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探索
2020-02-22牟杰郭栋白云娜张颖印晓星
牟杰,郭栋,白云娜,张颖,印晓星*
1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徐州 221000);2江苏省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 (徐州 221000)
进入21世纪以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知识产权的拥有与运用、对人才资源的培育与配置成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
随着近几年自主创新药物研究的不断开发和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大,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医药行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逐步实现与世界水平的接轨。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药学人才在专业领域和岗位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例如,要求药品生产(中药材种养、采收加工、化学合成、生物合成、药物制剂)、药品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品经营(采购、保管、批发、物流配送、零售)、药品使用(采购、调剂、照方配药、指导和监督合理用药)等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3]。为更好地适应国家药学领域的战略转变,满足当前实施药学服务、保障公众健康的需求,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药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4]。
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药学人才,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秉持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旨在培育“懂医精药”的药学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遵循多层级、广覆盖的原则,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共同架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1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效培养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教育,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从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到毕业教育需连续不间断进行;另一层含义是指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影响深远,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共同努力。在充分认识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教师本着对自身长远发展和对学生成长成才负责的态度,以务实的精神做好相关工作。
2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2.1 建立三层次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单凭高校一方力量很难完成,其需要政府、高校、学生、企业四方通力合作,打造“四位一体”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5]。在平台支持下,几方合力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科技研发投入、融资服务等多种具体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创意、创造、创业到创新的延伸提供物质基础。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只有在系统、规范的平台上进行创新创业实训,才能验证和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最终内化为技能,去创造财富、实现价值。
在实践中,药学院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第一层次:学院鼓励有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双向选择,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担任教师的助手,分担教师的工作。第二层次:联系恩华、万邦等药企,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创新创业奖励金,进行定向培养,并运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磨炼专业技能。第三层次:依托学校产业园,一方面开辟创客空间,通过虚拟经营平台,使学生熟悉创业流程;另一方面支持学生成立法尔莫斯、福锌雨等医药有限公司,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一致性评价,提高其创业能力。
通过举办创新与创业讲堂,学校邀请知名企业家及创业优秀校友进行创业培训辅导,并筹建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专业指导。以创业交流为途径,打造各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专区,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行业开展创业实践交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延展性。通过榜样的力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2.2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第二课堂学分
对于高校而言,课程设置和学分激励是推进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一步[6]。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学校可从基础层面解决创新认识不足、理论引导缺失、创业途径不明等问题,从而使得创新创业真正融入有系统的长效机制。
药学院与药企合作,制定有岗位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在培养计划中增设相应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等课程已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选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作为第二课堂学分。药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按照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管1∶1的比例组建教师队伍,确保开课教师水平、课程质量,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此外,学院重视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海外背景,从学院层面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以此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本身变成学科知识的一部分,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独立成体系,又贯穿于专业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药学院在双创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科的特殊性,制定了弹性化考核标准。同时尊重各专业的自身特点,不强求创业。培养创新人才不在于成就一事,而在于形成把握潮流,积极创新的意识。
2.3 依托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在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高校、学院分期举办“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淮海经济区创业大赛”“药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学术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大赛等比赛。药学院以竞赛为依托,吸引企业赞助,设立华为种子计划,通过校园网主页、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定期推送创业校友及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典型案例,吸引学生参与,形成创新创业典型效应。
2.4 健全培养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本校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是考分,而不是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现有评价办法中,简单以获奖数、文章数等量化指标为基础,这仅能鼓励第一参与人或第一作者,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面越来越窄,其导致学生科研工作的计划性、持久性差,不能实现学风建设与科研平台的有机结合。科研创新培养评价机制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6]。药学院为此创建了新的创新培养评价机制,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与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学生评奖、评优等密切相关,以此健全创新培养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的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往往抱着开阔视野的心理而不是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目标,这导致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加上导师对本科生没有管理的权力,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本科生难以有效管理,严重影响他们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会对周围跃跃欲试的其他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任由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必然会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创新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待学生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思想转变、能力提高等一系列好处,良性循环才能建立起来[7]。为了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本校药学院采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 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
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等,这是重要的物质保障。另外还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奖惩制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再加上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与管理,教师管理职责不清,对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竞赛等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导致许多学生在科研立项后,课题的结题一拖再拖,甚至不了了之。此外,不少学生在从事科研创新活动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功利心较强,这有悖于科学研究的本质目的,不利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长期发展[8]。
针对这种情况,药学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科研创新,让学生大胆提出想法,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于有条件开展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于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给予一定数额的低息或免息借款,对于取得预期或超预期成果的项目给予奖励,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
药学院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立校企合作资金,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审;企业对于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进行资助,最终可以以入股等形式参与分成,既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也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徐州市政府出台《徐州市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办法》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减税8000元的政策,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能。
另一方面,政府、高校和学院从三个层面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励基金,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师集体,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赋予指导教师更大的监督责任,调动他们指导学生积极性。
3.2 注重朋辈引导,以典型带群体
囿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方面特点,尤其是在创业方面,成功概率并不算高,因此高校对于有成功潜质或者已经阶段性成功的创业典型要注意重点帮扶和引导,同时注重以个人带动群体,积极发挥朋辈作用,通过经验交流和合作创业整合优秀的人才资源,促进学生创业的发展[9]。探索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在经过积累后的实效上面,树立成功典型,传播成功的经验更易于促成创业群体的由点带面,增强信心,提高成功的可能。
3.3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管理协调机制
徐州医科大学已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等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研讨和部署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药学院与校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协同配合,在两个层面上协调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第一个层面是纵向协调,它指大学生从接受教育到创新创业整个过程上的管理,这个协调过程涉及大学生、高校、政府等多元主体与不同的政策,有预设的程序,相对固定。第二个层面是横向协调,这种协调机制变化多样,同时也会跟纵向协调机制交叉。建立高校之间或是校企之间的协调机制,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并不固定。横向协调机制对于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缔结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互相配合,能够鼓励并推动大学生、高校、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4 推动协同创新机制
高校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第一课堂是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为载体的校内实践;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课堂是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与海外学习。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协同创新。
4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4.1 提高创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重点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孵化,打造创业导师师资队伍[10]。学校通过培训选拔一批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校内与校外通力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业天使基金、创业科技园等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平台。
4.2 建立创业档案,提供持续扶持
对于在创新领域有突出成果的学生,学校在给予奖励的同时,也积极为其将来发展提供服务。如帮助其联系相关单位完成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人才输送等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事项。另外,对于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持续关注,建立创业学生档案,定期回访,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创业的学生群体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许多现实案例,对于指导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最后,高校应注重宣传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由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群体中来,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5 结论与展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管理机制的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最大化,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经过近5年的建设,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系统设计的科学性方面还需要专门的分析和验证,在制度保障和科学评价上还有待完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鉴于此,2018年起,徐州医科大学与徐州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矿业大学达成医工协同创新合作协议,药学院与恩华药业筹建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举措,将管理规划中不同层次的短期目标与长远目相统一,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