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颐武:国学传统与当下人生

2020-02-22

商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

2019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委员张颐武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作了题为“国学传统与当下人生”的演讲。

改革开放四十年,既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带来了文化提升的高度渴望。他指出,当下社会,我们需要品味人生、感悟生命,在国学传统里找寻中国人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价值,指导我们提升自我修养、处理人际关系。

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作“国学传统与当下人生”,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精神情况的变化;二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内在意义;三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对生活的领悟和感受;四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中国人精神情况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的进程、社会发展的脉络,我们简单通过几幅图做个介绍。

第一幅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罗中立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油画家,他在上世纪80年代画了一幅《父亲》,成为了中国人在世界形象的重要象征,一个双手捧着粗瓷茶碗喝水的老农民,古铜色的面孔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这是中国农民父亲的形象,这幅油画一推出就感动了很多人。

这幅画折射出中国人历经艰难的岁月和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说明了文明的延续是靠劳动者艰苦的劳作。那时,我还是刚刚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看到这幅画后我很感动,虽然我的父亲跟这个老人长得不像、生活经历也不同,我父亲是北京一所大学的老师,但他们养育孩子的艰难都是一样的。从我十岁到十五六岁长身体的阶段,我父亲一直吃玉米面窝头,把家里的大米、白面都留给我吃。中国千千万万的父亲,就是靠在艰难中把自己的孩子养育成人,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延续就是靠父爱的力量。这幅画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一在艰难中奋斗的老农民。

第二幅作品是“我要上学”,这是20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的招贴画,照片里的小女孩苏明娟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重新创造自己的未来,这也是一幅非常令人震撼的作品。1996年,我跟一位美国教授在北京街上散步,那时候街上贴满了这幅招贴画。美国教授问,这个小姑娘是怎么回事?我回答,中国有一项公益事业叫做“希望工程”,帮助一些偏远、困难地区失学的儿童上学。他听后很感动,立即掏出钱包,要捐200美元。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很高、差不多是1:10,大约是2000元。那时中国人的工资都很少,每月二三百元钱,他一下子要捐2000元。我吃惊地说,你捐100美元就够了。他说不行,一定要捐200美元。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看到这么可爱的大眼睛中国女孩要读书改变命运,我一定支持她。苏明娟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幅画也代表了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

第三幅是2005年5月9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封面,这是著名的美国杂志,封面是章子怡。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那个阶段,章子怡是中国重要的象征性人物。封面上还有我国的东方明珠、长城,这篇报道“Chinas Century”还是相对比较正面的。当时大批中国明星都到好莱坞发展,当年好莱坞的薪酬、机会比中国大陆要多得多。现在中国明星几乎没有到好莱坞发展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起来,支撑着庞大的电影产业。我国的GDP是全球第二,我国的电影票房也是全球第二,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42.66亿。2010年,中国整个电影票房不到100亿。2018年,中国总票房是约609亿,整个北美电影票房是721亿,相差将近100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是在几年内中国可能会超越美国,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当年很多中国明星都到美国去,章子怡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封面上的她上身穿旗袍上装,下身穿牛仔裤。如果是西方明星上这么重要的杂志,一定会穿盛装礼服,为什么章子怡会穿旗袍上装、牛仔裤?在急剧的发展中,着装会有些随意。中国经济发生了爆炸式发展,但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这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社会高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第四幅图是2014年的电影《变形金刚4》,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形金刚文化在中国很流行。变形金刚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考虑到中国急剧发展的市场,好莱坞电影也做出了调整,好莱坞电影经常会用到中国明星,所以那段时间范冰冰、李冰冰经常在好莱坞电影里扮演角色,一般出现三四分钟,角色往往无关紧要。好莱坞认为中国人看到电影里出现中国面孔会很高兴。最极端的是,当时有一个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范冰冰出现了3分钟,而有范冰冰的3分钟电影只在中国大陆上映,其它市场都没有这个片段。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给中国大陆特供的电影。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说明了全球的中心开始发生位移和改变。电影《变形金刚4》大量引入了中国元素,比如广州的“小蛮腰”,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这些元素都在里面。这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是李冰冰坐在车里,拿着怡宝矿泉水,品牌是华润,也是国企。接着后面还有两个穿西服的男士,拿着盒装的牛奶一“伊利舒化奶”,到最后还出现了塑料袋,袋子上写着三个大字“周黑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国元素?因为中国品牌外溢,需要这种广告植入,其实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好莱坞最關键的海外市场变成中国,大家正在见证这个过程。中国是坚持全球化的主力,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速度非常迅速、程度非常深入。这幅图展示了北京奥运会以后、2014年、2015年中国发展的状况。

