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2020-02-22耿学昌
耿学昌
(广西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22)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依托经济学和人本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管理学方法,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进行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激发员工职业积极性,促进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协调统一,创造劳动经济价值的管理方法。
一、激励机制的概述
激励机制,理论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采取一系列物质驱动、精神刺激、动机满足等激励员工的手段。操作层面,主要体现在深入了解员工需求,综合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成就激励理论、公平公正等理论,结合单位目标任务,制定相应激励策略,推动员工高效工作,帮助员工深入了解单位工作内容,产生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热情,激励员工价值创造。
二、激励机制的作用
(一)对人才吸引推动作用
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为单位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才优化配置中,通过事业激励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发展规划制订,使员工与单位同频共振、携手发展。同时,创造公平公正竞技舞台,激励员工能力提升、展现才华,有利于单位发展。
(二)正向引导激励员工动机
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活动是有动机,而动机也是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因此,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建立中,应当满足员工合理需求,运用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的动机。这主要是指通过激励引导员工的正向动机,杜绝或减少反向动机,引导员工朝着符合单位目标方向发展。例如,对工作中遵守纪律、做出贡献的员工大力褒奖;反之,对违反纪律、造成损失的员工进行惩罚等。这就是充分利用激励措施,建立相应的标准导向,让员工明晰方向、激发努力工作的动机,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人力资源作为其中的重要资源,对事业发展作用显而易见。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主要是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的。通过强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实施,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充分开发员工的价值及潜能,打造事业单位竞争力,突出为单位、社会多做贡献,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理念较陈旧
部分事业单位管理理念没有更新,影响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首先,较多停留在人事劳动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结果不要的尴尬位置,没有提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认识与推动。例如,有些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工作简单地是“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发发工资福利、搞搞年终考核”等传统模式。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较为粗放僵化、激励工具运用不娴熟,部分单位选择激励策略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最后,在激励管理策略制定中,出现工作岗位责任不清和交叉,导致工作扯皮,部门员工之间出现难事推、好事争的问题。
(二)激励方式较单一
事业单位由于群体大而复杂,单位内部员工岗位、个性及生活背景等差异性,决定了在选择激励方式时应注意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在现实工作中,如一些有较多员工的事业单位,员工需求层次丰富,往往选择薪资激励多,但薪资又受到工资总额限制,单位对员工有需求的精神、事业、培训等激励手段恰恰综合运用较少,激励方式不足不能兼顾好不同层次员工的合理需求。其他较少人员的事业单位,往往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激励需求缺乏分析,激励方法趋同,没有体现激励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多元化激励有效性不足。
(三)考核方式不科学
考核标准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事业单位是按照德、能、勤、绩、廉等对员工考核,考核虽有原则规定、但缺量化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导致考核结果失真。考核推荐优而不秀。一些单位采取不记名投票方法,简单按票数多寡评选优秀,无形之中助长了“重关系、轻实干”的风气。考核分配平均主义。有的事业单位为避免考核引发员工之间的矛盾,粗放采取平均分配优秀指标或轮流坐庄方式,长此以往员工就对所谓“公平”考核逐渐失望,最终导致考核失去激励效果,也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
四、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运用,要遵循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首先,要深入了解员工需求并结合单位目标规划和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做到有效激励。同时,又要避免激励机制僵化,保持机制运行的与时俱进。其次,充分尊重员工主体地位,让员工有序参与到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设计实施中,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吸收合理化建议,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最后,激励机制建立要公平公正,丰富激励办法,提供人性化、可实现的符合员工需要的激励供给,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一切为了人、激励人、提升人的作用。
(二)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科学提升管理水平是指,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首先,加强对激励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强化要素保障,设置专业人力资源部门、吸引专业人才、打造专业团队,为事业单位夯实组织基础。其次,应当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善于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激励管理理论和模式,促进事业单位发展。最后,选择适合本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的激励策略,激励员工对单位的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管理认同,提高激励精准性与有效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要妥善解决好传统的“德能勤绩廉”考核量化不足问题,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平衡记分卡法、目标考核法、关键事件法等考核激励方法。平衡计分卡法,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单位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可衡量、能达到的目标指标值的一种考核激励方法,保证事业单位目标得以有效分解和执行。目标考核法,主要考核目标达成难度、工作努力程度、绩效目标达成度等要素,使目标对员工的工作起到引导、激励作用。关键事件法,主要把关键工作表现及结果作为员工加减分的项目,依据员工一定时期,如季度、半年、一年的工作表现来评价,使绩效评估有事实依据。此外,注重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领导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日常履职行为的评价,定期考核一般是对年度考核,平时考核积累形成年度考核结果的依据,二者相互印证补充。领导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就是把上级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赋予一定的分值权重,尽最大可能避免“人情分”和“唯票论”现象。
(四)多元采取激励办法
考核是手段,激励是目的。因此,要紧密做好考核结果运用与建立多元化激励措施的衔接工作。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科学激励、丰富手段,提高对员工激励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对于基层员工而言,主要强化物质激励,充分发挥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在政策范围内,完善绩效工资考核与分配机制,精准发挥事业单位工资组成结构中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奖励性绩效等工资福利的激励作用。例如,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基本价值,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员工工龄经验价值,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员工完成基本工作量的价值,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员工增创价值。重点是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向关键业绩、工作量大、劳动创造价值高的岗位倾斜激励,适当拉开差距,真正体现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激励员工担当作为、多劳多得。
对于管理人员而言,除了必要的物质激励之外,还要在事业激励上下功夫,开展管理岗位职业生涯设计,使之与单位需求和发展相联系,协调解决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中的“天花板”等关键问题,最大限度拓展职业通道,激发管理人员自我实现需要。例如,在管理决策中吸纳不同层级管理人员意见建议;管理执行上适度授权,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物质激励要活、精神激励要精、情感激励要实。专业技术人员在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中占有较大人数比例,要科学分析、有的放矢,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专长,激发价值创造。物质激励要活,就是在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福利及基本生活基础上,依法依规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活的部分与技术创新、研发推广、经济价值等占比挂钩,让多劳多得、多创多得融入事业单位激励制度中去,体现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创造价值。精神激励,主要对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突出贡献者和表现优秀者,及时表彰奖励,树立典型、宣传鼓励,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成就感和自豪感,推动他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加主动地工作。情感激励,主要是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爱护,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让舒畅和谐人际工作环境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竞相创造价值。
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当用足用活政策规定,结合单位特点,发挥好诸如股权激励、培训激励、岗位晋级晋升激励等作用,激活员工创造力,实现单位发展、事业兴旺、员工进步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科学运用。这要求事业单位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理念,结合目标愿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丰富激励方法,实施差异化激励,调动激发员工潜能,为员工干事创业、推动单位发展夯实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