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
——基于统编教材“1+X”式联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0-02-23◎许艳
◎许 艳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我们常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学生的其它能力想要得到提升则是难上加难。曾经,有很多的语文课改实验,也有很多的阅读资料和系列阅读的书籍,但大都强调阅读在课外——课堂就是完成教材教学,如果要读书,就依靠课外。但是课外阅读的目标真的能完成吗?对于至少80%的学生来说,最实际的是在课内踏实学好基本的语文,为未来的职业奠基最基本的素养。课内语文怎么学好?众所周知,理科的学习方法讲究的是举一反三,做了一个例题,要求会至少5 道类似题目的解法。可是学习语文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有所感,有所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古人有“操千曲而后晓声”都是类似的道理,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学生渐渐找到了阅读的乐趣,积累随之就丰富了,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加,认识加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也被唤醒。
关于阅读教学的“1+X”,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这段话传达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温儒敏先生的这番理解是为一线教师“课外阅读课内化”指明了方向,教学实践目前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是探寻具体的实施路径。
笔者所倡导的“1+X”式联读教学是以“一篇带多篇”的文本交互式阅读,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基点,向“面”上辐射,同时带动和此文章具有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同主题的或有其它相同之处的若干篇文本进行阅读。在理解“一”篇文章基本内容的过程中,融入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容,迁移运用,以此为“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X”式联读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拓读资料,强化积累,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提高阅读能力,又能体会到这些选取的“X”联读文章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辞格特色、选材角度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这种“1+X”的“增容”方式使这“某一篇”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令人印象深刻。
“1+X”式联读教学具体操作上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主张大量阅读、二是主张课内阅读。具体的操作要点首先它需要优选内容,其次它需要巧选角度,最后它需要精心整合。“1+X”式联读教学比传统阅读课堂更需要切实结合初中学段特点,以教材为基点,选取关联议题,力求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沟通课本内外,内化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一,教材为基点,优选内容。教材主要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承载着新课标和新理念。我们若能以它为出发点,深入理解教材编排意图,以教材的精读课文或者教材单元主题为“1”,组织更多的文本阅读来辅助对于“1”的学习,这样的联读教学更能贴近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也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选文,单篇文本相对比较好选择,联读式阅读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进行多文本的组元。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初步摸索出一些规律。如同主题选文,“1+X”式联读阅读与主题阅读有差距,但也有共同之处,有着相同主题同时主题范畴较小的多个文本常常可以组成联读文章。像“父爱”“秋的色彩”“生命的突围”等,有着这些主题的文本,可以做联读阅读,其主题小而且聚焦。再如,内容结构相似的选文,有些文本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它们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可以拿来组建联读文本。比如,笔者在教七上《寓言四则》时,另外选择了一组寓言故事,这组故事都是通过不同性格的人物、事物、动物之间的对比来揭示寓意的,这就是合适的选文。又如,形式结构相似的选文,有些文本内容不同,但是都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比如在七上第六单元,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想象的魅力,笔者以本单元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为基点,另外选择了《小王子》选段、《爱丽丝梦游仙境》选段、《壶里的小人们》一组童话作品,探讨童话作品中的想象的分类以及方法。除此之外还能以内在思维方式相同、表达手法相同、同一作者的选文、“同书”选文等为依据选择文本。
当然,有些时候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本放在一起,恰好可以相映成趣,形成很强的互文效果。所以重点不在于类型和体裁的异同,而在于议题的贯通与整体建构的可能性。
第二,提取议题,巧选角度。“1+X”式联读教学在多文本组织上,强调多文本之间的关联和结构,同时强调提取更加具体的议题来促进多文本之间的结构化。在选择文本、解读文本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把这种结构化的关联作为第一阅读要素进行关注和提倡,所以议题的选择就格外重要,巧妙合适的议题可以克服阅读碎片化、知识化的倾向,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呈现多文本的阅读价值。
例如笔者在《女娲造人》的神话教学过程中,以“创世神话”作为“1+X”联读的联结点,引入1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3 篇神话《诸神创世》《始祖大梵天》《巨人伊密尔》,一共5 篇文章以三个议题贯穿其中:“各国创世神话有什么个性特征?”“各国的创世神话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何有这些相似之处?”这三个议题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在这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发现了神话的诸多秘密——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这些有意思的发现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神话这一体裁的阅读兴趣。
议题是依据多文本的特性所提出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关键问题,在引导学生对“1+X”联读文章展开深入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关键议题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而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效交流的集体建构。
第三,纵深有度,精心整合。“1+X”式联读教学在文本的组织、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汲取了一篇带多篇的文本联读的操作形式,搭建单篇阅读过渡到多文本阅读的合适阶梯,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质和实践的阅读观。
例如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引入《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四首古诗的联读式阅读确定议题为“同一送别,不同的离情”。在阅读过程中将四首诗不断进行对比,初读发现它们在题目上大多用“送”“别”这样的字眼来显送别之意,都用写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送别之情。再读,发现四首诗虽都是送别,但也有“惜别”“励别”之分,有些鼓励朋友大胆远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些则是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哪怕是写景有的是昏暗荒凉,有的是开阔壮观;有的纯粹写景,情在景中,有的以景起兴,直接抒情。通过不断的比较,学生们对于古人的送别诗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是零碎的,最后还需把发现的不同和相同进行整合,才能形成对这组诗的整体理解,这样就能得出结论:这组诗是写送别的,在题目上能有发现的痕迹,但有些诗是朋友送自己的,有些是自己送朋友的;虽然表面上有“送”“别”这样的字眼,但是作为诗一定要有韵味,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写景抒情,有些景象阔达,有些景象清新。诗中最为重要的是“情”,虽都是送别诗,但是情却不同,“惜别”“励别”各有千秋;虽都用景来表情,但有的纯粹写景,情寓景中;有的以景起兴,直抒胸臆。这样的总结,把几首离别诗在语言文字、写作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特征整合在了一起,学生对于送别诗的概念不再是零散的知识,而是一整套思维方法,这就进入到了高阶思维的境界中。比较是联读阅读教学的关键行为,但是整合才是联读阅读教学的核心行为。多文本联读必然要展开比较,但是比较的目的是获得整体上的认识,如此才是真正的“整体性”阅读,如此方是“联读”的精髓。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经典言论:“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不可能在当初提出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上得到解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意味着经由语言实践,人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发展就是思维方式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人思维方式的改进与思维品质的发展,“1+X”联读不仅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对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发展有独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