第五幅图是最近很火的一个女孩,四川绵阳的李子柒。最近,中国互联网媒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抖音、快手这些新媒介,这对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李子柒原来在城里打工,后来她的奶奶身体不好她就回家照顾奶奶,她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系列短视频,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兴趣。李子柒制作的美食、手工作品,把中国的田园美学和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一下子在YouTube上火了,最高的一条视频点击率达到2300万。最近大家在讨论,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文化传播?现在有一个共识,李子柒用非常新颖、有亲和力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李子柒穿着中式服装手工制作了很多东西,从传统里挖掘出中国文化精神、文化气质,展现了中国田园风光、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意识,触动了这个世界。

我国的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像《延禧宫略》,我们的版权卖给越南以后,在越南比中国播放得还快,所以很多中国的追剧者都从越南下载《延禧宫略》的剧集。

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到今天的李子柒,是一段璀璨的中国历史,也展现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在改变中国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希望从传统文化里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价值的强烈愿望。

改革开放40年,既带来了经济高速的成长,也带来了文化提升的高度渴望,这是我们社会共同的目标。我们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是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见证。但中国社会既有高速发展,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找到自我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有两个群体快速崛起,这对中国社会而言影响是巨大的。一个群体,是中等收入者。十六大至十九大报告里都提到中等收入群体,最近有篇文章提到,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重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者的收入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得非常快,尤其是中国社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带来了很多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提升。比如,现在北京的小时工,原来是20元/时,最近涨到40元/时,甚至到50元/时、60元/时。劳动力成本提升非常快,就有大批的体力劳动者开始成为中产阶层。还有一个群体,是中国没有挨过饿的人——80后、90后、00后,这一群体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崛起,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

由于中产阶层的崛起,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全面提升,像《父亲》那种在艰难中把孩子养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中产阶层、中等收入群体也有很多精神上的痛苦、焦虑和困惑,当然这些需要通过我们的价值观投射来改变。另外这些痛苦、焦虑和困惑,也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全球中产群体不高兴是引人注目的现象,中产的不高兴有两个方面:生活上“完成不足”、事业上“实现不足”。不高兴的心灵,需要更多精神上的升华和抚慰。生活上的“完成不足”,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对中产群体的划分跟世界上的不同,世界对中产的划分是通过收入状况来决定。我国的研究机构也经常通过收入制定中产标准,比如年收入在几万元以上可以确定是中产。但是中国的情况,是由于过去大量现金的交易,很多实际收入情况不好算、算不清。

在价值观上,中国的中产阶层是个“差一半群体”,为什么是“差一半”?是因为我国的中产阶层在生活上“完成不足”,它的愿望和现实情况往往正好差一半。

举个例子,怎么考察一个人是不是属于中产阶层,比如到售楼处买房子,他要买的那套房的房价,往往比他所拥有的现金或者积累的财富差一半。十多年前,北京的房子四环路以内一套大约300万元,一个人去买房,他们家正好有150万,和300万的房价正好差一半,这个人就是中产。如果是特别有钱的人,买什么房子都沒有问题。特别没有钱的人,比如正在努力奋斗的劳动阶层,买不起房子,所以只有中产是这种状况。再比如外地来的夫妇俩到北京周边的廊坊买房,两个人的存款各有10万,双方的家庭各支持10万,他们有了40万元,可是去廊坊买房是80万元一套,正好差一半,这也是中产。如果是非常有钱的高管,看中3000万的别墅,但是他只有1500万元来买房,这类人还是中产。中产是很庞大的群体。总之,愿望和现在实际拥有的正好差一半,这就是中产阶层面临的状况。中产不高兴的根源,都是来自于这种经济状况。

事业上“实现不足”,也是中产的特点。一般中国的中产阶层,你在企业或者机关工作,实际的职位和你期望的职位正好差一半,这种人就是中产。比如在一一个单位或在一个公司里,你觉得自己的水平、能力、资历应该担任CEO、CFO、高管了,但是你现在的职位是中层管理人,正好差一半,这就是中产。所以中产的焦虑和困扰是持续性的。为什么我们目前对精神文化有更多的渴望?就是为了超越这些困扰和问题。

