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路径研究
2020-02-22闫淑琴
闫淑琴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2019年3月18日,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围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研究、教育、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其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能否解决。同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并落到实处。
一、端正态度,笃学不倦,“真学”马克思主义
(一)让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不仅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理论、基本观点,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必须明确角色定位、端正态度,从教授到助教,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是某个上级和组织的硬性规定,而是源自内心的信仰以及为了有效解决教学科研中现实问题的需要,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升华的过程。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从源头开始,从经典读起,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 真学、常学、深学、精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二)全面研读,掌握精髓
客观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既极其丰富,又高度抽象、深奥难懂,加之好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身兼数职,或课程繁多,在较短时期内全部读完确实有很大难度。那么就不读了吗?不,要读,要精读,要结合自身实际教育工作的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分先后地去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并列举了推荐书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全面学习的。
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外,更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从自身所讲授课程的内容出发,有意识、有选择、有重点地熟读和钻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所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类理论成果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读思并举,持之以恒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要把思考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把读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不能机械地背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是要思辨相伴、思辨结合,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疑惑不懂的、一知半解的、有自我看法的等问题都应该记录下来,并用心揣摩,持之以恒,这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最佳方法。
二、精益求精,学深悟透,“真懂”马克思主义
真学不一定真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学领域更是如此。“真学”是“真懂”的前提,“真懂”是对“真学”的升华。在熟读马列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实际,不断进行自我感悟和反思,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学深悟透,活学活用,把“真懂”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必须明白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刻苦努力才有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一)让感悟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毕生的追求
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是指导我党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我党历史上有成千上万的烈士,像方志敏、夏明翰、南京雨花台和重庆渣滓洞的烈士,都是因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投身革命,并为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共产党人“永不动摇信仰”的可贵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现如今,身处和平年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较高的理性认知,深刻认识到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把感悟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要以极大的自信和底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条件、高质量地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牢牢扎根在心灵深处,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为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懈奋斗,做出更大贡献。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培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任务,要下功夫花大力气坚持不懈地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系统化、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使培训成为常规性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知识、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诉求重点,加强教师队伍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培训教育。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广泛收集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多样化的方式为学员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进而增强学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精准追踪理论和学术前沿的能力,增强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虔诚笃信,内化于心,“真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彻底的,抓住事物本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这一点已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思想深处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坚决不为任何外力所惑。
(一)让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底色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国家需要有信仰的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才会有底气、有生气、有力量,理想信念才能传得开、信得过、扎下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面对“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群体,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培育、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才能真正做到“在马信马、在马学马、在马言马、在马用马、在马传马”,才能不辱使命,真正担负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
(二)让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准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承担这一光荣神圣的使命,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明道、信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切实加强自身定力修为,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要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想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主要的核心课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和各方面,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增强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有的放矢,知行合一,“真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其实践性,前文中“真学”“真懂”“真信”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真用”马克思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用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大学生们有自己较为独立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学生的专业、性别、生源地、民族、家庭经济情况等不同维度的特征,教师需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尊重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要创新方式方法,避免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套话,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静下心来、沉下身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路人”的角色。结合时政热点、新闻速评、网络热议等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运用课堂导入的有效手段,不空洞说教,不言之无物,课堂上加强互动,耐心为学生释疑解惑、指点迷津。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并且想听、爱听、乐听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递思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有收获、有价值、有温度、有魅力的关键课程。这样做可以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可以真正切合大学生的理论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现实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这个大环境空谈理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任何说服力。当今中国正处于主要矛盾转型的新时期,社会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牢牢守住自己的主阵地,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动态紧密联系起来,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对学生在当前环境下产生的模糊认识和思想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相结合在价值、情感和文化上的认同度,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通过“学”与“教”的有效互动,才能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真正提高师生双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