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效率途径初探
2020-02-23孙荪
孙 荪
(扬州市新华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将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目前高中生“整本书阅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阅读时间有限,且呈现碎片化;阅读内容被多门学科的参考书、习题集等应试资料淹没,甚至被爆笑漫画、明星动态、玄幻武侠、言情穿越等报刊书籍占据;阅读方式追求捷径,重图轻文、多看梗概,几乎很少读整本书。多学科各行其是使得“整本书阅读”浅表化,而沉重的学业负担则令学生画地为牢。家长不支持,学生不坚持,“整本书阅读”似乎成了被架空的的笑谈。那么,发掘多种学科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通汇交叉之处,从而合理融合学科资源、提升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统整学科资源,引导进入“整本书阅读”
这里所说的“统整”,是指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聚焦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学习,促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尝试。
统整学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主要从学科视角和主题视角进行开发。从学科视角进行整本书阅读,是以语文学科为基点进行学科内部统整,让学生联通多学科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主题视角开发,是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开展跨学科合作,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以协同的方式“各取所需”,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可以选用全科实施和学科合作制两种形式。“全科实施”是在“整本书阅读”的主题统整中由语文教师独立完成多学科之间的统整;“学科合作制”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紧密合作,每位教师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以协同的方式解决“整本书阅读”的问题,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譬如学生阅读《史记》,读到其中的名篇《项羽本纪》,容易片面、肤浅地评价项羽,教师可以统整学科资源,从学科视角开发,通过语文学科内统整,拓展补充他人对项羽的评价,比如通过互见法,《高祖本纪》里,刘邦认为项羽不会用人,“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曾经的臣属韩信认为项羽不懂识人,“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1];而后世的文人杜牧认为项羽不够隐忍,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儿当能“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却认为即使项羽东渡乌江,“壮士衰”“势难回”,民心已去,败局已定,无可挽回;李清照则大赞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铮铮铁骨,气壮山河……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项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此基础上,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历史学科,将近十年历史教科书对项羽形象、地位的反映情况汇总列表,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进而学习楚汉战争,把握时代变迁。再如,政治学科,拓展生成对于“生死观”这一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矛盾。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在确立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生死观。
二、发挥学科优势,引领沉潜“整本书阅读”
(一)“读”:有预设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阅读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
第一,计划导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集“规定阅读”和“自主阅读”于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框架,帮助每一位学生打造一份专属阅读计划,梳理可以挤出的阅读时间,明确应该达到的阅读量、制订循序渐进的阅读目标,从而让学生按需阅读,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阅读。
第二,方法易学。“会读”才能“乐读”。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2],这三种方法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常用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综合运用三种方法阅读整本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关注细节,沉潜于书本世界,跟作家、作品、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真读、细读、用心读,在作家的字里行间揣摩丰富复杂的人性,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作家富有智慧的表达中学会用多元解读的方式来咀嚼书中的精彩世界,能够从书中未知的世界实现个人阅读感受的镜像重合,帮助学生构建起“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最终让其形成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为以后的读书形成规范。
第三,激趣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解决高中生阅读碎片化、阅读品质低劣、阅读目的功利的问题,关键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并成之于文,最好能够发表,让学生体会他人的读写理解,引起阅读兴趣;安排三到五名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提前捜集相关阅读资料(重点是作家和作品介绍),做读书笔记,在班上进行交流;问题驱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就书名、作家和作品等方面继续追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因此,激趣是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工作的关键之钥、重中之重。
(二)“写”:有生成
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积极的阅读态度,如果能全情投入,读写结合,最后成之于文,则是水到渠成。
“整本书阅读”不是一遍就能解决的问题,那通常是浮光掠影,应以三遍为宜。读第一遍时,可以快速浏览,可以尽情地享受阅读的美妙乐趣。读第二遍时,精读文本,运用相应的符号系统在书上和笔记本上形成规范的读书笔记,圈画重点词句和书写批注等,每一页中各类圈画批注最好不超过五处。读第三遍,是在一章读完之后再进行略读,只关注已经用符号标示出来的内容,用荧光笔突出重点语句,不超过三处,并完成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要有相对系统、稳定的记录方式和要求,以日记或周记体为宜。具体如下:
首行,包括日期和章节标题。标明日期,“某年某月某日”;记录章节标题,可照抄书中回目,也可自拟标题。自拟的标题应语言凝练,十字以内为宜。
正文,包括概括相应章节的主要内容、摘抄名言佳句和记录阅读思考或疑惑等。章节主要内容概括,应关注文体特征,小说以人物为抓手,梳理人物关系,概括故事情节;议论文找准论点,梳理论证过程,解读论据;散文集则紧扣“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形式方面,五句为宜,一百五十字左右。摘抄写作特色鲜明、耐人寻味的妙言趣语,三句为宜。记录阅读思考或疑惑,内容方面,能够理解主要人物的情感历程与命运变化,领悟作品的精神内蕴,体悟作家创作的匠心以及自己阅读时生发的困惑;形式方面,五句以内,不超过一百五十字。也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正文部分的笔记。
末行,包括阅读时间、阅读进度、阅读效率自评和备注等,根据阅读的实际情况进行标注。
重视并使用读书笔记。从浅层来看,是为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留下印记;从深层次来说,它可以帮助读者(包括学生和教师等)强化对书籍的理解,还可以“使写下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身心,促使你把一本书切实地转变为自己的无形财富。”[4]学生读书有动力,有仪式感,有成就感;教师对学生读写质量的把控有方式,有尺度,有依据。
最后,学生写出的文章,如果经教师指导修改后发表,就会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探索激励方式,引发展示“整本书阅读”
成就感可以强化一个人做某件事情的兴趣,探索“学科融合”的激励作用,创建多种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平台,丰富成果展示形式。[5-6]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进行五分钟讲书,每周安排一次20分钟的自由评书交流会,每月举办一场“与你共享”荐书会。每周对上台讲书的学生进行评比,由学生推选出“优秀讲书人”;每月对评书交流会中的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师生共同推选出“最佳发言人”;以学期为单位,开展“晒晒我的读书单”黑板报展示。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学生自觉组成阅读小组收录读书心得,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合作编辑“整本书阅读周报/月刊”,也可以考虑通过QQ 空间、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以单位时间内阅读量、多学科融合的阅读成效、所推荐书目受欢迎程度等作为评价标准,开展评比活动,评选出“书海领航员”。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考虑开展亲子共读,邀请家长到班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从而实现家校联手共促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评价应注重发现和欣赏阅读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积极变化,用成果激励学生进一步优化自己的阅读行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恰当的正面评价巩固和强化这种发展态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四、结语
教师是“整本书阅读”的领航员,引领学生沉潜于书籍的汪洋大海里,在进行“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能够循着历代的经典文脉,穿越古今中外,徜徉于五彩斑斓的世界。
总之,“整本书阅读”像一粒种子,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它在学生心里扎下根,那么在多学科统整资源的润泽下,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