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结合的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0-02-23杨茂林刘宁凌张林宝肖海彬

教育现代化 2020年102期
关键词:体医保健考核

杨茂林,刘宁凌,张林宝,肖海彬

(上饶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上饶)

一 引言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体育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研究领域广、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的特点。体育保健学实践性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归实践本质才能让课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本研究基于省内外6所高校师生的调查走访,借鉴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有益经验,结合体育保健学知识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为体育专业其它相似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二 体医结合的必要性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体医融合发展”,要“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继续专门强调“深入推动体医融合,推广体医结合服务”。古时古人已经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流传数百年的“生命在于运动”是朴素体育健康观的表达,而近年来,不管是医学界还是体育界,“运动是良医”越来越多得到严谨的学术研究验证。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教育及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任务是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效果。实质上,体育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维护生命的教育,因此除了传统的运动技能外,还要着力发展健康运动技能。换而言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健康,以健康为发力点,融合一定的医学知识,服务于健康产业。同时,体育专业学生向外拓展的空间受到医学知识不足的制约,在人体解剖、生理,尤其在损伤判断及治疗、康复治疗等医学技能相对要求较高的领域“先天不足”。因此遵循和借鉴医学教育规律,培养既“体”又“医”的复合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使命。

三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操作

体育保健学涉及大量实践操作内容,实践课时比例应不低于理论课时,但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实践课时比例超过1/3仅有1所。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必要的实践教学设施不足;②大班额上课,实践操作存在难度;③实践教学工作量大,缺乏激励机制。总体来看,授课教师基本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客观原因限制,实施难度不小。此外,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教师已经习惯PPT授课的方式,PPT授课的方式适合理论性教学,在初期建立概念性、原理性、过程性记忆 ,但是达不到知识记忆的强化和熟练操作的效果;单一的PPT授课方式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丧失探索求知的热情。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方式应符合课程学习规律,以理论为铺垫,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主,通过反复多次的操作、演练、模拟等多手段的实践途径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繁琐,通识有余专业不足

目前《体育保健学》教材涵盖体育运动与健康、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与疲劳消除、运动伤害的现场急救、按摩等共11章内容,内容有较好的广度,然而专业性的深度体现还显不足,体育保健学中涉及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乃至临床知识,然而教材中相关内容比较浅显,更多是通识性医学教育,运动医学的内容显得单薄、陈旧且深入性不够,例如关于运动中较为常见的肌肉拉伤,病理过程、应急处置论述并不详细;即使常用物理治疗方法冰敷和热敷使用的不同情景介绍也比较含糊,容易产生错误理解;实用性强的运动贴扎技术国内外已经普及,教材中也未有提及。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课时,调查显示,周课时基本在2~3节,授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数不够,无法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根据对6所高校240名大二、三学生的调查发现,“知识陈旧,原来学过”(19.6%)、“内容专业性、针对性不强”(28.6%)、“实践机会少”(43.3%)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运动损伤防治”(38.4%)、“按摩”(23.6%)、“现场急救”(20.5%)运动医学类教学内容在学生兴趣度上排前三位,表明学生有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动力。

(三)教学效果欠佳,还有提升空间

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非常满意(9.2%)、满意(35%)、一般满意(43.7%)、不满意(7.9%)、非常不满意(4.2%)。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学习满意度主要取决于“能否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92.1%),对“你是否经历过运动损伤”“在你身边是否有人发生过运动损伤”2个问题的回答“是”的比例为98.8%,说明运动损伤事件是普遍存在的,而对“本人或者他人发生运动损伤时,你对自己的处理是否满意?”问题的回答,非常满意(4.2%)、满意(19.6%)、一般满意(37.9%)、不满意(33.3%)、非常不满意(5%),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临场运动损伤处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准确性有所不足,甚至存在慌乱不知所措的现象。此外,教条式学习还是普遍现象,如学生知道拉伸肌肉能缓解痉挛,能够准确操作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处理,但是面对股四头肌痉挛时,选择拉伸的体位却并不适宜。因此做好教与学的衔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授课教师实践性教学中当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四 基于体医结合的体育保健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借鉴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医学素养水平

(1)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受教者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是在模拟不同情景下所学知识的外化,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保健学涉及的医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丰富的案例来源,如果选择发生在学生本人或身边的案例更易产生共鸣。例如关于运动损伤案例的收集可以要求学生回忆曾经经历过的类似事件,详细描写损伤的经过、症状(初期、中期、后期)、处置过程等内容,教师选择有代表性、不同性质的损伤案例进行整理、补充、归纳并点评。也可选择网络上发生的相关典型事件进行讨论分析,例如为陌生老人实施心肺复苏成功抢救的案例,既弘扬了正能量,又是一次生动的示范演示;体育课出现运动猝死事故,提示学生循序渐进锻炼和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2)微格教学法(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学家Allen率先提出,采用现代化设备如录音、录像等记录其教学行为,通过重播,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评价[2]。近年来,微格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也有了一定的应用[3,4]。微格教学也被称为“镜面”教学,学生根据要求录制视频,通过对自己视频的观看查找问题,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取长补短,比较适合技术操作类的学习如按摩、心肺复苏、体育康复等。以按摩操作为例,教学过程流程如下(见图1):①教师示范按摩各类手法,讲解要领并全程录像。②学生课后分组观看授课录像视频。③学生分组练习(4人/组,确定组长 1 名)。④一定练习时间后,要求学生录制个人操作视频。⑤反馈和评价。教师和学生一同观看重播的教学视频,通过教师点评、组间互评等方式,指出操作不当之处,评选最佳的小组。⑥反思、改正。通过反馈和评价环节,各组着重练习按摩手法难点,直至熟练掌握。⑦技能考核。

