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视角下魏晋“徙戎”思想的历史生成与反思

2020-02-23李艳峰张曙晖

关键词:华夷中华书局民族

李艳峰, 张曙晖

(1. 昆明学院 中文系,云南 昆明 650214; 2.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问题的提出

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真实,也是“自在”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但是在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却曾经出现过与此相悖逆的“徙戎”思想。在当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国家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在更深层次上对于这种主张疏离的民族思想形成的历史机制和文化逻辑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魏晋时期,在以儒家士人为主的社会精英阶层出现了“徙戎”思想,影响很大。曹魏南安太守邓艾就曾提出将匈奴、羌胡迁出内地,“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邓艾又说:“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1)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776.西晋武帝泰始年间,侍御史郭钦再次上疏提出徙戎:“裔不乱华,渐徙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杂胡,峻四夷出入之防。”(2)房玄龄,等.晋书·四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49.孟观西征、擒拿氐帅齐万年后,西晋山阴令江统(后迁太子洗马)甚至于惠帝元康九年(299年)作专文以论证徙戎之必须。在文中他力陈内迁之弊,试图通过把戎狄迁离内地、使他们回归故土来解决四夷乱华的潜在危机。初唐房玄龄等人所作《晋书》为江统单独立传,并全文收载其徙戎之论,可见魏晋“徙戎”思想的历史影响。以上主张民族区隔、疏离的政策建议最终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北方游牧人口大量内迁、与汉民广泛杂居的形势下,“徙戎”思想在当时儒家士人阶层中是有代表性的,也引起了现今学者的注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主要采用传统史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对于魏晋时期“徙戎”思想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彭建英《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宋志英《晋代史论探析》、李鸿宾《〈徙戎论〉的命运与“天下一家”的格局》和张爱波《论民族融合大势之下的西晋“徙戎”理论》等。(3)彭建英.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宋志英.晋代史论探析[J].南开学报,2001,(3);李鸿宾.《徙戎论》的命运与“天下一家”的格局[J].河北学刊,2005,(3);张爱波,亓凤珍.论民族融合大势之下的西晋“徙戎”理论[J].东岳论丛,2012,(7).根据现有成果,大家普遍认为魏晋时期的徙戎主张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大势相违背,在落实层面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时国强在其《由江统〈徙戎论〉看汉魏六朝民族策略的得失》一文中谈到了徙戎说在思想渊源上与羁縻之策的关系。(4)时国强.由江统《徙戎论》看汉魏六朝民族策略的得失[J].贵州文史丛刊,2015,(1).另有汪高鑫《〈徙戎论〉的夷夏之辨》一文,其第一部分从儒家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和西晋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现实探讨了江统徙戎主张的提出,具有启发意义。(5)汪高鑫.《徙戎论》的夷夏之辨[J].历史文献研究,2008,(00).

我们认为上述成果的分析论述很是中肯,所提观点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过现有研究主要从史学角度探讨民族历史发展某一节点的具体事项以及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关系,对于魏晋“徙戎”思想形成的历史关联性留意不够,对于其在文化层面内涵意义的开掘有待深入,这也使得有关“徙戎”问题研究的现实关怀体现不足。而历史人类学“向下研究”的理论取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于该问题的观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中国民族历史研究上,历史学家主要是根据史料复原史实,较少关注深藏其内的文化及其变化机制;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探究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内因与深层关系,相关的研究将会由表及里从而进入一个新的研究状态。(6)王文光,朱映占.继承与突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前景及其可能[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3).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对魏晋“徙戎”思想的形成由来以及文化意涵进行分析、诠释,以期能够深化传统中国民族史研究,并有益于今。

二、历史长时段理论下的“徙戎”思想

长时段理论在年鉴学派先驱人物布洛赫那里早已是一种新史学分析理论与方法,其重视总体史观视角下先后连续的历史时间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布洛赫曾说,“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这种真正的时间,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就源于这两种属性的对立。……假设从不间断的时代顺序中抽出两个连续的阶段,时间之流在两者间的联系,究竟是在何种程度上支配或没支配从这一时间长河中产生出来的差异呢?认识前一阶段,对于了解后一阶段是不可少的,还是不必要的呢”。(7)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等,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39,25.年鉴学派的第二代学者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予以发扬光大。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将社会文化做了长、中、短时段3个层次的划分。他所谓的长时段历史包括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这一层次的历史演化最慢。在他看来,短时段的历史只是历史的表面层次,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十分有限,中时段的历史对历史进程则起到了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的历史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8)杨庭硕.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4).

