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机遇
2020-02-22◆尚海/文
◆尚 海/ 文
全球疫情爆发,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我国经济如何破题纾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扩大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基建。作为互联网时代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转向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新基建重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助力疫后经济跃迁和社会转型。在两会召开之前,上海发布的“新基建35条”,计划未来三年新建3.4万个室外5G基站,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所涉投资就达2700亿元。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最能体现民生质量的重要一环。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民生“短板”逐渐突显,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有一定差距,新基建可为其赋能,提升城市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能力。同时,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可以解决新基建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的难题,有助于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并向驱动。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虽然属于老基建,但在当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存在差别的背景下,仍是当前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且必要的项目,与“两新”不能割裂。上海市发改委今年公布的152个重大建设项目,绝大多数集中在科技产业、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未来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必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再度创新、形成合力,与“两新”一起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潜能。
“两新一重”建设虽各有侧重,但三者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彼此深度嵌入,是后疫情时代诸多经济工作的重要推手和共同抓手。于上海而言,更是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推进“五大中心”“四大品牌”建设、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推进器、强心针和黏合剂。
“两新一重”是后疫情时代的一个重要契机。上海当抓住机遇,以民生为导向,夯实“两新一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一要立足于长远,提升规划质量,既要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二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升资源配置质量,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政策合力协同推进;三要增强社会投资动能,提升投资质量,既要避免乱铺摊子,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也要避免社会资本“玻璃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