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内部利润中心绩效评价研究

2020-02-22

山西财税 2020年9期
关键词:利润绩效评价效益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成熟和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经营管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获得发展,以招商银行(2003年)、建设银行(2004年)为代表的大型银行相继开启了资金成本收益管理的机制创新,建立了司库(Treasury)运营模式。司库以外部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价格为基准,以内部战略定位和经营政策为导向,通过与内部资金供给方(资金筹集单位)和需求方(资金运用单位)开展转移定价(FTP)交易,实现了资金的有偿使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司库按照FTP定价规则,逐笔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供求双方的筹集收益和运用成本,为粗放的规模增长转为精细化的效益管理、为统一内部经营单位绩效评价标准创造了条件,即建立内部利润中心并评价其效益情况,逐渐成为各类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业务属性及内部营销管理职能,将内部单位划分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 , 建 立 KPI、 BSC、 EVA、RAROC等多维度的精细化管理评价机制,准确计量资产负债业务的成本与收益,逐层传导经营政策、分解目标,实现对业务规模、风险与效益的科学管理,持续优化内部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实现以效益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利润中心的确定原则

(一)战略定位与效益目标原则

商业银行根据发展战略,在可辐射的市场空间范围内,按照业务属性和效益贡献的差异,从财务、客户及控制流程等多维度分解发展目标,利润中心则是完成每个分解目标的内部经营单位。不同区域的利润中心承担着不同的发展目标任务,处在经济发达区域的利润中心,因其市场份额和效益贡献占比高,在战略定位上就会承担更多的发展职责。

(二)职能定位与成本动因原则

商业银行为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经营效益和金融服务效率,会赋予内部利润中心充分的业务经营与发展职能,充分发挥服务客户的窗口作用。利润中心的成本主要源于服务客户、发展业务过程中,以资金成本、资本成本、风控成本为主要形式。成本中心则以服务于利润中心的业务发展为主要职能,其成本动因主要源自内部管理。

(三)薪酬结构与市场化激励机制原则

实行浮动薪酬是利润中心的效益分配原则,浮动薪酬与效益和风险挂钩,与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价结果呈现高度正相关,灵活性强,随业绩变化的弹性大,集中体现了银行适应市场化发展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业务团队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而成本中心则以固定薪酬为主要特征,浮动薪酬占比低、弹性小、激励弱。

二、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利润中心绩效评价的因素

(一)风险管理是影响绩效评价的核心因素

金融企业作为信用中介机构,控制风险是业务发展的核心目标。源自客户、市场和流程的风险可概括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任何一类风险均可导致银行的财务损失,进而挑战银行的市场声誉和信用能力。为了强化风险管理,在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价指标中,资产回报率不再局限于名义收益率,扣减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风险管理成本,以风险调整收益(RAROC)、经济资本(EC)和风险价值(VAR)等绩效评价指标为核心,反映风险实质与控制成本的管理工具获得了实践应用,科学衡量利润中心的真实收益水平,对利润中心的效益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以规模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符合绩效评价新标准

片面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曾经受到银行的青睐。在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的过程中,仍有利润中心停留在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新标准相悖。商业银行面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等市场竞争规则的强制约束,如果利润中心片面追求规模发展,不仅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可能带来因监管指标不达标而被监管部门惩罚,甚至市场退出,不符合新的绩效评价标准的政策导向。

(三)绩效评价政策传导效果直接影响利润中心的综合效益贡献

商业银行依照经营目标和业务复杂程度,在绩效评价政策中增加了业务发展质量、风控效果和综合效益等评价内容,如KPI、BSC、EVA和RAROC等指标组合,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利润中心应深入研究绩效评价的指标结构,充分解析各项指标的政策导向,结合各项业务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综合效益贡献最优化。如果利润中心偏离政策导向,将会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与预期不符,影响各项业务的综合效益贡献。