魏晋“徙戎”思想的核心是华夷有别、贵华贱夷、华夷之防、戎晋不杂。以长时段理论分析,“徙戎”思想的产生主要受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思想传统的作用,即王朝国家对周边“非我族类”的认识,也就是始于先秦、至魏晋仍不断强化的传统“华夷之辨”观念;二是社会组织的作用,表现为王朝国家对非我族类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秦汉以至魏晋时期各民族群体间的接触、交流和大融合格局形成,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就长时段思想传统的作用而言,华夷之辨观念历经先秦、两汉,到了魏晋时期更为强化、甚至僵化,身处社会上层的儒家士人深受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浸淫,面对北方戎狄侵扰,华夷有别、贵华贱夷的思想自然就迸发于脑海中。

考察长时段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早在上古夏商周华夏族形成时期,关注华、夷以及两者关系处理的“五服”“九服”观念就已出现,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华夷之辨了。根据《尚书》《国语》,上古三代的“五服”“九服”以华夏族所居处的国都为中心将四方之民按同心圆的格局辐射出去,每一“服”为一个同心圆,每“服”的等级和义务按照距离国都远近来确定。《尚书·禹贡》有载曰:“(国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9)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153.《国语·周语上》又道:“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1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可见,“蛮、夷、戎、狄”处于“要服”和“荒服”的位置,与华夏所居之王畿相隔最远,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荒”之人的等级和承担的义务是最低的,一年一贡或者一生朝见一次天子即可,反映了早期华夏与四夷的政治关系;华夏居中,华夏与四夷不同,四夷处四方僻远之地,但仍属“中国”的范畴。除此之外,《周礼·职方氏》还记载有“九服”之制:“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11)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863.“九服”和“五服”在以王畿为中心由近及远的空间划定上都以五百里为限,每“服”之人都须“服事天子”,但是两者对所划定政治空间的名目设置有异,顺序也不同。

