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覃乃昌:壮学研究学科带头人

2020-02-22达汉吉

三月三 2020年6期
关键词:稻作所长壮族

覃乃昌同志1947年12月出生于广西宜州市,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9月进入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学习,1982年6月到自治区民委工作,1985年任自治区民委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调广西民族研究所任所长、《广西民族研究》主编,1997年晋升研究员职称。在壮族经济史、壮族稻作农业史、壮族文化以及民族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为广西壮学研究学科带头人。因科研成果显著,1998年被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从200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覃乃昌同志的一生,是为广西民族研究事业努力奋斗、鞠躬尽瘁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生,是勤奋工作、刻苦钻研的一生。

——引自广西民族研究中心《鞠躬尽瘁的壮学大家——覃乃昌先生生平业绩》

认识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覃乃昌,大概在1988年8月中旬。那时,他在办公室协助梁彬副主任分管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法制等行政事务。他打电话到广西民族研究所办公室,说是请我立即赶到委办公室,有要事相商。

当我赶到的时候,他正在接电话,他示意我先坐下来。待接完电话,他急匆匆地走出去,约半个多小时才回来。当他坐在我对面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其实还很年轻,圆圆的脸蛋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乌黑的头发里夹杂些许汗水,整洁的衣服隐隐飘出淡淡的肥皂味,爽朗的话语中带有特别的亲切感:“小贾,找你来,主要是落实梁副主任的指示精神。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他要求你立即赶回老家融水,就融水林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对策建议进行实地调研,并赶紧提交一篇调研报告。”

“覃副主任,我和谁一起去融水调研?”我心中无底。“目前委里工作繁忙,无法派人和你下去调研,但我已通知融水县民委李主任,请他安排一位同志全程陪同你调研。梁副主任对这次调研工作高度重视,要求你一定要深入林区实地考察,深入民族村寨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同时与县有关领导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此外,还要到县财政、林业、统计等部门拿到第一手统计数据,要用典型事例和真实数据来支撑你的对策建议,防止空洞无物、言而无据。”我频频点头,并做了认真记录。“为了确保这次调研顺利完成,我搜集了一些资料,你先熟悉这些资料。同时,我把我去年的一篇调研报告也送给你看看,掌握调研报告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思路。”我将资料接到手,直接翻看那篇调研报告,那是覃乃昌副主任发表在自治区民委主办的内部刊物《民族通讯》上的文章,题目是《关于广西边境地区民族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约有1万多字。

一个月后,我拿着调研报告初稿去向覃乃昌副主任汇报。他当着我的面认真阅读,并用紅笔作了修改。大约半小时后,才和我交谈:“这篇调研报告很有分量。但题目要改,对策建议要再次梳理。我建议将题目改为《民族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对策部分只保留三条:一是中央要尽快完善民族地区木材购销政策,二是自治区要尽快落实林业县林业补贴政策,三是自治县要尽快强化林业资源分类管理。你回去再补充、修改……”

到了11月初,覃乃昌副主任再次来电,约我去自治区民委面谈。“你的那篇调研报告,梁副主任亲自修改以后,已呈自治区林业厅有关领导;由于报送稿比较短,没有用完调查材料,我觉得很可惜,所以送《广西农经学报》全文刊发了。”说完递来一份崭新的刊物。那天晚上,我认真阅读,通过对照原稿,发现覃乃昌副主任对调研报告进行了通篇修改,语气、表述、论述、对策建议完全使用标准格式。因为感动、感激,我一夜无眠,我觉得覃乃昌副主任既有领导风度,更有导师风范,他用自己的言行在干部心目中树立了自治区民委领导的高大形象。对他,我既感激不已又无比崇敬。

1991年秋天,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出版《苗族芦笙》一书,我应邀到广西民族出版社负责编辑工作的吴秀苹同志家里,商谈著作的出版和装帧设计等问题。进家的时候,我大吃一惊:给我开门的,是我的新任领导——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广西民族研究》主编覃乃昌!

“覃所长,您怎么也在这里?”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我竟然不知怎么搞的,就冒出这句冒失的话来。

“啊,小贾,你说,我怎么就不能在这里!”覃所长先笑起来。

这时,吴秀苹从厨房里出来:“小贾,你不知道吧,他是我爱人!”我一听,羞得无地自容。

“小贾,请上桌。我们来谈一谈你的研究课题。”覃所长拉着我的手,一起坐到桌子边,“融水是山区,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边远偏僻的高寒山区里,他们的发展问题值得关注。建议你在完成《苗族芦笙》一书出版以后,继续与融水合作,组织力量,启动山区少数民族现代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工作。”

我担心地说:“覃所长,您看我能行吗?”