图1 微格教学流程

(3)PLB(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进行学习引导的教学模式。最初的PBL教学法应用在医学院的思维教学中,近年逐渐在不同学科中也有开展。PLB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灵活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同时学会有效的合作技巧。根据PLB教学的特点,在体育保健学中的应用一般遵循以下几点: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探索;2)鼓励合作探究,充分讨论;3)注重问题考虑的全面性,回答问题的深入性和层次性;4)鼓励根据问题建立思维导图,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如以髂胫束综合征为例,学生回顾以前所学髂胫束的解剖生理知识、查阅产生的原因、症状、体格检查、处理的方法等相关资料,合作探究补充完整相关内容,建立知识点思维导图,最后教师点评。通过此过程,学生不仅熟悉掌握髂胫束综合征的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巩固了解剖生理学方面的知识。

(二)多渠道并进,发展实践操作能力

(1)开放实验室,搭建实践平台。体育保健学实验室开放有利于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定期的实验室开放制度,选拔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骨干,教师定期指导和组织讨论的形式,形成操作规范。采用“传、帮、带”和以老带新的模式实现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点带面产生典型示范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实验室开放可以专题日或周的形式进行,如跑步膝专题周、按摩专题月、理疗专题月等,以解决问题、实践操作为出发点,举办讲座、讨论、观摩、演示、实操等形式多样各类活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对社会开放,与相关机构、团体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培养。

(2) 参加校园内外实践,积累经验。心肺复苏、包扎、固定、搬运等突发情况的应急准备是各类大型体育活动必须设置的内容,高校每年运动会、体质测试,以及当地举办的各类赛事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显身手”的舞台,学生在辅助专业医务人员过程中,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诸如出血、中暑、虚脱等运动性疾病或运动损伤,观察症状、对症的处理方法、预后,引发思考,查找所学的不足,积累临场处置经验。此外,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科学健身方面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实践岗位,如为体育健身站点、体育协会、养老机构等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方面的志愿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考虑问题难免片面和局限,参加社会实践初期只能作为助手起辅助作用,需要有专职专业的人员带领。

(3)“课赛融合”,以赛促学。参照医学课程实践方式,采用“课赛融合”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课赛融合”就是将教学和专业性的比赛有效对接,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与各种技能竞赛项目相对接,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使竞赛与教学形成统一的整体,促进整体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5-6]。如举办“应急救护比赛”“运动医学知识技能竞赛”“运动处方案例征集评选”等活动,以此来检验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心理素质、社会能力等多重要素,以此实现一个中心,四个融合”(见图2),即以“课赛融合”为中心,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融合、情景模拟与技能培养融合、现实案例与技能培养融合、大赛操作标准与技能培养融合。更可以通过技能竞赛邀请相关社会机构的观摩,促动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多方联动的平台[7]。技能比赛也可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这也更好地证明教与学的双向发展。

图2 课赛融合模式

表1 体育保健学过程考核评价模式

五 改革体育保健学课程考核模式

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两者分别占50%。在形式上注重过程考核,增加过程考核比重;在内容上突出实践考核,以实践检验学习成效;根据课程特点实施分阶段考核,对于基础性必须具备的技能如急救类技能采取“一票否决”。

(一)过程考核

在过程考核中,既要将案例讨论、微格视频、课堂表现等课堂环节作为考核依据,也要将实验室开放参与情况、校园内外实践表现、社会服务、相关参赛成绩等纳入考核范畴。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偏重于对知识、技能、规范、态度的考核,小组考核侧重于交流、合作、融入、意志,形成全面性评价。采用过程考核中阶段性评价,建立知识模块,每完成一个知识模块实施考核,合格进入下一知识模块的学习,实行“准入制”,对于能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相应内容的考核中可以“一票通过”,以此来鼓励学生发展相关职业技能。

(二)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为纯理论性质,考虑体育保健学知识点繁多,为保证考核内容的广度,可借鉴医师考试的模式,增加选择题的比重,侧重运动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选择题的出题形式多样如原理、公共卫生、案例摘要、场景分析、对比比较等,如“血液H+浓度变化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部位。”(原理题)、“对于减脂平台期或者减肥期间出现体质下降、头晕等症状的减肥人群,应推荐增加的摄入物。”(场景分析)、“曹X,男,17岁,1天前跨栏比赛中因身体重心不稳摔倒后右膝肿胀,并持续性疼痛数天未见好转。”(案例分析)。利用覆盖面广的选择题出题方式,来考察细节性、基础性的知识点;以类似“某种慢性病康复方案的制定”形式来考察学生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全面性,进而建立一套结构化的期末考核题库。

六 结语

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以解决运动中常见医学问题为出发点,其中涉及大量运动医学教学内容,在“体医融合”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补齐学生医学知识的结构性短板。体育保健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缺乏具有医学背景的师资和专业的实践设施方面基本上都是各个高校的共性问题。但是,课程建设也唯有在不断改革去满足社会需求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通过体医结合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恰恰是顺应了这种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更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猜你喜欢

体医保健考核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