此后,华夷之辨中华夷之防、贵华贱夷的倾向屡屡见诸史籍。《左传·闵公元年》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12)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1786.这里管仲认为华夷是有分别的,四夷本性如豺狼般贪得无厌,而华夏各支是亲近的,相互不可离弃。至西汉大儒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13)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2525.之“对册”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家经典著作中丰富的民族思想随着儒学传播而流布深远,公羊派“《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14)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2297.之说浸淫士人思想尤甚。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又提出“小夷”“大夷”和“中国”之说,通过细化、严格华夷等级进一步凸显了华夷之别:“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战,大夷言战而不得言获,中国言获而不得言执,各有辞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战,大夷避中国而不得言获。”(15)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第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而作为官修史书,班固的《汉书》更是有意强化这种华夷有别的民族观:“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16)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3834.魏晋时期,北方戎狄大量内迁并出现了对华夏腹心之地的频繁袭扰,这使得华夷之防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此时深受传统华夷之辨观念影响之士人如江阴令江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其《徙戎论》开篇即言:“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17)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9.这是江统对长时段历史积累而来的华夷之辨观念的继承和坚守,体现了他对华夷的鲜明态度。这种情况在当时士人阶层中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在民族政策方面,为了切实维护自身统治,王朝国家普遍采取了事实上有利于各民族群体交往、互动的诏令措施。例如,秦朝“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为了有效控制岭南新辟之地,始皇帝“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18)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2967.西汉武帝结束闽越和东瓯的割据局面后,将其民众迁至江淮间与汉民杂处,(19)王文光,李晓斌.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从越、僚到壮侗语族各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5~88.两汉都曾将岭南骆越人口迁至内地,(20)李艳峰,曾亮.中国南方古代僚人源流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59~60.东汉光武帝允许北方边民内迁,方有胡汉杂居、同治之事;曹操也曾“徙武都之种于秦川”(21)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31.,又“破乌桓,徙其余种于中国”(2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外臣部·总序[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1065.;西晋武帝则延续了此前内徙戎狄的民族政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而在民族接触、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迁徙、混居之初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心理审美有异等原因导致各民族群体之间会有矛盾、冲突甚或是战争。(23)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交往中和平方式是主要的,是常态,是基础,暴力、战争是剧变,是手段;而暴力、战争的出现也多在于主政者的御之无方。见周维衍.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完成形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时国强.由江统《徙戎论》看汉魏六朝民族策略的得失[J].贵州文史丛刊,2015,(1).具体到魏晋时期,内徙政策在北方导致大量游牧群体涌入,外族人口已占关中等地人口的大半以上,并多有叛举、袭扰,对中原王朝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晋书·武帝纪》及同书《四夷·北狄(匈奴)传》《宣五王·扶风王骏传》等文献便记载了当时匈奴别部、鲜卑、蛮夷、东夷等民族群体的大规模内附或内属,据统计前后归晋的匈奴约有20多万,加上原有的南匈奴就有40余万人。氐、羌之人居陕西等地,鲜卑分布于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并在归附的名义下大批进入中原。(24)张爱波,亓凤珍.论民族融合大势之下的西晋“徙戎”理论[J].东岳论丛,2012,(7).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危机”,魏晋士人如南安太守邓艾、侍御史郭钦等在思想立场上趋向强硬,纷纷主张徙戎。至晋惠帝时期氐人齐万年起兵为乱,后虽平定,但是江阴令江统深感胡汉杂处之民族政策的危害,于是作《徙戎论》一文,力主徙戎。在《徙戎论》中江统就详细叙述了先秦戎狄内迁对华夏造成的巨大冲击:犬戎颠覆西周,姜戎兴起,义渠、大荔进入秦、晋,陆浑、阴戎布于伊水、洛水之间,鄋瞒又祸及济水以东。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忙于争霸导致失去了对戎狄的防范,从而“戎狄乘间,得入中国”。(25)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30.

综上,魏晋时期“徙戎”思想并非儒家士人们一时心血来潮而提出,中国历史长时段积累下传统华夷之辨观念的深刻影响和王朝国家华夷杂处民族政策的积弊是“徙戎”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徙戎主张背后是长时段大历史的作用与推动,当时社会精英阶层中“徙戎”思想的形成与大历史密切相关。

三、文化中心视阈下的“徙戎”思想

历史人类学不仅关注历史纵向上发生的种种关联事件,而且还关注历史事件主角所具有的文化状况,在重视政治史、事件史的同时也重视经常被忽略了的习俗史和生活方式史。“在马克·布洛赫之后,勒高夫更加推崇历史上的习俗研究,也就是年鉴学派所认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就像人类学家注重某个地方的文化研究一样,特别是文化的地域差异或者文化的独特性一样,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家也把视角首先指向历史上人们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生活状况、社会心理、观念形成、风俗习惯等等,它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加具体和形象地了解生活在过去的先辈,因此它可以把历史表现得有血有肉,从而加深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应该说,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对于重新发掘被忽视的史料和再现被宏大历史观念湮没已久的普通人日常生活,深化人们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26)李文钢.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历史与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18,(2).据此我们认为,魏晋“徙戎”思想的根源在于儒家士人对华夏和四夷文化差异的认识。

综合现有资料,最早的夷夏观主要是华夏族自我视角下一种自然、原始的族群文化区别观,文化上的华夷之辨是传统夷夏观的核心。如果说“五服”“九服”着眼于华夷有别和两者间的政治关系安排,《礼记·王制》则进一步指出了华夷有别的原因所在:“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27)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1338.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中国(华夏)”“戎夷”组合而成的“五方之民”拥有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审美。