80后、90后、00后年轻人也有很大变化,虽然年轻人说他们是最穷的、最困难的群体,将来压力最大,实际上中国年轻人将来拥有的财富能力或者继承财富的数量,都是之前若干代人不能想象的。中国房地产在2010年以后有了大规模、大幅度提升,拥有房产的人的财产都得到很大的增长。80后、90后、00后的城市年轻人,尤其是城市户口的独生子女(农村户口的有宅基地,与城市情况不同,中国农村状况更复杂),在未来有可能会继承6-8套房子,父母一套、祖父母一套、外祖父母一套,一个人就能继承三套房,这些长辈再给他买一套,大概就有四套房。如果两个拥有城市户口的独生子女结婚,就一共能拥有6-8套房。他们可以卖掉三套做股票或者其它投资,剩下三套可以租出去,得到稳定的收入,最后剩两套自己住。所以这些年轻人其实有生活的基石,这就是与前几代人不同的地方。

因此,在文化方面,年轻人表现自我的想象力重于表现社会的生活;在经济方面,年轻人重视财富的分配重于重视财富的积累;在社会方面,年轻人关注人类普遍问题重于关注中国的特殊问题。年轻人的视野宽了,在伦理价值观上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在研究讨论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并征求大家的意见,各个法院的官方微博都转发了这一条信息。当然这条路还很长,但这个问题已经被我们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来征询意见,这些都跟年轻群体息息相关。我国台湾地区在2019年5月已经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现在在各地有争议的复杂问题,很多是值得社会关注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被提出来,都需要去应对。比如动物的权利,过去中国社会对动物权利这些问题并不太关注,现在我们高度关注动物的权利,其中爱狗群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变化的重要方面。

再比如环境问题,一位15岁的瑞典少女每逢星期五都会罢课示威,呼吁大家关心气候问题,在国际上很有名气,她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她对世界很多政要提出了批评,引起了很多争议。她在环保领域提出了关于低碳、气候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多反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但是这些价值观的变化对年轻人有很深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对世界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也产生了很多社会变化。目前有社交和网购两大趋势,比如过去大家都是看电视剧里植入的广告,现在是看直播卖货,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带货主播。

中国社会高速变动带来剧烈竞争,都市拥挤嘈杂带来不安和焦虑,物质膨胀带来苦恼,欲望扩张带来内在的空洞化,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大家会产生很多精神上的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症、焦躁症。物质膨胀带来很多苦恼,这个苦恼是巨大的,怎么看待物质带来的问题,中国人过去是对物质狂热迷恋,现在对物质迷恋降低了,但是却搞不清楚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所以现实的两大问题:一是,个体的幸福感缺乏。幸福是主观问题,追求幸福是主观的。很多地方政府说要提升本地居民的幸福感,事实上,要提升本地人民的社会保障,能够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福利,这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但是政府要提高人民幸福感的话,难度很大,因为幸福感是主观指标,往往很难用客观标准来衡量。提升幸福感,最难的是怎么让人们主观上感到快乐。比如有一对男孩、女孩谈恋爱,两个人用微信表白,这个男孩子的幸福感就能达到100%、120%,但是第二天早上突然接到一个微信,女孩子说“我们分手吧,以后各奔东西”,这个男孩子的幸福感肯定就降到-100%、-120%,这是高度主观的。信仰的缺乏、内心没有安居之地,就会焦虑不安,越忙越乱。社会需要给予人们更多的满足感,要建设和提升精神信念、理想价值,比如当人们为人类奋斗、为中国梦奋斗,就会获得很大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也面临很多错位的困扰,价值错位中与西,精神错位物与心,情感错位欲与灵,观念错位人与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不断地接受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之间怎么取舍是个问题。物质跟心灵是什么关系,最后发现物质的满足并不能让心灵的幸福感提升,很多人在物质方面越得到满足反而越苦恼。比如假定不丹的幸福感很高,不丹人民物质缺乏但是心灵很快乐,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到不丹去找幸福感,发现首先一个问题是,不丹的很多地方没有抽水马桶,幸福感突然就降到负数。怎么看待以上问题,物跟心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让当代人苦恼的问题。价值错位、情感错位、精神错位、观念错位、怎么控制欲望、怎么获得心灵的升华等,这些问题都变成了社会的困扰。

