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粮食税政策的形成、主旨及其多向度价值*

2020-02-22◆陈

税收经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列宁粮食政策

◆陈 诚

内容提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一次宝贵尝试。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粮食税的实行,是列宁晚年思想路线、工作重心和工作导向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列宁推行粮食税这一历史事件及其背后丰富的经济思想价值,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十月革命胜利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俄国的粮食连年减产,粮食的短缺是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面临的第一个严峻问题。列宁清醒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二天召开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通过了列宁亲自起草的《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以实现土地的社会化,“农民根据这个法令总共获得了15,000万俄亩以上的新土地……农民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5亿左右金卢布的地租”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2页。。通过土地改革,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1918年5月,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苏俄白军发动了内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新生的苏俄政府不得不实行了以粮食征集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年内战时期,农民为支援战争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是战争结束以后,粮食征集制政策依然继续,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列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并撰写了《论粮食税》等重要著作,为当时的苏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一、列宁粮食税政策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列宁粮食税政策思想的形成始于对粮食征集制政策的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其内容。十月革命后至内战爆发前,列宁明确认识到,像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实现现代化,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正当列宁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内战爆发了。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被迫实施以粮食征集制为中心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正是应对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迫切需要。

(一)以粮食征集制为中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矫正

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刚刚成立就面临粮食紧缺的巨大危机,实行粮食垄断势在必行。5月底内战爆发,粮食危机越加紧迫。1919年新年伊始,列宁签署了以人民委员会名义颁布的《关于在产粮省份中征集粮食和饲料》的法令,史称“粮食征集制”。与粮食征集制相配套的举措还有银行和大型企业的国有化。因为军队不仅需要粮食,还需要经费和枪支弹药才能战胜敌人。

从客观上说,实行粮食征集制政策有其历史正当性。为了取得内战的胜利,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这一政策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对此作了客观的评价,他指出:“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①《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9—70页。。因此,当战争停止后,这一战时激进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

粮食征集制政策的缺陷是明显的。农村实行粮食征集制,虽然说是余粮,实际上情况紧急时,粮食征集队把农民的口粮都收走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但为了国家的安全,农民们都忍受了。但内战结束后,农民对此政策就不再容忍。农民的暴动此起彼伏,影响比较大的有1920年8月在坦波夫省爆发的“安东诺夫叛乱”、1921年2月爆发的西西伯利亚起义等(郑异凡,2013)。贫苦的农民纷纷给列宁写信反映问题。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在此背景下提出。

(二)粮食税及其衍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面对内战结束以后新政权遭遇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列宁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并清醒认识到,以小农经济为主要成分的苏俄新政权必须首先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

1.以粮食税替代粮食征集制

以粮食税替代粮食征集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党内思想交锋及列宁本人思想的变化。在列宁寄予厚望的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先后失败以后,列宁认识到:“我们知道,在其他国家的革命到来之前,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5页。,并于1921年2月初向政治局会议提交了《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供会议讨论。提纲提出,“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食税替代粮食征集制(即收走余粮)的愿望”③《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页。。2月26日政治局决定,在《真理报》上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党内外的多次讨论后,3月21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原料征收制的决定》。3月23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决定粮食征集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3月29日,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1921—1922年实物税额的决定》和《关于在已完成征收余粮任务的各省实行粮食、饲料、马铃薯和干草自由交换的法令》,粮食税正式实行。根据新的规定,1921—1922年粮食税额不超过24,000万普特,撤销原来按照粮食征收制征收42,300万的指标,不足的部分通过商品交换取得,这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2013)研究,苏俄的粮食税征收根据情况在不断变化,开始时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征收,1922年改为统一实物税,后又改为统一的农业货币税。

粮食税实行以后,农民起义基本消失,但党内外对粮食税实行以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如商品交换问题、自由贸易问题、资本主义倾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粮食税就不能真正落实。列宁本人一开始也是设想国家用工业品和农民多余的粮食进行交换,但是国家当时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满足农民的需求,商品交换成为必然。为此,列宁写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论粮食税》,系统论述了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及相关重要理论问题,既解答了党内外的思想困惑,也为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列宁论述了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内战结束、经济建设开始之际,列宁认为应该以解决农民的粮食问题为抓手。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指出,粮食税是从“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①《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粮食税的实行,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可把手中的余粮进行自由贸易,活跃了市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年,虽因自然灾害而致农业歉收,但国家仍获得粮食2.33亿普特,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的困境。粮食税的实行初见成效。

2.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实行粮食税,农民的余粮必然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自由贸易。进行商品交换,这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相悖的。列宁当初对粮食税的设想是农民把多余的粮食和国家的工业品进行产品交换。在实践碰壁以后,列宁认识到在俄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恢复和发展经济,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是列宁总结了粮食税政策实行初期的教训后得出的结论。他提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②《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5页。。在列宁的倡导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趋活跃,成为了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繁荣,各级干部也在这一实践中“学会了经商”,学会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学会做经济工作。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商业活动的思想和实践搞活了苏俄经济,也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3.利用商品经济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粮食税的实行,粮食市场的活跃,必然会出现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堵是不行的,只能因势利导。列宁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资产阶级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③《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291页。。可见,列宁在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商品交换频繁发生后,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列宁认为不能让资本主义因素处于自由泛滥的状态,应当把它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这里的“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其作为新经济政策的要素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条件下,工人阶级有意识准许而又加以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④《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它的性质是“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以及“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⑤。