在华夷有别、文化差异背景下,华夏处理与夷族关系的选择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政治治理、文化浸润,最终达到涵化夷类、华夷一体。《尚书·毕命》载曰:“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28)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244~245.这里是说用天子之制教化迁到洛邑的殷商遗民,三代之后便可无事。而对四方之民,《礼记·王制》有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29)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1338.对于戎人,《春秋公羊传·隐公二年》“传”载:“录戎者,来者勿拒,去者勿追。”(30)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2202.对于蛮人,《周礼·夏官·大司马》“疏”曰:“蛮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系之以政教。”(31)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835.孟子甚至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32)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滕文公上[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2706.二是文化有异、不可交通,让夷类在华夏治下自生自灭,不用理睬。西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汉书·主父偃传》)、西汉刘安《上书谏伐南越》(《汉书·严助传》)、东汉乐恢《上书谏征匈奴》(《后汉书·乐恢传》注引《东观记》)、东汉蔡邕《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蔡中郎集》)等都主张对戎狄不予理睬,理由是其地不可居、其民难教化,所谓“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33)班固.汉书·严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2777.“得地不可耕农,得民不可冠带”(34)蔡邕.蔡中郎集·卷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三是遵守上古五服之制,主张五方之民各有定位,严守华夷之别。

选择第三种处理方式之人如郭钦、江统等,眼光局限于夷夏之间的文化差异,固守并僵化华夷之辨的传统民族观,坚持华夷有别,更强调贵华贱夷、防夷拒夷。面对四夷乱华的潜在危机,邓艾认为“戎狄兽心”,以“兽”比类“戎狄”。江统更是全面分析了华夷之别,认为四夷与华夏“言语不通,贽币不同”,这是语言、习俗上的差异;在地理空间上,华夷山川阻隔,互不干涉,“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不仅如此,江统还说四夷“法俗诡异,种类乖殊”,又言“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并且指出戎狄在势力弱的时候就会前来臣服,势力强的时候就会大动干戈,他们根本没有行为标准和规则可言,往往反复无常,和叛忽遽,此为戎狄秉性,即使是大德之君也无法对其施以教化,正所谓“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35)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9,1530.这样的观念此前便存在,比如孟子曾言“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36)阮元.十三经注疏·孟子·滕文公上[M].古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2:2706.,讥笑南方之民语言难懂;《国语·周语中》也说过“夫戎、狄,冒没轻谗,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3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2.,认为戎狄没有礼仪,贪婪无度,如禽兽一般;东汉鲁恭《上疏谏击匈奴》以戎狄“蹲夷踞肆”,便诬之为“四方之异气也”“与鸟兽无别”,进而“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38)范晔.后汉书·鲁恭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876.魏晋“徙戎”思想的代表人物江统则把这些贵华贱夷之说发挥到极致,他不仅从文化方面展示了华夷之辨,甚至从人的本性、种族本身认定戎狄天生恶劣。《徙戎论》通篇都充斥着对四夷基于文化习俗差异的蔑视和防范。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魏晋“徙戎”主张的思想核心和内在逻辑:华夷生活习俗不同、认知审美有别,从而认定夷类本性贪婪凶残、反复无常,因此必须严防其内迁,不可与其杂处,不给其反叛的机会。可见,华夷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对夷类的“污名化”,进而务必戎晋不杂、胡汉分治,以遵五方之民各有定所的古制。这使中原儒士在唯我独尊的误区中越走越远,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强烈主张徙戎于外了。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侍御史郭钦提出“渐徙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杂胡”,相较而言江统的徙戎措施则显得系统而完整。他主张,“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并且在迁徙途中提供粮食予以保障,“令足自致”,达到“戎晋不杂,并得其所”的目的。从此胡汉各居其地、不再杂处,这既“明先王荒服之制”,又创立了盛世处理此类问题的永久规范,实乃“万世之长策也”。以后戎狄即便有侵犯内地之想,也会由于地处偏远、山川阻隔,为暴起来危害不大。江统还举以例证,认为当年赵充国等人轻易制服羌人最主要还是因为“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39)房玄龄,等.晋书·四夷传,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49,1532.总之,江统等人想表明的就是戎狄在外比在内危害要小得多,因此徙戎是上上之策。

