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进高职校园的理论思考

2020-02-22田晓红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政治

田晓红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革命圣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习教育,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的革命文化即是当今凸显革命文化底色的红色文化。如果说革命文化主要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则是在革命文化基础之上升华拓展后的文化形态。

一、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造的以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为灵魂的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以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标识,以团结奋斗、勤劳勇敢、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精神表现,以物质载体(纪念场馆、遗址遗迹和红歌、红色电影、红色书籍等作品)和精神载体(思想观念、精神品格、价值体系等)为呈现形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无比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重大。

(一)红色文化是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定盘星”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00后”成为争夺的焦点。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公知”以历史虚无主义解读评价党的历史,歪曲历史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年青一代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表现出思想迷茫模糊,判断力低下,政治立场动摇。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关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的“定盘星”,是大学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 “指南针”。只有坚定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才能促进大学生用红色文化正本清原,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以正确的眼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才能认可拥护执行党的大政方针,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掌握主导权,发挥红色文化凝聚、导向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网络化、资讯爆炸的时代,大量不良的、有害的信息和观点冲击着涉世不深、“三观”不稳的大学生,影响其认知。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高职学生“三观”养成更易出现偏差,表现在价值追求上的自我、自私、利己与功利,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缺乏毅力、意志薄弱,在自我发展中的迷茫、自卑和放任,社会责任感不强。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竭尽所能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表现出怀疑与迷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大。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同向而行、相辅相成。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领价值和育人功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舍生取义、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怕牺牲的精神,战火中练就的钢铁意志,力挽狂澜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无畏精神,是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支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组成元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用包含在革命故事、革命遗址中的红色文化普及传播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同仇敌忾,艰苦奋斗、心怀天下的革命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正向的价值观,让一些迷茫的大学生找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化解复杂环境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在伟大精神洗礼、感染下,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对党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养成积极乐观、克服困难的人生态度,激发责任担当意识,使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发挥红色文化引导、规范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动力

在西方思潮的侵蚀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地受到冲击,加大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偏差,对革命前辈的热血精神毫无契合感和认同感,弱化了对优良革命传统的理解和继承。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领导广大人民以不怕牺牲、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凝结成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卓著的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艳的奇迹,使人民群众拥有了幸福生活,使国家繁荣昌盛,铺就了通往现代化中国的道路。红色文化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本好的“文化教科书”,是文化传承的源头,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遗传密码”,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精神、作风和传统,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好素材。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具有更深沉、更持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引起青年学生更广泛的共鸣,增强更深厚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历史依托和精神归属,正确地对待各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信心,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把红色文化引入大学生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革命先驱的崇拜,弘扬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刻苦钻研发奋学习,在贡献祖国、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传达着一种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具有育人作用,可以教育世人、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红色文化不可磨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形成“浸润式”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色文化继承者和传承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以红色文化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推进红色文化在课堂、实践、环境、网络中创新形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增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一)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引入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载体。红色文化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根源和有力支撑。然而,以“00后”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条件优渥的时代,无法想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的艰难困苦与艰苦卓绝,认为红色文化已经“过时”,对红色文化认可度低而且受社会和家庭实用主义的影响,追求成绩,轻视和忽视红色文化教育。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的方法就是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入脑更要入心。

第一,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课堂引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涉及面广泛。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以及资源的开发,发挥历史、政治专业优势,挖掘富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元素,拓展丰富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将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内容引入课堂,使思政课更加多元、生动。例如,在山西高职高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授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时,介绍《沁园春·雪》在石楼黄土高原的出世;讲授五四运动和党的建设时,插入山西第一位共产党员高君宇及其组织成立中共太原支部的介绍;在统一战线的教学中,引入牺盟会在太原的成立与作用、地位;在武装斗争教学中,充分展示以晋字打头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和主战场为全国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上党战役则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讲述高君宇、贺昌、彭真、薄一波、徐向前等山西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讲述刘志丹、左权在山西的壮烈牺牲;讲述李顺达、申纪兰时代楷模的光辉事迹等。用山西红色文化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定不移的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既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又讲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感受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继承优秀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素养。

通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协调打通思政课与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根据自身所长和学生专业特点,挖掘开发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课堂和实训实习中,融入红色元素,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课程思政”,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目前,在高职院校红色文化的引进、融入方面存在教师创新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简单说教,缺乏红色人、事、物等生动案例的引入,内容枯燥,形式刻板,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感染力,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引起反感。

