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的发展与国际化传播途径研究

2020-02-23鱼芳青熊亚红郝惠雄宋红毅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武术中华

鱼芳青,熊亚红,郝惠雄,宋红毅,郝 洋

(1.榆林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2.西北工业大学 体育部,陕西 西安710071;3.榆林市榆阳区体育协会,陕西 榆林 719000;4.宁夏大学 体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随着武术节目在大型的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的精彩展现——精湛的技艺,宏大的场面,震撼和吸引了全球无数观众的眼球,中国武术越来越被世界人们喜爱和关注。多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始终将武术国际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为此国际武术联合会全面部署各项具体工作,在世界武术推广、传播中华文化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赛事中有着中国武术的身影,世界不同国家相继办起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加之一些高规格的武术影视大片的强力宣传,使很多国际友人对武术对中国功夫心之向往、怀有浓厚的兴趣,不远万里到中国拜师学艺。

这为我国武术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本研究从中华武术发展简况、分析当前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中华武术发展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由于经济、科技、信息等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全球传播、学习的过程中,中华武术文化以其包容、开放的胸襟与西方国家文化进行沟通、交流,让世界人们喜欢接纳,需要时间、方法、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和推广武术运动中,形成自己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传播模式,为世界各国共享人类优秀文化,促进各国进步献出自己力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途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综述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知网等对武术发展简况、传播途径、推广等方面的论文、资料进行查阅、检索、整理,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专业的调查问卷,就当前武术发展的现状、传播和推广中的优势、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1.2.3访谈法

针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传播,首先走访本市武术专业老师、学者,陈述自己的思路、研究目的,聆听他们的建议,为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做基础,其次,向相关的主管领导联系,征求意见获得帮助和指导,力求本文的真实性、可操作性;最后,走访本市武术有名拳师,了解武术发展简况、走向,为武术的发展,创建出新的模式,让中华武术弘扬海外。

1.2.4逻辑归纳法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进而获得真实数据,为本研究的论证,提供有力证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华武术发展历史简况

2.1.1建国初期,中华武术的历史回顾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稳定发展,全国体育总会提出“要开展武术活动”。1952年在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重点推广的体育项目之一,当时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对民间武术进行继承、挖掘、整理等工作。1957年国家为了便于武术项目推广以及参加比赛和裁判员进行客观评判,国家体委特意组织了一大批武术专家和学者,在传统武术竞技思想和套路的基础上,相继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甲乙组长拳徒手套路、以及器械刀、枪、剑、棍等22种套路。1961年,国家又颁发了《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将武术列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我国大、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工作逐步走上了系统、规范、统一的轨道。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武术队应邀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友谊晚会”,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序幕。所到之处,受到了人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之后我国每年都有武术表演团队参加国外访问演出。武术成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桥梁、纽带。

2.1.2“文革时期”(1966-1976)的武术发展状况

“文革”又被称为“10年浩劫”,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打击,武术也不例外。受“左”思想的影响,我国许多优秀拳种被相继打入冷宫,如:少林拳、醉拳、太极拳、罗汉拳等还被扣上了“宣扬迷信、宣传醉汉主义、对现实不满、资产阶级活动哲学”等帽子,使很多武术练习者、工作者、专家学者受到阻挠、打击、迫害,许多职业拳师剥夺了进公园教拳的权力;大量的古老有价值的拳谱资料、武术器械相继被封或毁掉。1971年“兵乓外交“使的体育得到一定的复兴,1972年周恩来总理开始主持工作,武术工作逐步得以恢复,中国武术表演团应邀出访了英国、美国、日本、埃及等多个国家,他们出色的表演、特色文化、审美欣赏价值深深地吸引了五大洲各国人民的眼球,广泛赢得了赞誉,很多国家出现了“武术热”,当时中国武术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加速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程。

2.1.3 改革开发后,武术多样化发展简况(1977年至今)

