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悲煞人
——缅怀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许自强先生
2020-02-22邝厚勤
□ 邝厚勤
临近已亥岁寒露前一周,持续五个多月每天均处在35度以上高温的长沙地区,突然迎来了一场寒意袭人的秋风秋雨。古人云“秋风秋雨愁煞人”,在这由热转寒的时节,我的身心也不免愁绪起来。却不知,一个让人悲恸的消息即将袭来。
10月26日上午10时55分,微信上突然亮起了久违的许自强先生信息提示,满心欢喜以为是他给我发来微信。打开一看却是悲从中来:“许老师昨天下午三时于家中病逝。”原来这是他老伴贾老师借用许自强先生生前的手机发来的噩耗。许自强先生,是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音乐文学理论家,是首都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也是我人生中的至交之一。他自2016年夏末被医院检查出肺癌绝症后,为了静心治疗,拆除了家里的座机,手机微信也是全天候关闭。近一两年每逢端阳、中秋、春节三个传统佳节,我都会给他打去问候电话,发上一条祝福微信,但没有一次能接通或得到他的微信回复,就连他老伴贾老师的手机也无法打通。可未曾料想,三年多的守候,守来的却是这摧人心肝的噩耗。这“秋风秋雨”一下子把“愁煞人”拽入到“悲煞人”境地。
尽管我早就预料这不幸的一天终将到来,但当真的获悉这“晴天霹雳”的噩耗时,顿时六神无主,脑海里一片空白,心中的悲切却如刀剜一般难受。稍作静定后,我强忍住悲恸,将这一不幸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到朋友圈和相关微信群。随后,便回忆起与许自强先生相知相识的点点滴滴……
初识许自强先生,时间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首都师范大学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达成共识,在首都师大成立了以著名儿童诗人和著名词作家金波教授为所长的音乐文学研究所,同为首都师大教授的许自强先生被委任为副所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秘书处及时在《会员通讯》上发布了这条消息。自此,许自强先生这如雷贯耳的大名,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之后开始了我们长达二十余载的书信往来。
2003年3月,许自强先生将他历时四年、三易其稿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歌词创作美学》签名寄赠给我。这部篇幅长达34万余字的鸿篇巨著,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歌词创作美学论述的奠基力作,该书从音乐和文学两个层面,就歌词的情态美、意象美、意境美、理趣美、语言美及风格美等进行了卓有见地的阐述,对广大歌词作者和我国方兴未艾的歌词创作活动,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价值与指导意义。收到书籍后,我用一周的时间将全书通读一遍,让我第一次系统地接受了歌词美学理论教育。同时也从封二“作者简介”中,对许自强先生生平业绩有了全面认知:1939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的他,196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副教授、教授,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音乐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曲艺协家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学等教学研究,尤擅长于诗歌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新二十四诗品——古典诗歌风格鉴赏》《美学基础》《世界名诗鉴赏》 《歌词创作美学》等,发表文艺理论论述文章数百篇。他除正常教学研究外,多次受邀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部等国家机关做专题讲座。其中《世界名诗鉴赏金库》获1992年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优胜奖,电影文学剧本《蝴蝶》 (已拍摄发行)获伊朗第十六届国际教育电影节银奖和葡萄牙第十届国际电影录像节特别奖,《风尘扑蝶五十年》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报告文学奖,《新二十四诗品——古典诗歌风格鉴赏》获199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直接与许自强先生谋面,是在2007年5月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在湖北荆州召开的年会上,他受会议安排做了一场题为《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的学术讲座。讲演中,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例举作品,倒背如流,赢得了与会人员一阵阵热烈掌声,也让我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他的教授风采。会议期间,我还有个惊奇发现,当代词坛泰斗、时为学会主席的乔羽先生与人交谈时,对年龄相仿的阎肃、张黎、金波等著名词家均以“同志”相称,对年岁小于自己的词家则直呼其名,而唯独对小于自己刚好一轮生肖的许自强先生尊敬有加,称呼起来总是一口一个“教授”,由此可见许自强先生在乔羽老师心中有着多么沉甸甸的分量。也是在这次年会采风时,我有幸同著名女词家黄淑子一起在荆州古城墙下与许自强、党永庵、邢赖等几位著名词家合影,当时黄淑子向他们指着我说:“这是我老弟,你们今后要多关照哟”。这次会议之后,许自强先生真的更加关照起我来,每当我在刊物上发表了新作,他一读到就会给我打来电话勉励一番,还推荐给其他词家阅读。