三、完善优化利润中心绩效评价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首先,按照商业银行内部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价机制,资产质量管理是影响利润中心效益的重中之重。加强资产质量管理,一方面要通过全面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科学预测客户的现金流量,防止客户业务规模过度扩张可能降低风险抵御能力,进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要加强资产结构管理,通过业务的丰富性和客户的多样性提高资产组合的抗风险能力,依据业务优势和客群偏好,建立业务集中度管理机制,明确业务准入标准,限制对单一行业、客群、客户的债权上限。一旦某个行业或某类客群出现市场波动,可以避免因资产和客户结构单一,影响利润中心的效益稳定性。其次,要建立利润中心的风险补偿机制,实现因承担风险应获得的资产收益。资产多样化并不能完全分散、对冲、转移全部风险,仍由部分风险需要利润中心承担。这时候可以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利润中心应熟知各类资产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状况,将非预期损失以风险溢价的形式获得补偿,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市场竞争发展目标,进而扩大效益贡献空间。

(二)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提高综合盈利能力

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兼顾发展战略和风险、规模与效益间的均衡,是促进盈利能力提升的统筹安排。

第一,管理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优化风险收益指标。预期损失是基于VAR等量化工具,在一定时间内的可接受的损失概率条件下,对资产损失价值进行管控,将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处置预期损失的财务成本。非预期损失(UL)需要资本来覆盖,根据风险偏好和业务违约史,按照最低资本控制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资产赋予差异化的资本占用系数,并按照EVA或RAROC评价效益贡献,意在强化资本约束,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

第二,优化资产负债的成本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应强化资金成本(FTP)、资本成本(EC)、运营成本(CS)、利润费用率等控制指标的评价权重,积极引导利润中心落实降本增效措施,提高增收节支的能动性。实践中,利润中心应定期回测历史业务的成本效益情况,分析客户行为和成本收益变动趋势,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利润中心需要加强客户分析性指标的应用,充分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主动挖掘有效客户,通过业务积分、优惠券等措施提高活跃客户占比,其目的是扩大金融产品的消费需求,进而提高利润中心的市场份额,间接促进利润中心的效益持续增长。

(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提升客户行为识别能力

利润中心应根据业务复杂程度,有效识别与管理业务流程,充分了解客户信息,包括事前调查、事中控制和事后监测三个环节。

第一,事前调查是市场进入前的准备工作,是对目标客户历史信用行为和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判断和区分的过程,以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

第二,事中控制是业务发展过程中,按照利润中心事前调查资料,依据内外部准入标准,对照分析比较优选,并对重要的交互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做好业务准入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事后监测是对已经准入的业务的后续管理,伴随业务信息化程度的上升,业务的事后监测是利润中心识别、分析和优化业务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控制资产质量、管理资产效益和识别客户行为。利润中心应加强事后监测,及时了解掌握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四)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员工的业务发展能动性

利润中心一方面需重视评价结果,另一方面还应扩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包括薪酬激励和员工职业晋升等,给员工承诺营销业绩与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激励员工创业增效。

第一,对浮动薪酬实施延迟兑现政策。按照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价结果,对部分浮动薪酬实施延迟兑现政策,从管理人员到客户经理,结合业务实际和风险控制目标的滞后特性,按照职责不同,赋予不同的延迟兑现的浮动薪酬比例,对部分浮动薪酬进行延迟支付,以提高利润中心业务发展的长期稳健性。

第二,建立利润费用率激励机制。根据利润中心效益目标完成情况,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费用额度使用权限,即按照利润费用率计算可使用的费用总额,用于办公、人力等非固定部分的费用支出,以提高利润中心节约办公支出、提高薪酬水平的能动性,共享发展成果,激励业绩增长。

第三,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建立职业晋升通道,强化业绩参考作用,使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获得更多机遇,鼓励员工积极做好业务发展。

四、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化发展,在技术和市场双重因素影响下,未来的业务竞争会更加激烈。客户体验、交易时效、产品竞争力、互联网业应用能力等将成为业务发展的新特征。银行未来的业务模式将是以金融科技为主导的新型模式,业务结构、风险管理和成本效益的量化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以KPI、BSC、EVA、RAROC 等定量指标为核心、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会随着数据质量提升,获得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给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利润绩效评价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观念新 利润丰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