“文革”以后,党在11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开动脑筋、团结一致”的方针、政策,武术运动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1)武术“散打”项目先后经历了10年试验,最终走上了国际赛场。 文革后,武术工作纠正了“唯套路论”的思想,武术技击的本来面目得以重视,1979年国家体委将北京体育学院、浙江体委、武汉体育学院设立为武术散打试点学校,并成立了武术散手调查研究小组。1980年拟定出《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在每年的全国武术散手比赛中不断试验,逐步发展,最终在1988年的甘肃兰州第一次设台举行了表演赛,1993年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武术散手以擂台赛的形式走向了国际比赛的舞台,成为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加速了散打运动的国际化进程。

(2)武术竞赛的国际化方向。“文革”结束后,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在北京召开,会上在总结以往武术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并制订了新的中华武术发展政策、任务,在新政策引导下,我国武协先后派遣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教练员、运动员远赴墨西哥、新加坡、加拿大、英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进行教学和指导,在国外培养了大批的武术师资力量,提高了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良好开端,为武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推广创造了条件。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上,武术套路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是洲际性的竞技武术向世界性的赛事转变的标志。

(3)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到日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左”倾思想的扭转,国家体委要求各地区开展武术遗产的整理、挖掘工作。许多隐没多年的拳种被录像、抢救、整理,并通过法律的途径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丰富了武术文物资料库也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一直是我们国家推崇和努力的目标,竞技武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受到国家极力的支持。但许多地方性传统武术拳种,由于老一代拳师年龄等问题,和青年人吃不了苦等多方面原因,习武者急剧锐减,不少拳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措施,使地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为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全国评选“武术之乡”、“武术六进”等活动措施,大大促进群众性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国家体委于1991年发布《关于开展全国范围内“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通知》。自此每3年评选一次,《通知》下达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武术热高潮。为了规范和评选活动,国家体委要求建立动态管理制度,每年要进行抽查1次,3年普查一次。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可以提高当地知名度,无形中拉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

(5)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与试点学校的设立。习武者的武术技术、武德和武术理论知识,便于武术发展、推广和比赛,1995年10月中国武术协会率先在北京、江苏、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启动了此项工作。2008年国家武术研究院特邀120多位武术专家、学者、高人、拳师共同研编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佩带光碟)。2008年10月25号,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地区的100多个代表队的750多人参加了段位考试。中国武术协会于2011年6月设立和开通了各个省的武术段位制官方网站。为此中国武协多次在各省举办了武术骨干教师、指导员、考评员的培训班。同时也设立了许多武术段位试点学校。很多地区、学校、社区的武术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参与武术的学习和训练,并参加了各种拳种的段位考试,获得了相应等级的段位证书和徽章。特别是学校出现了武术热的良好局面。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启动、推广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健康观念提升的体现,对武术事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6)武术培训机构的出现和发展。1982年我国首次允许民间开办武馆和传授拳艺。随着社会上武打片的播放如《霍元甲》、《少林寺》、《陈真》等电影电视的成功上映,武术热潮卷席全国,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去少林寺学武。全国各地武术馆、校、社、站等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国大中小的武术馆校有一万多所。塔沟武校的在校学生曾上过2万多名,甚至有的武术老师把班办到了国外。1996年国家为了促进武馆和武校的科学、规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通知,建立定期复查和评选活动,将检查不合格的武馆撤销和查封。地方民办武术学校和武馆的健康发展,对武术产业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武术国际化传播研究

2.2.1武术国际化传播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1)不同民族或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中国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要求在习武练功时顺应自然、季节气候,讲究时辰方位,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如习武者经常讲“以意导动、以气运身、身心合修”“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等理论指导人的修炼,以此得到“德艺双馨”的崇高境界。 西方受自由、开放等思想的影响,注重个性的发展,喜欢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自然,寻求个性发展、寻求惊险、刺激、异样。可见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有差异也能刺激彼此间的交流,我们将中华武术的健身优点如“内外皆修、修身养性、大道至简”等作为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切入点。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另外加强中华武术技术的: “高、难、美、新” 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不断的吸引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学习和融合。

(2)语言和文字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曲解、误读。要很好地传播中华武术,首先要让人们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中华武术,明白他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清楚他的锻炼价值、锻炼方法。如武术中经常讲究的“修身养性、神行兼备、德艺双馨、心领神会、含胸拔背、刚劲有力”等和武术中的专有名词如“金鸡独立、云手、单鞭、天女散花、罗汉睡觉”等在语言、文字的翻译中,很难准确无误地完全解释其本意,导致理解、认识上的偏差。同时翻译水平的高低以及他自身对武术的认识理解都会直接影响中华武术传播的效果。