目前出现了几个问题,信仰问题是为什么活,生命问题是怎么样活,价值问题是为谁而活,这时我们就需要品味,人生,感悟生命,建构生命的想象。因为人们具备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因此精神的问题变成大家更关心关切的问题。在物质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一个中等收入群体主导着社会,这些问题变得非常重要。种种现象都是变化,这些变化里面包含着最根本的哲学、精神问题,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我们会去思考,世界是普遍的还是我们是独特的,自我和别人怎么相处,知识和价值怎么和谐。

中国传统精神的内在意义

现在出现了传统的复兴,大家开始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现在渴望得到自己的传统。目前文化的新要求,个体的新要求,国家和社会的新要求,这些都带来了传统精神的復兴。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很多具体的表现,比如年轻人穿汉服,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现。在东亚社会里基本都有传统服装,比如日本有传统的和服,韩国、朝鲜有朝鲜民族独特的服装。但什么是我国的特色服装?有各种说法,比如旗袍是中国女性很有代表性的服装,但也不能全然代表中国传统服装。我们依然在寻找自己的传统服装,比如短打式的唐装,在海外华人圈中盛行。但实际上,唐装也是19世纪后期随着中国经济发生变化、人口增长,才出现的。

玉米、土豆等是来自美洲的重要食物,欧洲人在1492年通过大航海踏上美洲大陆时,发现了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土豆、辣椒。比如玉米,其产量比小麦、稻米等农作物要高得多。在明朝后期,玉米、土豆、辣椒陆续进入中国。所以我们经常讲,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中国各地已经形成吃辣椒的习惯,但其实辣椒进入中国才两百年左右,所以物质传播的速度比文化文明传播的速度要快。食物味道常常会改,但是文化价值观念不容易改。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2亿多,人口一多就会外溢出去,这是因为人口多了又产生新的问题一饥荒。19世纪中叶,中国人大量移民到南洋。当时出去的都是劳动者、困难人口,所以在这部分移民中流行的由便于劳动的短打服装演变而来的唐装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什么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汉服。各地都有汉服社,汉服的标志是宽袖薄带、交领、右衽、大襟。

还有读经,比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比较容易读,而《孟子》文章比较长,所以前三书比较容易背诵。我经常在北大未名湖散步,但是现在去散步有个考验,这边有背《论语》的,那边还有背《中庸》的,年轻人还背不熟,就老想着给他提词,最后我就不散步了。但是这也说明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寻找精神上的归依和价值。

中国人的生活之道

进入第三个问题,具体谈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传统国学和中国人所需要的文化精神。

一是水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尚水的,非常喜欢水的精神。《老子》讲“上善若水”,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这些内容支撑着我们的价值观,支撑着我们的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谦下之德也。”中国人的和谐精神就是水的精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水的品质、水的形态。我们讲仁者乐水,这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水,最接近于“道”,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有源头活水的地方,我们才有精气神。

二是玉的境界。金子是全世界人都喜欢的、贵重的金属,只有中国人喜欢玉。玉环是完全透明的,而是半透明、温润的。中国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君子一定要配玉,有玉才能象征君子人格的美。到了清朝以后,缅甸发现新的玉石一翡翠。作为玉的一种,翡翠也受到中国人的热爱。在广东潮汕揭阳的一个镇,是全球玉的集散地,随便一个小石头可能就价值几百万元。中国人尚玉的文化,跟玉是紧密相连的,玉是跟身体结合,好像是有生命的,但是它这“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中国人内敛蕴含深远,所以中华民族一直把玉作为权力象征。比如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它也重视玉文化。“君子比德于玉”,水的精神、玉的境界,都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用一个音来概括“jing”,敬——儒家,静——道家,净——佛家。儒释道,儒家、道家是我们本土的,而佛家是印度人民创造的。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变成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禅宗。所以“jing”,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是尊敬的“敬”,道家是安静的“静”,佛家是干净的“净”。

