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0-02-22卞成林
卞成林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为红色文化。它是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既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也呈现为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烈士陵园等固化的物质文化形态,在开展传承文明、弘扬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新时代,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不仅具有鲜明党性和阶级性,也具有文化性。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渐变发展过程,更是思想价值观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观念、爱国主义精神、革命道德情操等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青年大学生,既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实效,又能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
(一)文化意蕴: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根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过程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红色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拓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如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为民服务、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崇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和中国文化基因之中。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能迎难而上、团结互助、百折不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文化的浸润熏陶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无形中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科学融合,并对其进行深刻的解读阐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牢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的文化养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二)育人意蕴: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7]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影响力,尽管其表现形态各异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懈追求和大无畏的奉献牺牲等内容,这是国家观、集体观和利益观的集中体现。这些内容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引导政治方向、塑造价值观念、培育道德品质、激发精神动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知识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等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实践过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整合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苦难,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敌人时所表现的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崇高品格,在教育过程中培养青年形成信念坚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三)政治意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4]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创立者和传承发扬者。红色文化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广大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等优秀精神品质。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思想理论去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去转变思想、塑造人格,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8]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遗址、英雄故事、先进事迹等都蕴含着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大学生,促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追求,坚守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初心使命,树立党的崇高理想信念,拥护党的政策方针,培养知党情、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青年。将红色文化创造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传承弘扬了红色文化,满足了扎实维护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而且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让青年大学生更深刻理解、认同我国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深远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在当今的时代和国际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等都一定程度影响到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一)认同困境:对红色文化认识和理解参差不齐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在实际运用中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大部分红色文化教材、书籍等材料,仅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表面介绍,缺乏深入分析解读。同时,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大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历史遗址、历史文物等物质文化,忽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如“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制度文化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创作的物质文化作品等内容。总体来看,大学生在认识理解传承红色文化上缺乏深度。同时,个别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固化为特殊节日的参观活动或主题演讲活动等,偏于表面和形式化,达不到教育效果。其次,在“泛娱乐化”时代,网络上出现许多戏说历史、抹黑与诋毁英雄等的低俗信息,还有各种“抗日神剧”,以娱乐的形式解构主流价值观,偏离了解读诠释红色文化的正确方向。
(二)教学困境: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当前,红色文化的教材资源较少,且重事实陈述,讲授较为空洞,缺乏凝练升华,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吸引力不足。同时,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红色文化形成时代相距较远,青年大学生无法体验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动荡不安,无法理解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以坚强的意识和顽强的拼搏面对敌人追捕的困境,无法与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相结合,对红色文化缺乏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缺乏敏感度,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有效课堂互动,导致教育效果受限。同时,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方式,大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有限,更难以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三)传播困境: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跟不上时代变化
当前,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缺乏时代气息,青年大学生获取红色知识的渠道和主要来源为学校教育、革命遗迹、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网络信息等,大部分为说教式、宣讲式的教育方式,话语表达较为严肃,与大学生的生活化、趣味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话语表达方式不够鲜活。同时,红色文化宣传的内涵缺乏系统阐述,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从而导致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受限。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民族精神和革命意志,还包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新时代要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要加大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新时代,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将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课堂教学,加强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4]。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课堂教学作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要赋予传统教育方式新的视角和理念,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等要素,赋予红色文化以贴近学生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理特征和区域性,在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可融入“红色旅游”“红色资源开发”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共党史等学科,通过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讨论交流和答疑、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撰写读书心得等方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着力让思政课堂红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故事是文化最好的载体,也是最鲜活的素材。红色文化蕴含着人、物、事、魂,这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人民在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炉火中淬就的,包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包含了战争烽火中的革命遗址,包含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校要深入搜集整理好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整合好革命遗址旧址、革命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凝练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传承弘扬好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百色起义精神等精神品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教育内容,提炼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对红色文化的内容和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活力和生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工作人才专家库、关工委“五老”宣讲团专家、教育系统师资等多方力量,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以学校学科建设为重点,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并组织队伍编撰融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系列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二)创新活动形式,重视社会实践
以学促思,以践达悟。高校应结合学校和区域实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红色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相结合,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对历史和国情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与党校、干部培训学校、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共建,开拓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打造“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的教育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贯通,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如通过专题教学加强对党史国史军史的学习;通过现场教学深化对革命战争场景的认识;通过情景教学了解革命先辈感人的红色故事;通过亲身体验锤炼革命意志和品格,引导青年学生用红色文化的思想观念、精神特质浸润心灵,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教育实效。
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师生赴革命老区或民族地区开展义务支农、支教、支医、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活动,并通过组织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撰写调研报告,将革命前辈及其家属讲述的内容整理成历史资料或在活动中挖掘到的故事编绘成漫画、制作成视频等方式,将实践活动转化形成鲜活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自觉把传承创新发展红色文化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成为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组织师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参观缅怀中更深刻地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与锤炼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属性永不变色。
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积淀培育的红色文化具有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等精神品质。如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战士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为救国救民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最终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取得了伟大胜利。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将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优秀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干兴邦,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三)创新文化载体,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化、多元化、多类别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通过沉浸式、渗透式、参与式等方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校园环境设计建设中体现或融入红色文化,如在学校建筑、雕塑、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建设中体现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当地党史和英雄人物形象等,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等悬挂红色标语等,依托固化的物质文化承载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延展时空场域,使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以多样化特色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在校园活起来。以红色文化为内容打造系列主题活动品牌,如红色诗歌吟咏、红色经典故事传讲……打造具有时代性、趣味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活动品牌,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促进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重视仪式教育,以重要节庆、纪念日为契机,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运动等等,深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举办征文活动、大型主题书画展、红歌会、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红色文物展览、红色艺术展演、红色书籍分享、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活动,为红色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感悟红色文化,加深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认识,使红色文化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社团,通过举办红色经典读书会、红色诗词解析、红色书画大赛、拍摄红色微视频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富有时代感的形式重新演绎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
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依托学术研究平台和新型智库,打造红色文化研究高地,与时俱进进行红色文化创新研究和阐释,开展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的深入研究。深挖红色文化时代精髓,从党史国史中提炼治国理政的经验;开展对策研究,将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喜爱的话语体系,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创新传播途径,激发时代活力
红色文化的宣传解读阐释方式是其广泛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新时代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内容略显抽象、空洞。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突破了信息传播时空的限制,互联网“短、平、快”的传播特点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要实现红色文化有效认同和传播,高校要整合媒介资源,建构“报、网、端、微、屏”多平台多样化多元化的渠道,推动全媒体传播,创新红色文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运用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如动漫、歌曲、影视剧、艺术展览等方式,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如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台,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带领青年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科学等题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大学生的视角、语言、体验和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终端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交互式、全息式融入红色文化传播,使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延伸。如将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呈现,建设网上虚拟展馆,并同步配上讲解,或利用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打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讲活党史国史军史故事,实现从静态到动态,将“人”和“物”更好相结合,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活现,形成一种多维度、全景式、参与高、传播广的立体式传播格局,在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传统,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保证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发挥科研学科优势,研发具有红色文化印记、承载红色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创作以红色文化为蓝本的文艺作品,如歌曲、影视剧、舞台剧等,借助现代艺术形式解读历史,传扬红色文化。建立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区域红色文化如图书、音乐、故事等资源进行全面搜索和深入挖掘,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系列化开发和深度转化,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拓展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路径;另一方面,发挥数字平台的优势,提供红色文化资源检索服务、学科服务、机构知识库服务。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蕴含着人、事、物、魂等丰富的精神内涵,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高校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完善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对红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