(3)中华武术科学性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专业武术传播人才匮乏。中华武术的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实践的发展。另外由于武术拳种流派繁多,单就太极拳代表性的就有杨、陈、吴、孙、武五家。这让外国人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哪一拳种能够代表中国武术。而且不同拳种之间的演练风格、锻炼方法、要求的身体条件等各不相同,这样导致锻炼效果、目标也不相同,这也不利于中华武术的传播。这需要国家尽快加大中华武术标准化的建设与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武术标准化段位制的考评、推广、培训工作,在整合、优化传统套路的基础上,综合吸收各派精华,创编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层次、水平的套路内容,规范武术竞赛和评分规则,对武术的教学、推广、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最后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离不开各级各类人才。需要网络媒体传播人才、专业的武术教练或运动员、武术表扬艺人、国际律师、翻译学者、权威专家、学者、经纪人、管理人等组成的精英人才团队,这需要开辟武术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结合市场需要、各类高校武术师资资源优势、国际武联,多角度、多方位培训、培育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推广专业综合人才。

2.2.2武术国际化传播途径分析

(1) 武术国际化传播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相符合。2013年9月7日,习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促进沿线各国间文化、经贸交流,各国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文化优势,促进各国优秀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不仅能推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为中华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挑战。

(2)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可以增加沿线各国人们对中华武术的认知,促进各国间的经贸往来。中华武术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走向世界,成为沿海各国认识、了解中国的一项“软实力”。在武术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可以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政治往来,和往来。同时,增加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当今世界的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特有的身体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借助“一带一路” 建设,让沿线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奠定扎实基础。

(3)补充和丰富现有的武术国际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打破了时空、地域、边界和传统媒体的限制,使各种形式的武术信息、资料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的形式,借助智能手机、互联网的优势做到及时、海量、持久、多层面、深层次、全方位地在世界传播,避免了传统传播过程中速度慢和传播信息的遗漏、丢失和误传。口传身授、图文记载和出版发行书籍等这种传统的人际交流和大众传播的交流方式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传播方式比,后者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媒介。

(4)多年来,我国在武术传播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国际武联在世界各国建立了多处武术培训中心和武术交流基地,还有一些国外的民间武校、拳社、武馆等团体组织协同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发展、传播。在此国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民间武术组织,给予政策、资金、场地、器材、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定期举办国际化武术赛事、表演、学术研讨等活动;不定期举办裁判员、武术专业运动员、骨干教师教练的培训活动;加速各省武术段位制标准化进程;也可借助各国的孔子学院进行武术教学、表演、交流;利用高校专门设立武术专业、开设国外留学生武术特色教学;全国武术管理者、教育者也要十分重视武术入奥目标的实现;通过媒体塑造武术英雄人物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影视明星来传播武术;借助现代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台广泛关注武术表演、比赛、文化,学习武术知识、文化、所蕴含的哲理,广泛吸引世界人们关注中华武术。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建国后,中华武术的发展可以概况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生机勃发的武术表演与竞技武术的成型阶段;其次在“文革”中受挫以及后期的逐渐复兴阶段;最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武术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武术国际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东西方间的文化差异、语言翻译、文字等方面的曲解与误读;武术科学化、标准化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的武术传播人才和团队匮乏等。

(3)武术国际化传播受:人才(团队)、内容、对象、途径、效果等要素和运转环节的影响,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作,是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条件。

3.2建议

(1)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短期不可能看到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做出长远传播规划,国家政府部门要牵头,以中华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视程度认识、设计和推广它。

(2)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只能是结合利用国家间的发展和经济、文化贸易往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3)“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先机。但中华武术自身必须向标准化、规范化道路发展方向,在提高技术理论水平的同时,培训更多国际化传播人才,将武术文化作为一种产品进行传承、创新、包装、传播、推广。

猜你喜欢

国际化武术中华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