中国的礼仪,一方面是表达了对别人尊重,另一方面划定了我们与别人的人际关系的界限。通过尊重和分寸表达对,人们不同的态度。比如敬语、敬事、执事敬、事思敬、行笃敬。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山东人民的骄傲、全国人民的骄傲和世界人民的骄傲,他对世界人类文明是有贡献的。敬的观念,过去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孝顺父母,我一个月给我父亲5000元,是不是孝?这只算是“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犬马都知道养父母,“不敬,何以别平”,没有感情上的尊重和沟通,就不叫做尊敬父母。所以“敬”是人跟人非常重要的部分,儒家的追求就是讲仁、和,讲修己安人之道,让自己内心能够平静,这对缓解现代人的焦虑非常有用。讲中庸,过犹不及,什么东西不能做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维护?靠礼。所以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是亲属称谓,母系的和父系的称谓是分开的,比如父系的称谓有伯伯、叔叔、堂叔、侄子等。中国人的亲属称谓是最完整的,而在西方一个单词就代表许多称谓,比如uncle。再比如中国传统的酒席,非常复杂,有主陪、副陪,不了解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坐。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积淀,是协调调解人际关系的文化。通过礼达到修己安人之道,使社会和谐,精神超越。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年轻学者怀念钱钟书先生,说钱先生对他很好,他20多岁给钱先生写封信,钱先生回信称其为“兄”。他很高兴,认为钱先生非常谦虚。但懂礼的人知道,老学者写信是按照老派的礼仪,不管你多年轻,只要你不是我的学生,都以“兄”来相称,这是划定我们之间界限的一种礼——“某某兄”,这是指我称你为兄,划定了我们人际关系的界限,既表达了我对你的尊重,也是在划定人际界限。而老学者对自己学生写信的时候常用“某某弟”来称谓。年轻学者不知道,感觉钱先生很尊重自己,但其实里面包含的规矩非常多。一方面,这些礼可能有些复杂,但另一方面,你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对自己的位置容易确定,也有它的方便之处,这是儒家追求的一套礼的文化,通过礼来达到敬的精神。

儒家有终身学习做人的道理,注重社会关系,为自己和他人负责。所以孟子讲,什么是仁?讲了一系列仁的价值观和精神。“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们学儒家文化,比如中小学开始学《论语》,对儒家价值领悟以后,对人格、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所以敬处理的是人和人的关系。

二是,道家的境界——静。安静,内在的平静。大家熟悉老子、庄子,特别是庄子,在文章里讲到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的超越。一方面,道家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本土出现的文化思潮、精神思潮、思想思潮的延续。另一方面,道家后来也转变成非常重要的中国本土的宗教,就是道教。当然后来道教偏重于身体的修炼,炼丹炼药。在中国现在道教还是非常重要的本土宗教,它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一直是中國人精神思想的源头。道家叫做“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家是讲乐生、长生,处理自我的内心世界——人与己,即我和自己的关系。在充满物欲的世界,道家可以给你精神追求。

道家的精神是寻道和无为,儒家的精神是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士大夫身居庙堂就用儒家的思想,如果退隐山林就用道家的思想,所以中国人有两面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的精神,内在的修养、自我提升是道家的精神,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另外一个境界是“净”,这是佛家的思想,处理人和天的关系。身、语、意,三业清净,通过修炼、提升自我修养,达至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人与天的关系。所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己、人与天,这些关系的处理是生活价值的运行。

净,包含着佛家的精神境界。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洛阳白马寺从最早的“白马驮经”历经漫长的过程,发展成中国本土的、独特的大乘佛教。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是禅宗,禅的境界一直是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的重要基础。禅宗里面有很多美妙的、短的诗,包含着中国文化内在深沉美妙的东西。

比如慧开禅师的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不能控制世界的变化、自然的变化,但是内心的洁净让我们感受四季变化里面每一刻都是美好的,冬天可以看雪,夏天有凉风,这种感悟是人跟自然之间浑然忘我的生命境界。

无名女尼写了一首诗:“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里面包含的内在精神意蕴,对我们来说是极其美好的。人们会发现,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比如春天,去追寻美好的事物,意外感受到身体和大自然的意和,刻意追寻追不到,只能是妙手偶得,无意得之,这种状态是禅的状态。