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列宁力推租让制,这是列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租让制是指将一些苏维埃政府暂时没有资金和技术开发同时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厂矿、油田等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工人可以从中学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工业品、机器来恢复我们自己的工业”⑥《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页。。租让期限一般为20年以上。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租让制发展得不是很好,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不足1%。租赁制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形式。为了满足农民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鉴于大工业一时也难以恢复,国家便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以解燃眉之急。租赁制发展得比较顺利,基本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可见,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的人,他为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困境找到了一条新路,为探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指针。

1928年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个体农民成为集体农庄的成员,粮食税也完成了历史使命。粮食税政策终止的原因很复杂,其深层原因是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政策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国家整体政策,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只是改变了其经济体制,但是未能改变在那时就已经开始逐渐形成的苏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具体原因是,列宁去世后,党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斯大林坚持回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并清除了坚持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领导人布哈林,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被终结就成为必然。

二、列宁粮食税政策的历史价值

落后国家在革命成功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实践的限制,没有具体的论述。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考察对象,与苏俄的情况相差甚远。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从本本出发到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转变,粮食税政策的实行是其转变的重要标志。

(一)思想路线的转变:从本本出发转向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立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考察对象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经过一个过渡期,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交换将代替商品生产和交换,商品、货币将逐步消亡。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社会主义观点在他头脑中时刻显现;另一方面,俄国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现状又提醒他要尊重现实,尊重实践,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粮食收集制到实行粮食税集中体现了他思想探索的历程。经过对前后两种粮食政策的反思,他逐渐认识到,落后的俄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要经过很长的路,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克服了唯书唯上的本本主义,勇于探索符合苏俄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列宁的伟大之处。

(二)工作重心的转变:从全力应对战争转向大力发展生产力

思想路线决定政治路线。有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从本本出发的思想路线,列宁在内战结束以后果断转移了党的工作重心。实行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列宁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跨越。列宁认为,应该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生产力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执行正是体现了要大力发展俄国生产力这一价值向度。

按照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首先发展大工业,但是在当时俄国的现实条件下,这一条还无法立即实现,只能迂回展开。为了在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俄国尽快发展经济,列宁主张以粮食税的实行为抓手,利用各种有效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比如,通过租赁制发展中小企业,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列宁还把租让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配套措施。列宁指出,实行租让制“苏维埃政权获得的利益,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立刻或在短期间增加产品数量”①《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但租让制在俄国始终未得到多大发展,列宁在1922年11月14日《致北美俄国侨民》信中遗憾地表示,“国家资本主义的实施在我们这里进行得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快”②《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291页。。

(三)工作导向的转变:从急于过渡转向满足人民现实利益

以人民利益为标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各项政策是否正确,必须要由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来检验。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苏俄,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执政党的任何政策的制定必须首先考虑这个群体的利益,否则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会发生动摇。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彻底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执政党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三年内战时期,为支援战争农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战争结束以后,执政党未能及时调整粮食收集制政策,使农民极度不满。执政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粮食税政策的实施使执政党重新获得了农民的信任。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他们对于维护自身利益是坚定不移的。而粮食税就是建立了一种与农民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给了他们实现自身利益的驱动力。执政党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客观存在着一些张力,关键地正确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执政党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既不能满足农民的眼前利益,也会损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三、列宁粮食税政策的理论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借鉴列宁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彰显了列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学术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俞良早(2014)认为,列宁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其关于改善人民生活应从农民方面开始的思想,其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杨承训(1998)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思路可以视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

(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渊源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但是对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本质关系,列宁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加以探讨。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领导同志及理论界继续探寻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列宁未尽的理论问题。以陈云为代表的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②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详见《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其核心要义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虽然后来没有得到实行,但是他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找到和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方式。1979年3月8日,陈云提出了著名的《计划和市场问题》提纲,总结了1917年后苏联计划经济和1949年后中国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苏联和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③《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从而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要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1979年1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为搞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前提。此后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继续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形成。可见,列宁粮食税政策的基础元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二)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启示作用

列宁粮食税政策突出了生产力价值向度和人民利益价值向度。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尺度,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评价历史进步时的两个基本标尺,也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尺度,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作为判断改革举措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我们党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的改革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中国和苏俄初期有相同的国情,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不发达国家,农民占人口的最大多数,因此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在实践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民为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有序开展,创建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始用引进外资的办法,加快开发中国的劳动资源。各种生产要素被激活,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改革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满,同时也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历史借鉴

通过以粮食税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政权后如何领导经济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建设来说,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启示意义:首先,执政党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执政后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为党的第一个任务,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前后也多次强调这个问题。但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共同的历史经验。其次,执政党在经济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经济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经济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列宁决定实行粮食税的时候,初始阶段只是把它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实施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列宁没有回避,而是直面这些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和党内持有错误认识的同志进行沟通和解释,以取得改革的共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最后,执政党在经济工作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列宁给我们留下的又一条经验。没有千百万苏俄农民的实践,就没有粮食税的出台;没有粮食税实践过程中农民的创新,就没有商品经济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无疑是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猜你喜欢

列宁粮食政策
政策
珍惜粮食
政策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助企政策
政策
我的粮食梦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