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22亢子玥陈小普
亢子玥,陈小普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721000)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所不同的。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活适应、学习规划、个性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是针对学生个人发展而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师学生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还需要他们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所以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但包括了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等理论知识以及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技能方法。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2019年10月份,笔者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渭南师范学院三所高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发现普遍存在着学校和学生重视不足、工作形式化、课程内容缺乏、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评价不当等问题,导致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有效开展。
(一)重视不足
1.高师院校重视不足
由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对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所以导致相关课程在课程性质、开设时间、课程学时、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问题。陕西省高师学院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门课程均为公共选修课,总学时一般从十二学时到二十四学时不等,课时太短,老师连理论知识的讲授都不能完成,更谈不上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者训练。由于是公共选修课程,几个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人数多达二三百人,上课时间一般在晚上。这样的课程安排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选修只是为了得到学分。
另外,大部分高师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并没有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责任。由于相关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偶尔对来进行咨询的学生实施帮助却无明显效果,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效果产生质疑,使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名不符实。
2.学生重视不足
第一,部分高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矫正心理问题,因此在他们的认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并不重视,因此上课时并不用心,甚至逃课、旷课。
第二,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部分高师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他们,片面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存在某种缺陷等。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迫于周围压力,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敬而远之。
(二)教学内容不完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大部分高师学院自主征订教材,并没有明确的教材规划。教材内容基本上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到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大多局限于认知领域,忽视了这些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生活中的应用,也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学生只是大概的知道了一些理论知识,而不能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与生活学习相联系,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
高师学生可能成为教师,有的高师学校也设置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更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包含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但高师生如何对青春期学生进行有效辅助和帮助的内容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高师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个别学校偶尔举办心理讲座。在教学方式上严守基础学科的模式,没有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性,没有吸引力,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参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不当
笔者所调查的三所高师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随堂考试的方式,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样的课程评价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来说,仅仅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掌握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学习过程,大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在考试前夕死记硬背,加紧复习几天就能应付随堂考试,考试过后死记硬背的知识又很快忘掉。
(五)针对性不强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泛化,多以大型讲座的形式泛泛而谈,课程也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对学生的个体心理辅导不够全面,前文提及的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不信任感,遇到心理问题也极少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导致个体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外,即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提及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的解决方式往往过于书面化,不够贴合实际,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是做无用功。
(六)忽视家庭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通常我们会看到健康和睦的家庭会培养出心理完善的孩子,而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或多或少被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所影响。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也影响着孩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而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社会越繁荣安定,就会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所以家庭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高师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家庭与社会的促进功能,无法将两者结合进心理健康教育中。
二、对策
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不仅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预防、矫正和发展,结合陕西省高师学校和高师学生自身特点,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师心理健康教育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部分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正常学生的错误认识。不仅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内心的自卑和羞耻感,主动寻求帮助,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部分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学生,持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消除他们与别人不一样的心理差异。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学校的教育规划之中。陕西省高师应督促各个部门精诚合作,将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彻底,确保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顺利发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
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教材,必须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性,即围绕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来展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应该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开发潜能、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尽量增加案例分析。在内容选取方面,应该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的特色,培养师范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好做强,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陕西省高师院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课的课程性质。高师院校应该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时、开设时间、授课模式等。在大一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新生活,找到目标,走出迷茫,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在高师生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学时应达到36学时以上,采用小班制的授课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和高师生重视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拓展第二课堂,充实第一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课堂即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如心理电影影评、拓展活动、组织讨论会、训练体验等,第二课堂的特点是形式丰富,学习地点不限,不局限于教材,趣味性高。
在第一课堂即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老师可以多找一些经典案例,对案例中的人物做一些简单的行为和心理分析,在探知别人心理的同时也会反映到自身,让学生可以理解自我、调节自我。或者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们探究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在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学习地点不限,可以在校内、宿舍、家庭等。比如沙盘游戏,可以让心理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心理活动室进行沙盘游戏,同学们对自己摆设的沙盘拍照留念,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沙盘进行简单分析,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适当做些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学生中代表性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然后提出解决办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四)建立专业、合理有效的教育评价
目前在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暂时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普通高校都处于探索阶段。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关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要达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高师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还需要具有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时候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高师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可以引导高师生掌握良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高师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学以致用。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可以具备促进他人心理健康的能力,对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大有禆益。
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加入平时课堂评价,课后测验评价,让高师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五)营造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环境共同教育的结果,而学校教育又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因素共同作用,仅仅靠少数心理老师的指导和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正确解决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还要营造一个积极、完善、健康的学校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师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学校环境,高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提高适应能力。学校的标语、校歌、校训、学校教学楼及学校道路的名称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象征,对学生呈现出一种积极、具有促进作用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2.全员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发掘其它学科课程中的隐形心理教育功能,如教师职业道德、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也可以在某些方面促进高师生的心理健康。
高师生心理健康仅仅靠少数心理老师的指导和咨询也是不够的,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师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需要学生、教职工的共同参与。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榜样,对于学生具有引导、促进、激励作用。每位教师应该树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学生,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辅导员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主要纽带,辅导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辅导员可以同学生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学生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会不由自主的找辅导员倾诉和寻求帮助,这时候就需要辅导员掌握一些心理辅导和交谈的技能。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师院校应该努力营造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品质的良好环境。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办心理学社团,由社团作为领头羊,带领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学社团可以在心理学老师的指导协助下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沙龙、电影鉴赏、情景剧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趣味性。比如一些简单的心理剧,学生可以参演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角色的理解和心理的掌握也是一种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教师开展心理讲座,切实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校网、广播、板报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