所以中国人讲儒释道统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统一,找到自己精神的依存。南怀瑾先生提出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想法。他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其实这里面的说法,有很多内涵,这些修养能应对世界万物,在剧烈的世界变化中,这种修养对我们来说既是精神的世界,也是知识的领悟。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人生有四种境界。个体追求自然境界,比如长寿。狩猎社会,人老了甚至被送到山里去自生自灭。而农业社会,老人有丰富的农耕经验,知道节气、播种时间,所以受尊重。生命本身之长对社会来讲是有价值的,所以中国人有求长生的观念。现在人均寿命变长,与工业化息息相关。例如北京前些年有雾霾,我出来的时候,经常被人说“你从雾霾地到我们这儿吸收到新鲜空气”,但实际上北京平均寿命比很多地方高多了。比如广西巴马号称长寿之乡,有很多百岁老人,但整体平均预期寿命还是不如北京。中国预期寿命最长的地方,上海第一,北京第二,这是工业化的结果。大家都认为自然产品最好,其实工业化也是标准化,如果你食用符合工业标准的东西,会比较可靠。过去农业社会,生命都短,但是工业化以后,人的寿命总体在慢慢延长。鲁迅先生55岁就故去,当时大家觉得是正常的。但现在50多岁还觉得很年轻。日本是全世界寿命最长的国家,中国香港是华人地区里面寿命最长的地方。中国人对生命的长度是有期望的,看的生命多,对感悟自身生命价值也有关系。

第二层是功利境界,要对世界做点贡献。第三是道德境界,要超越道德。我们说道德是楷模,可以给人一种启发。最后一个是天地境界,要和大自然、天地之间,和这个世界有超越的交融。

所以人生四境界,我们从自然境界出发,从生命本身开始,到对人类有贡献的功利境界,再到追求修养和人格的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

除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调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人自然观里最大的一部分内容。中国人在农业社会创造出一套清净、超然、自在的心态,追求心灵的安放、物质的超越、人和自然的融合,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悟。中国传统一直有山水田园的表现,山水和田园并称,山水是自然景观。陶渊明是中国诗中境界最高的人,所有人都崇敬。陈寅恪先生就说,陶渊明的诗词滋润中国人心灵很长时间。中国人对自然的沉浸式体验所造成的物我两忘,是中华文化对自然感受最深的部分。所以我们对名山大川,对自然的热爱,都始终如一。

王维也是中国人的诗意和自然观的代表。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境界。全世界的人,比如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诗人,都能感受到中国诗人的境界。中国人发现的自然,不是人跟自然斗争的,而是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解。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境界,讲究和与争、有为与无为、出世与入世、清高和随俗。一点不争不合适,但是又不能太争。要有所作为,但是太急切了也不行。中国文化讲究分寸感,讲究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微妙感,这种过程很有启发。全世界都有人际关系的文化,但中西处理的态度和方法截然不同。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独特的、丰富的一套知识和价值观,对社会作用很大。这套微妙的机制不一定说得明白,但在文化运行里面,做了中庸之道、和谐之道,就知道这是中国文化。

中国式的自我修养,中心和根本是人,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其次是才与德的统一,有一套小人和君子之辩。做人要堂堂正正,经得起考验,儒家特别忌讳做小人,这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三,中国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从每个人的自我修养开始。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谐,做到“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做大事和做小事是统一的。

第四,儒家讲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立德的高度很高,指道德楷模。立言指能够在言说上对社会有贡献。立功要为社会做很多实事,三者能做到其一就很不容易了。

第五,利己利人、达己达人。中国讲你好我好,通过文明对话,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像我们成功把佛教这种外来宗教转变为中国自己的文化,甚至比本土的道教还要受欢迎,这就说明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境界。

第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别人的问题,不是通过自己主观的,去体谅别人、关照别人,这套文化是非常好的美德精神境界。

最后是谦和有礼,这套修养这对怎么樣成为中国人,很有意义,我们不能忘掉这套修养的作用。

毁誉不动,得失如一是处事的智慧。别人骂你、说你,喜、悲、愤不能形于色。所以叫“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中国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很清静。

中国人对孝与慈很重视,跟西方不同。慈是回馈,中国人有重要的家庭责任,这对中华文明来说非常重要。比如,中国的双职工都出去工作,老人留在家里照顾小孩。哪怕夫妇俩在外国生了小孩,老两口也跟过去照顾。中国人对孩子是一管到底。相对应的就是子孝。传统上,儿女一定要尽孝,为父母养老送终,让父母感到生命的快乐,最后平安离去。这种你管我、我管你,就是中国文化。而西方的方法、观念不一样,18岁以后儿女自力更生,老人自己住养老院。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解放,其中孝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农民工夫妻从农村出去,家里由老人留下照顾,年轻人收入多了再.回家盖房。我们通过孝道,通过慈爱、关爱,通过这两者之间的互相感应,建立情感联系,最后创造价值。现在我们也倡导孝道,但有些倡导过度的喜剧化了,比如搞1000个孩子给父母洗脚,场面非常壮观,每个孩子拿着父母的脚在下功夫,也是非常辛苦,我们没有必要搞成这样,很滑稽。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对整个社会来讲是非常有作用的。