覃所长说:“上次,你用一个月时间完成自治县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调查;今年,你用八个月时间完成了《苗族芦笙》一书的编写任务。因此,你再用一年时间完成山区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课题研究任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见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他又说:“偏远、高寒,既是融水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又是导致长期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瞄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提出整套的建设与发展思路,从理论上引导苗山劳动力转移,通过工业化开发、城镇化转移、市场化调整,实现苗山少数民族的整体脱贫致富。你看这样的思路,符合苗山实际吧?”

我被他说服了:“所长,我听您的。我立即给吴承德县长打电话,把您的思路告诉他。只要他支持,这个课题就有希望。”

吃完饭,我觉得自己该走了,但覃所长不给走:“小贾,你不急走,我们商量一下课题方案。”说完,拉着我走进书房。一进书房,我再次被震惊了:只见宽大的书房里,四壁都是书柜,书柜里摆满各种各样的学术著作,其中民族法学、民族经济就有满满的一墙。覃所长打开电脑,和我边讨论边打字,熟悉的程度不亚于所里的专职打字员。

1993年12月,《南方山居少数民族现代化探索》一书与读者见面了,扉页上写着: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吴秀苹。这是在覃所长和他夫人亲切关怀、具体指导下启动的课题和出版的书籍,字里行间饱含着他们这对伉俪对苗山各族人民的无限深情。

2010年9月23日上午,我在挂职地——天峨县坡结乡坡结村检查定点帮扶项目时,好友俸代瑜打来电话:敬爱的覃乃昌所长走了!

我一听,泪水立即涌出眼眶,多少往事又浮现在脑海里。

因为种种原因,我于1993年离开广西民族研究所,调入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后来又调到自治区移民开发办公室工作……

不管我调到哪里工作,覃乃昌所长都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不断给我送来他出版的著作。在床头书柜里,我最喜欢阅读他的三本著作:《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壮族稻作农业史》《壮族经济史》。

《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研究》是我最喜爱的著作。覃乃昌所长以广西为例,在回顾制定自治条例四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制定自治条例的重重困难。文中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覃乃昌所长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读这本著作,我能夠感受到覃乃昌所长的良知、良心,能够认识到民族立法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能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民族地区法制建设问题。这种感受、这种收获、这种效果,是阅读一般学术著作难以感受到的。

《壮族稻作农业史》这部著作我前后读了三遍,才读懂覃乃昌所长写作的良苦用心。壮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偌大一个壮族,世人鲜有知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翻了数千年的民族压迫制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看待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才使壮族得以复苏,从而恢复了应有的地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从事壮族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也渐渐多了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以现有的对壮族的研究成果与壮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相比较,无论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言,都还是很不够的。覃乃昌所长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壮族稻作农业史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稻作农业史专著,他运用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开创性地提出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破解了传统稻作起源这一世界性难题,既填补了传统稻作起源学说的空白,又填补了稻作起源与壮族发展关系研究的空白。覃乃昌所长凭借自己的学术智慧,大胆地将壮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的历史贡献再现于世,这种品质、这种境界、这种贡献,令人崇敬。

《壮族经济史》共有60余万字,我读了几次,无法理解;后来借助覃乃昌所长《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壮族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文,我才理出头绪。在覃乃昌所长看来,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珠江流域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我国出土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初步统计,我国华南已经发现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和地点8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是在西江水系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000多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资料表明,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再到青铜时代,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突出,而且前后相因,脉络清楚,一脉相承。另外,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和民族学、历史学考察,居住在华南珠江流域的壮侗语民族及其先民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直到近现代,都没有发生过整体性的迁移。壮侗语民族是稻作农耕民族,守土性强,不轻易背井离乡。历史地理考察显示,壮族经济发展经历了氏族部落时期的原始农业,西瓯骆越时期(先秦至秦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俚僚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集市的形成,僮土时期(宋元至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矿冶业、交通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时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等五个阶段。壮族经济的这种纵向历时性发展变化,直接地影响着壮族的族体形态过程,其中包括由血缘民族向地缘民族转化及族体规模、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变化。针对族群发展的特点,覃乃昌所长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壮族是稻作农耕民族,必须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其发展,使壮族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

作为广西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覃乃昌所长生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始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所以,他为八桂人民所喜爱、所崇敬、所怀念!