对于质疑和反对,作为当时“徙戎”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江统也是有深入思考的。他以匈奴、句骊为例重申戎狄狡猾、残暴的本性,而他们此时处于走投无路之际,正好把他们远远地迁走,使其不再贪记关中之地,“方其自疑危惧,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无违也。迨其死亡散流,离逷未鸠,与关中之人,户皆为仇,故可遐迁远处,令其心不怀土也”。徙戎之机不可失,要当机立断,不能消极逃避问题,否则“今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于夷狄,能不为变”。徙戎之举将使华夷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并且惠及永远,“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40)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33,1534.

四、结 语

综上可见,魏晋“徙戎”思想是中国历史长时段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一是深受先秦即已出现,又因儒学传播、史书撰述而得以不断强化的华夷之辨观念影响,魏晋士人在对待戎狄的态度上完全继承了华夷对立思想;二是魏晋王朝延续此前的民族政策,允许戎狄迁入内地与汉杂居,在此过程中戎狄与汉矛盾增多,时常发生叛乱,危及自身统治的稳固。而魏晋“徙戎”思想的根源则与华夷文化差异有关。基于文化差异,魏晋儒家士人想象驱动下对夷人的“污名化”使得华夷之辨观念走向极端。

魏晋“徙戎”思想展示了当时部分儒家士人对戎狄夷类的极端偏见,他们不仅从文化上甚至从本性上对戎狄进行否定,展示了部分儒家士人对戎狄蔑视、不信任以及警惕防范的态度心理,认为夷夏只能各安其居,戎晋不杂。这既是固守华夏正统的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王朝在此问题上的封闭性以及相应在民族政策选择上的捉襟见肘。在江统等人阐述其徙戎主张的言论中充满了对于戎狄全面低劣的描述,暗含身处华夏的优雅高贵,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并影响深远的大民族主义;旨在民族区隔、疏离的徙戎策略非常主观、不具有可操作性,反映了书生意气的“江统们”对大势所趋的历史时局缺乏宏观判断,对民族关系发展、民族融合存在认识上自设牢笼式的局限性,更缺乏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和格局。对此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戎狄的内迁,到晋武帝之时还在继续。这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或者说一种历史的趋势,……迁居内地的戎狄,与汉人错居,接受汉化,为日已久。再要强迫他们回到本土上去,与汉人隔绝,这种相反方向的大变动,反而会促成变乱。”并认为“戎狄乱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王朝统治者御国无方:“取足夷虏,只是招致‘戎狄乱华’的原因之一。直接引起‘戎狄乱华’的,还是由罢州郡武备、封建诸王而酿成的八王之乱”。(41)陈寅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万绳楠,整理.合肥:黄山书社,2000:80~82.

江统等人的“徙戎”主张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很快消失在了统一多民族中国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大势之中,六朝时期民族交融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继续进行,并孕育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然而固守并强化、僵化传统华夷之辨的认识却并未由此逝去。北宋理学先驱石介作《中国论》,视“内中夏而外夷狄”为不变之天理;明初朱元璋等人显然从这种夷夏观出发,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甚至近代孙中山等人也曾一度使用过“驱除鞑虏”之说。历史是复杂而具体的,但是凸显文化差异、主张民族疏离的“徙戎”“逐戎”思想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消解与损害是实在且深远的。因为在古代中国,矛盾冲突也是各民族群体之间维持关系、加强交往的一种方式。(42)王文光,孙雪萍.汉代中南部政区扩展与民族关系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所以,在固守与出新之间,只有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坚持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关系认知,采取因地制宜、文化包容的民族政策才是处理相关问题的正确路径。今天,我国民族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史为鉴,我们需要坚定地认识到,中国境内具有确定民族身份的众多“个人”在文化心理层面达成“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43)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2014-05-29/2020-03-27.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2020-03-27.的深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在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局势下,可以依仗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当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华夷中华书局民族
我们的民族
华夷一家:长城的经贸与和平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多元民族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想象的异邦:非我族类与华夷之别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