所以人际关系和境界,首先是自强。曾国藩讲“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第二要坚韧,有承受力。第三是适度,做事不能过度,所以是“不与人争者,常得多利;退一步者常进百步,不能自忍者必败。”第四是谨慎,“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人太得意往往会有麻烦。这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部分。

明代郑宣的《坐忘铭》,可以跟大家交流:“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俱公堂。”这种传统价值对我们非常重要。

最后,我们要追求“物”的超越,“欲”的升华,“心”的安放,这些是新的生活文化,都需要在传统文化里面找到根基。

传统生活方式里有几个东西可以感受体验,最重要的就是茶。中国茶有很多种,比如完全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日本茶道的仪式感特别强,我们很多国人去学习复杂的日本茶,引以为正宗。其实日本茶道是唐朝传过去的,那时候茶都是发酵,把茶磨成茶粉。到了明朝,我们发明了绿茶,把茶树的叶子炒干、晒干,没有发酵过程,保留自然之味,用80°C左右的热水冲泡,会发现这是自然纯粹的、淡淡的味道,大道至简。中国每个省份,直到北京、山东这边为界,各个省市都有绿茶,山东有日照雪青、崂山绿茶,到了西藏也有珠峰绿茶。绿茶有浑然的味道,每一种绿茶都包含自然之味,是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饮茶修道,叫“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白酒,比如青岛的琊琊台。白酒文化像火一样热烈,能够拉近生命之间的距离,感受到生命升华的状态,这也是中华文化发展成熟的地方。中国白酒在全球烈酒里也非常独特,茶的韵致,酒的热烈,一阴一阳,从这里可以体验到中国之心,中国内在的精神。

苏东坡是中国传统人格的代表。林语堂先生讲:“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规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到哪儿都能跟世俗结合,比如他会酿酒,他发明了东坡肉,各种美食都附加在他身上,他有非常美妙的文化创造,他在山东密州就写过“明月几时有”,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在大问题上是清醒的,看透生死。小问题上,流放到每个地方,他都能寻找到生命的快乐。这个人物的美好,就在于中华文化里面独特的人格,无论是书法、绘画,都有自己的成就,论诗词、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的大文豪。所以我们要追寻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超越悲观和消极,追寻自省和明智,重新理清自我和他人关系。

最后介绍几本国学的书。首先是王力先生编著的四卷本《古代汉语》,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小百科全书,立法、天文、服饰、生活、食物、器具都有解说,还有中国美好的诗文,可以说是入门精选。

第二本是《唐诗三百首》,我们知道的唐诗都是大学以前学的那些,还没有学到的那些诗里有非常美妙、独特的东西。中国人的诗意,中国人心灵的内在东西,唐诗表现得最好。如果到一个荒岛上没有什么书带的话,带一本《唐诗三百首》就够了。

第三本是《古文观止》,精选古人文章,弄清中国文脉主流。

第四本是《红楼梦》,这是中华文化集大成的经典。帝国晚期,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成熟的时候出现一个独特的人物曹雪芹,通过他的想象力给我们营造一个奇幻的世界,无数人为此痴迷。毛主席跟许世友讲过,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感悟中国的精神。像周汝昌这样的大家,本来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在接觸《红楼梦》之后醉心于此,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去考证、校对。

第五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第六本是历史书,在美国教历史的中国台湾作者许倬云的《万古江河》。

有了这几本书垫底,大家对中华文化都会有很好的领悟。

中国人到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伟大的民族要兴起、发展怎么办?这个文化的内涵既是我们修身的宝库,也对人类文明有重大的贡献。所以,鲁迅先生1908年在《文化偏至论》说“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样的文明,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今天,我就简要讲一下对当下社会的看法,同时与怎么对当代文化、当代人生有所帮助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面给大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本刊编辑孙梦、初志伟据张颐武在即墨古城大讲堂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