为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覃乃昌所长在壮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专程拜访了广西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建平。刘副研究员是广西民族研究所资深专家,一直跟着覃所长做学术研究,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

“覃所长一生著述很多,影响很大,应如何梳理?”我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

刘副研究员熟悉情况,思路清晰地介绍起来:“覃所长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他与马飚主编《挑战与机遇——民族地区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民族出版社),从此,在全国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理论研究界崭露头角。1991年,他与徐杰舜合著《民族自治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广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从此奠定了他在民族法学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界的地位和影响。1997年出版《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2010年增订再版)、2010年出版《壮族经济史》(广西人民出版社),自此奠定了他在壮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地位。”

“覃乃昌是广西民族研究所的老所长、《广西民族研究》的老主编,更是我们尊敬的壮学学科带头人。他在民族研究所工作期间,成绩显著,成果丰硕,深得民心,我们应如何对他进行评价?”我真诚地提问。

刘副研究员十分谦虚,话语充满深情:“从我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来看,无法对覃所长进行评价。但《广西民族研究》编辑部在覃所长逝世一周年时公开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题目是《不朽的业绩,永恒的纪念——纪念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我刚好是那篇纪念文章的责任编辑,所以我给您简要介绍一下覃所长为创建壮学学会、发展和引领壮学研究做出的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筹建学会,开拓壮学。1990年在覃所长积极筹划、组织和推动下,广西壮学学会开始筹建。他利用业余时间起草学会章程,联络和吸收发展会员,筹备召开成立大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广西壮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月22- 24日在首府南宁隆重召开,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覃应机、原副主席张声震任名誉会长,自治区民委主任余达佳任会长,覃所长被大家推选为秘书长。1999年12月召开广西壮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覃所长当选会长。二是壮学砥柱,壮族骄子。一方面,为了构建壮学体系,覃所长开始了《壮学丛书》系列课题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并亲自担任编委会副总编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丛书编写和出版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另一方面,覃所长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壮学专家实施揭示珠江流域文明、重构壮族记忆的研究计划,并取得重大突破,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壮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力做好壮学学会组织领导工作的基础上,覃所长全力研究壮族稻作文化,完成了《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的研究出版任务,第一次提出了壮族稻作独立起源论,揭示了壮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古老民族之一,壮族先民对中华灿烂文明的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三是不忘初心,奋斗不息。1991年覃所长从自治区民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上,调到广西民族研究所担任所长,19年中,他撰写出版学术著作7部,合作出版著作8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他的成果在壮学领域具有突破性、创新性,其中被评为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他本人荣获“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壮学界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知名的民族学家,堪称壮学砥柱、壮族骄子!”

“2012年3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刊发文章,认为覃乃昌先生是壮学理论体系先行者。对此您怎么看?”我换了一个角度,提出了新问题。

刘副研究员稍做思考,才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覃所长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取了巨大荣誉,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发展、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因而被学界誉为壮学研究的先行者、中国著名民族学家。”

“理论研究与理论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生作为壮学理论体系先行者,理由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一直没有把握。

刘副研究员对此却很有信心,他说:“我觉得,至少有六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覃所长是壮学学会的主要创立人,是壮学学会章程、组织架构的设计者;二是从壮学研究的实际来看,覃所长是壮学课题研究体系的设计者、推动者、实施者;三是从壮学研究的突破来看,覃所长在《壮族稻作农业史》所提出的壮族稻作独立起源论和《壮族经济史》提出的壮族经济发展五阶段论,都是壮学学科理论和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四是从壮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来看,覃所长组织开展的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壮学理论体系从设想变成现实;五是从壮学学科人才的培养来看,覃所长组织开展的壮学研究,从学界进入高校课堂并列为民族院校硕博高级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标志着壮学理论体系走向成熟;六是从社会评价的结果来看,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在公开刊物發表对覃所长的评价文章很多,赞美之词洋溢,壮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已经被国内外学界所一致公认。”

“您与覃乃昌先生共事多年,您印象中的覃所长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听一听刘副研究员的心里话。

“我认为:覃所长首先是一位好领导,他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紧抓科研不放松,使民族研究所这个老科研单位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大家团结奋进、共同奋斗,不断取得新成果、新突破;其次,覃所长是良师益友,多年来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不计名利,扶助后学,精心打造《广西民族研究》这个学术高地,全面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使其跻身全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前列,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名刊,并造就和培养一大批中青年人才……”

对刘副研究员的回答,我表示满意。覃乃昌先生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忘我地坚持研究和写作,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他不愧是一代壮学大家!

(广西民族研究中心原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覃彩銮在百忙之中对本文初稿进行了审查修改。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达汉吉,本名贾晔,苗族,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在公开刊物发表《梦里苗乡》等5 0多篇散文,著有《苗族芦笙》等1 0多部学术著作。

猜你喜欢

稻作所长壮族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所长无用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近视
没有一个女孩拒绝得了胖男孩!没有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所长胆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