好的教育方式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喜好,根据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供更多体验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插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图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纪录片、电影片段,通过更直接、更形象的感官体验,让学生领悟老一辈革命家对于信仰的坚持与守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例如,推荐《晋阳秋》《吕梁英雄传》等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山西人民在抗日战争烽火岁月中的伟大斗争;推荐阅读《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加深对山西革命老区的认识。把摸得着、看得见的山西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山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中呈现的山西人民在近现代以来的爱国情怀、道德追求、思想作风契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对来自山西各市县的学生来说,贴近学生生活,加强体验感和演绎感,增强了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体会到山西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山西人民甘于牺牲且团结奋斗的不屈精神,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对于受挫能力较弱的“95 后”和“00 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革命精神镌刻在学生心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标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卓有成效。

(二)深化师生的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缺乏实践体验。即使团学部门组织参观一些红色纪念馆、遗址,但参与度低,契合度低,不能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留下深刻记忆,更无法引起共鸣,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不强。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厚重辉煌的革命历史,激昂壮美的红色文化。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中共太原第一支部旧址、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绥军区纪念馆、上党战役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场馆,对于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一条“走出去”的系列红色文化教育路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实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亮出红色身份。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参观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在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等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方式以外,开展革命老区调研,红色“三下乡”,对老红军、老党员进行慰问走访,走进红色基地进行党性教育,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红色精神的感受,锤炼心性、磨砺性格,使红色精神真正地入耳入心。

受课时、安全、经费和人力的局限,组织所有学生参观所有的红色纪念地是不现实的。可以从不同的专业选拔一部分学生,参观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例如,学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赴太原第一党支部旧址参观学习,寻访红色记忆,回望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使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感受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

鼓励和指导全体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分头参观、考察教师推荐的红色文化景点和学生家乡的纪念场馆、革命遗址。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红色”虚拟实践教学体系,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红色网课等形式呈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课要互相呼应,互相配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让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真正与大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目前,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割的现象。红色文化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全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少之又少,未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未发挥出整体育人合力,因此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

要有效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是重要保障。红色文化的渗透、熏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还要充分重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说,在抓好思政教学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运用红色文化开展好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多个层面展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1.红色活动多样化。在一些政治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开展相应的纪念活动,举办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红歌比赛、文艺晚会、红色文化演讲、红色展览、征文比赛等活动,促进红色文化的推广,传递和弘扬红色精神,树立良好学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让红色文化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靓丽的底色。

2.组织学生成立、参与红色社团。定期组织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宣传范围以及影响力,让红色文化逐渐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

3.组织红色讲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简称“五老”) 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要求尊重“五老”、爱护“五老”、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在传播红色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红色文化进校园,高校可以请“五老”走进校园做报告讲座,以为国献身可歌可泣的事迹引发大学生共鸣,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幸福的来之不易,培养乐观向上的抗压能力,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4.成立学校“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室)”。挖掘、开辟、利用多种红色资源,尤其是本土的红色资源,以政治教育、文化传播、学术研究、思想熏陶为职责,协调开展红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展现学校在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负责红色基地的挂牌,为学生接受常态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良好载体。

5.辅导员开展红色教育主题班会。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重要作用,开展红色教育主题班会,创新形式和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6.打造红色文化校园景观。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加入具有山西、本校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元素。例如,图书馆添置和更新红色书籍,校园广播播放红歌、讲述革命故事,宣传部组织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以及教室红色文化背景墙,宣传介绍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学生处、团委和后勤处将学生的寝室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在一起,设置宣传栏和张贴名人名言以及开展文明寝室的评比等,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使红色文化“随手可得、随处可见”,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让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时刻感染高职院校学生的一言一行。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马克思的名言。将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紧密结合,营造出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氛围,将学生由红色文化教育的客体变成主体,分享和推广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教育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中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在学校网络平台中融入红色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已成为学生的标配,网络成为“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高职院校可以集学校宣传部、信息技术学院、网络中心的力量与智慧,共同搭建集知识性、思想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广泛发掘搜集和传播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数字化,创设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校园微信群、开通红色网站,创设包含革命事迹、本土红色遗址介绍、红色影院、红歌鉴赏等红色教育栏目、模块,展示更多的红色文化内容,让师生进行浏览和学习,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有效地渗透红色文化。学校可以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开设红色教育网课,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课接受知识补充,内容上与传统课堂和课外实践形成互补,在网课上增加“弹幕”功能和增设讨论区域,方便交流讨论。通过汲取红色文化的养分,使红色文化真正地浸润大学生的思想,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山西红色文化资源”模式,能让山西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的舆论氛围中,感悟到山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