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的首次尝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震撼,好评如潮。《世界遗产在中国——昆曲》中的人物扮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魏良辅某天为天籁声吸引循声而去,进而与张野塘成莫逆之交创建昆剧的传奇。杜丽娘与柳梦梅多舛爱情故事的展现,还有虚拟影像庄生梦蝶中蝴蝶的翩然而至等拟像镜头,为昆曲的立体呈现增添了无穷乐趣。对非遗题材纪录片来说,创造性地运用虚拟影像再现真实的叙事方式,可以让活态的非遗无形化有形,抽象成具象,历史变现实,观众可以无限接近非遗,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和精妙绝伦。

在纪录片中运用VR 虚拟现实较常见,在VR 技术营造的视觉空间里,观众完全置身于多维景观中进行着多感官体验,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参与”,这种新技术给纪录片创作带来颠覆性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创作的VR 纪录片《傩神》,有一个主人公赖明德在古树前徘徊的镜头,观众感受到蓝天、绿荫自然环境的美好,同时凝望着眼前浓荫蔽日的千年古树,目睹着周围袅袅升腾的香火,感受着傩文化传承人坚守匠心的心境与操守。虚拟影像在非遗纪录片中的运用,既可以还原过去再现历史场景,还能带给观众沉浸式感官体验,实现了非遗纪录片美学上多重构建的可能,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和观赏性。

三、融入故事,增强非遗纪录片的戏剧性

美国著名电视人唐·休伊特曾说,影像世界就应该给观众讲一个故事,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影响了纪录片的创意与摄制。“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一般是在真实性的前提下,以故事为切入点来展开影片的叙事,在叙述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以有机整体的故事情节去吸引受众,以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去感动受众。”⑤在非遗纪录片中,创作者将每项非遗背后的故事予以情节化和具象化,利用故事冲突性和戏剧性效果,把故事融入到非遗中,把与非遗相关的内容以故事的方式导出,通过对事件的推演、悬念的设置、困难的克服、技艺的传承、观念的相左等“冲突”过程的展演,表现出非遗技艺的出神入化和精湛高深。彝族男性视火草衣为成年礼必备之物,在火把节上穿上手工制作的火草衣,意味着一个少年真正的成长与独立。《传承(第三季)织焰》主题是云南彝族火草纺织技艺,编导以火草衣为“触媒”,融入20 岁彝族小伙李稳与73 岁火草纺织技艺传人李桂兰之间的故事。在这一集里,随处可见的戏剧冲突和悬念设置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意外连连,同时也把火草衣原料的获取、捻搓成线、编制成衣的过程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无不为彝族火草纺织技艺而击节赞叹。

当然,在把故事融入到非遗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过度故事化和“电影化”导致技艺展示不足、工艺调研不实等问题,避免出现非遗传播碎片化与表面化后果。“选择有故事情节的题材并予以故事情节化处理是纪录片创作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对现实的诠释简单化和表层化。纪录片讲述的故事不能只是故事而必须形成主题,它需要创作者通过故事的展现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实现与观众的心灵对话。”⑥

四、客观记录,原生态呈现非遗细节

“‘客观记录’是纪录片的另一个重要的叙事手段,它通过对事物进行过程的记录来再现原生态,对真实的生活不作太多的雕琢,不作太多的粉饰,尽量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记录带毛边的生活。”⑦客观记录是巴赞电影纪实美学理论的一部分,他反对传统蒙太奇美学观念,极力推崇长镜头理论在时空方面的真实性,通过长镜头的客观记录,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作者对被摄对象的干扰和影响,确保被摄对象自然真实,保证被记录事件时空的全息性。客观记录叙事方式声画皆备,同期声与现实记录相互印证,适合表现那些操作性和表演性强的非遗项目,如剪纸、武术、杂技、绘画、戏曲、舞蹈等,把要表现的技术技巧生动完整地呈现给观众,便于非遗传播、示范与传承。《传承(第二季)江湖》在展现成都鸣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路明章的堂倌文化时,随着他一声高昂的“有贵客到,里面请”的声音引领,摄像机跟随着路明章和其他堂倌越过一道道门槛,直到来到餐桌就坐,堂倌倒上米汤推荐菜肴为止,在近30 秒的时间里一镜到底,把热情好客的鸣堂技艺和餐厅的各种摆设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如果采用口述历史或虚拟影像的叙事方式来示范鸣堂技艺是怎么吆喝的,其生动性、过程性和形象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客观记录这种叙事方式中,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拍摄非遗传人的技艺展示、操作程序和神情面貌,还原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常态,这种平实的拍摄易于让观众与纪录片产生情感共鸣。不过,客观记录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叙事节奏缓慢拖沓,镜头视点变化少,难以对观众产生持续吸引力。此外,有时候在对非遗技艺进行客观记录时,还要注重挖掘其本体内涵和文化底蕴,让观众从影像呈现出的真实生活背后,感受到非遗蕴含的价值引领和审美思辨。

五、结语

非遗凝结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保护它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重回现代人视野,进入人们寻常生活中,而电视纪录片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最佳载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非遗题材纪录片进行叙事创新创意过程中,口述历史、虚拟影像、融入故事和客观记录这四种叙事方式的运用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也不是光靠某一种叙事方式就能畅行无阻的,而是要根据非遗表现题材的特色,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把它们相互交织融合,融汇在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里,使之结构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非遗故事,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非遗技艺的叹为观止。

注释:

①梁君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文艺评论,2016(01):112-120.

②徐爱华,戴辰.电视纪录片传播力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基于“非遗”纪录片的样本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9):158-160.

③王庆福.口述历史:一种纪录片类型[J].电视研究,2005(07):70-71.

④丁艳华.“创新语言”讲述“传承精神”——虚拟影像在国产非遗纪录片中的新式美学探析 [J].中国电视,2019(10):52-55.

⑤段晓明,袁立本.从纪录片的故事化看表现方式的创新 [EB/OL].新浪,2005-05-13.http://news.sina.com.cn/o/2005-05-13/08365876108s.shtml.

⑥袁辉,王惟红.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的把控[J].中国电视,2009(01):67-69.

⑦陈小敏.从纪录片《英与白》看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和趋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47-50.

猜你喜欢

技艺纪录片历史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