2010年11月间,他花费一周的时间,为我撰写了题为《丰美多彩的感官盛宴——评邝厚勤歌词的“通感”特色》长篇评论文章,刊发在《词刊》等多家刊物上,之后又收录进他的《听歌入味——当代优秀歌词评论与鉴赏》著作里面,从而引发了多位专家学者为我撰写评论文章,甚至还有文学博士后以我的歌词创作为研究方向,撰写出长篇专题研究论文,在我所生活的地域形成了一股小小的“邝厚勤研究热”,无形中给了我这位自始至终处于非职业状态下的基层歌词作者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许自强先生一辈子都在教学与写作两大领域穿行,衣食起居全靠同在首都师大医院工作的老伴贾老师操持。2015年他老伴贾老师正式退休,为偿还一下老伴多年来体贴备至的真挚情爱,他自己也想趁便休息一下,决定相携老伴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玩一玩。当年11月中旬来到了湖南长沙,曾受惠过他无私教诲恩泽的我,自然要尽一份地主之谊。最初安排他夫妇下榻毛主席生前回湖南时多次入住过的一家宾馆,住了三个晚上后,他以进出宾馆都需向站岗的武警出示证件而太麻烦为由,向我提出硬要换到一家普通宾馆。事后我才知道,他是嫌那家宾馆消费太高,怕我过多花钱。在长沙一周游玩的时间里,除了去距离远一点的韶山毛泽东故居、滴水洞、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板仓杨开慧故居、湘阴任弼时故居等红色景点由专车接送外,市内游玩全都是挤公交车或以步代车,有时用餐还抢着买单,目的是尽量节约让我少花费。
许自强先生始终不忘“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身份,每到一处都会向业界同仁宣扬他的“好歌词”评判标准:听听就懂,回味无穷。为使这一经典观点深入人心,特地将他最后出版的一部著作取名为《听歌入味》。在湘期间,长沙市一位专写文艺评论的青年作者,当面将出版的两部评论集送给许自强先生指教。令人意想不到的,已是75岁高龄的许自强先生回到北京不到一个月,就以书信体的形式给这位作者写了一篇三千余字题为《厚积出奇薄发则锐——答青年艺术评论家肖舞》的评论文章。他在文章中从“鉴赏与评论的关系、‘厚积’与‘薄发’的关系、传统与时尚的关系”三个方面,为这位作者指点迷津,并拿到刊物发表出来。此后,许自强先生再没有写过文章,成了他写作生涯中的一篇绝笔。这位作者读过文章后,心中豁然开朗,评论写作水平日见长进,几年功夫下来,撰写了多篇有分量的评论文章,发表在《中国艺术报》 《文艺评论》等国家级报刊上。同是这次见面,长沙市另一位既写诗又写词的作者,也趁机拿出一本诗集和一叠歌词稿当面向许自强先生求教。许自强先生微笑着说道:这诗集和词稿先放在我这里,待我回北京后再认真拜读。许自强先生果真没有食言,一回到北京,就从这位作者的诗集和词稿中挑选出三首,进行一番润色加工,然后推荐给《词刊》给发表出来。当这位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发表《词刊》,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提高歌词作者的创作水平,湖南省音协主办的《音乐教育与创作》编委会决定从2015年第10期起,将许自强先生的《歌词创作美学》在该刊分期连载。该刊执行主编尹晓星先生委托我联系许自强先生。他听了我的电话说明后,满口应承下来,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还在电话中反复叮嘱我:请你转告尹晓星先生,书稿连载后,每期给我寄上一本样刊即可,不用向我支付稿费,现在办刊不容易,我已有退休工资养活,不需要其它额外的钱了。据我所知,许自强先生为中国词坛撰写出版的《歌词创作美学》 《听歌入味》两部著作所得稿费,几乎全部用来买上样书,寄赠全国各地相识和不相识的词界同仁。这在物欲横流的时下,有些人昧着良心不择手段搞钱,而许自强先生却是这样视金钱如粪土,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日常生活中许自强先生一脸的和蔼可亲,说起话来轻言细语,抑扬顿挫,但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却敢于秉笔直言,发声抨击。针对文艺圈中“大师”称谓漫天飞舞的怪象,他及时撰写了《当代词坛的艺术大师——乔羽》,用以甄别艺术大师的真假。他在文章中指出:艺术大师是对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只有少数在艺术领域中攀上顶峰的杰出人物方能享受此殊荣。我以为,乔羽,是完全可以称之为当代词坛艺术大师。这是因为能达到艺术大师的级别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一是开创性;二是公认性,三是永恒性。上述精辟论述,与艺坛鬼才黄永玉“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的激愤抨说可谓不谋而合,同样掷地有声。
许自强先生的仙逝,仅就中国音乐文学这一领域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噩耗传来,人们纷纷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开展追思哀悼活动。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现为《词刊》主编的王晓岭先生也在微信群写下哀悼感言:许教授自强穷后半生精力专治歌词美学,其心可嘉,其力可感。先生仙逝,有此学识且专心致力于此者,后继几近无人。然歌词美学是否一种专门学问也未可知,自此或成绝唱。读了王晓岭先生这则情真意切、短小精悍的感言,我突然记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秋词》诗句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更引诗情到碧霄。”许自强先生不就是那只“更引诗情到碧霄”晴空排云上的仙鹤么?!
行文至此,哽嗯中口占一阕不合格律的打油小诗,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秋风秋雨悲煞人,此去黄泉阴阳分;
听歌入味美学在,润得词苑满目春。
许自强先生,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