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空间巨大

2020-02-22中国—东盟中心

中国报道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9月6日,中国—东盟中心参加中国青海“一带一路”生态产业合作与发展圆桌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课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产品。倡议强调,要在投资和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绿色“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实践促进了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相关国际合作的全面推进。全球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需求持续增长,已经形成了万亿美元规模的巨大市场。

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将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產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积极推进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

东盟是中国的友好近邻,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区域。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等诸多相似挑战,在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空间巨大,双方机制性安排和纲领性文件也为开展相关合作提供了保障。

一是突出战略对接和顶层设计。自2004年双方召开首次环境政策对话研讨会以来,中国与东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合作快速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第1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同意将环境保护列为中国—东盟重点合作领域。2009年双方制定通过《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1年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正式成立。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明确要加强环保、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合作,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战略(2016—2020)》。2019年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规划有效对接,为加大支持绿色创新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紧扣合作主题与绿色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和东盟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邻里情谊,双向贸易和投资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东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实现了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成为疫情下全球经济的亮点。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更多合作增长点,帮助区域内各国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进民生福祉。2021年,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方向,双方将加快推进以清洁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以及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出席中国青海“一带一路”生态产业合作与发展圆桌会。

三是拓展产业对话与交流平台。在中国—东盟合作战略和行动计划框架下,双方重点推进环境政策对话与交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联合研究等领域合作,提高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经济的宣传实效,推动双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务实合作。2011年以来,双方合作举办了6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制定了中国—东盟环境技术产业合作框架,在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海洋减塑行动”,启动“中国—东盟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行动”,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等,为双方开展对话与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平台。

中国和东盟是引领和推动东亚合作的主要力量。中国与东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实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与东盟各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作为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愿大力推动“共建生态文明、共享发展成果”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各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等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