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医学生思政工作的思考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0-02-22薛鳗
薛 鳗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将社会热点事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是提升思政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举措。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总会引发大众的广泛讨论和密切关注,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观念最为多元的一个群体,对社会热点事件往往表现出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事件相关的舆论活动。特别是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更加迅猛,必定会对青年学生的行为、心理、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不同领域的热点事件又会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事件就更容易引发医学生的集体关注,从而对其产生特殊且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提升利用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1]。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如何梳理、挖掘热点事件的正向功能和育人价值,避免负向功能的消极影响,以提升利用热点事件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一、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现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力不足
虽然“以德育为先,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已成为广大医学院校教师的共识,但在医学院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部分专业教师仍然不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和职业精神培树理应由思政教师来负责,他们只要上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即便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能割裂教书和育人,传授医学知识、精进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医者仁心”,引导医学生成长为“大医精诚”的优秀人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他们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和思政教育元素,对育人与教书的有效融合缺乏整体性思考和技巧性设计[2]。从而导致学校思政工作在形成“三全育人”格局过程中,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力量融合上就遇到了阻碍。
(二)思政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结合不紧密
思政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颇高造诣,但是一部分思政教师却忽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只把自己的授课对象、教育对象统一看作是一个18岁至22岁的青年学生群体,却没有从学生专业的差异性上去划分教育教学工作对象。因此,只基于统一的课本教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工作,却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多样性、差异性地思考教学案例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方式等等,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这种现象目前在医学院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思政教师就理论讲理论,缺少对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精准性研究,也没有将医护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到思政课程中,致使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似乎又成了一件“别人的事”。
(三)思政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
很长一段时间,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充足、学习动力不持久。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思政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行为指导能力和信息渠道控制被削弱[3]。医学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逻辑性强、善于思辨的特点,他们关注社会实际和热点事件,并积极探究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本质问题,但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思政课堂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尽管思政教师也会将一些社会关切高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但是存在案例选择较为随意的情况。如何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关联理论与现实,如何从思政的角度透视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理性客观并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去回应学生对现实的关切,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亟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4]。
(四)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充分激发
思政工作的形式单一是导致思政教育成效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利用线上线下、课上课外等多个渠道开展思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众所周知,医学专业学生课程多、时间紧、要求高,常常有很大的学业压力。一部分学生除了在思政课堂上聆听教师讲授外,不愿意再花其他时间,通过网络或者第二课堂等其他渠道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或职业精神培养的相关活动,致使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精心设计的课外教学活动成效大打折扣,也导致思政工作的对象盲区仍然存在。
二、梳理挖掘新冠疫情阻击战的思政工作正向功能
(一)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思政理论知识
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携手人民网,通过网络面向全国青年大学生,直播了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课堂上,艾四林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授“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深化理论认识”、冯秀军教授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授“战役里的最美青春--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王炳林教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必胜信心”、秦宣教授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授“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四位教授结合大学生思政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宣讲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决策部署,讲述发生在抗疫一线的动人故事。他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向广大青年学生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堂思政大课正是给全国的思政教师做了一次“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教学示范,一方面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支持、参与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将抗击疫情工作中涌现出的案例转化为有热度、有深度的鲜活教材,通过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着的火热实践,深入讲解思政必修课程的理论知识。相信这种结合实践和当下社会热点事件的授课必定会给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广大青年学生都是这场抗击疫情战斗中的亲历者,他们在听课过程中,自然会将自己身处疫情防控期的感知、感受、感动和四位教授的课堂讲解内容关联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必然会极大地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曾在过往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继承弘扬职业精神,激活学生主体性
崇高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应具备的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一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社会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抗疫的英雄人物和杰出代表,而医护人员更是成了一个英雄的集体,仅驰援湖北的军地医护人员就超过了4万名。抗疫英雄谱上,镌刻下许许多多医护人员的名字。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甚至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用生命护卫生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请战书上的铮铮誓言,用精湛的医术和对病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展现出崇高的职业精神。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医学生因其专业背景和预期职业的特殊性,倍加关注这些信息,内心已经产生无数感动敬佩和对职业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但也有极少数医学生因为得知在抗疫一线,一些医务工作者感染了新冠肺炎,甚至有的因此失去了生命,他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今后从事医护工作存在的职业风险感到担忧。医学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运用好这一素材的正向育人功能,通过透彻的分析帮助医学生认识和理解蕴含在更深层次的哲理和意义,用最鲜活的榜样力量引导医学生将医学生誓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他们厘清思想上对于职业选择的困惑,增强从事医护工作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自觉继承并弘扬崇高的职业精神,并将此转化为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有利于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防控难度最大、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疫情突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党中央统一部署协调各方,第一时间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在社区、在村庄、在机关、在工厂,人民群众的力量被充分调动起来,普通的党员群众都积极地投入抗疫中,全社会全面参与疫情阻击战。中国举全国之力采取了最迅速、最严格、最彻底、最全面的防控举措,使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在这场战役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效的社会动员优势无不一一彰显,并且这些优势都转化为了国家治理效能。这正是思政工作者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的最具说服力的生动案例。而且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抗击新冠疫情是一次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客观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练就过硬本领,投身于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辜负这一伟大时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勇担历史使命
中国为抗疫作出了最大努力。抗疫期间,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彰显了“中国速度”,新冠肺炎患者就医国家买单、小微企业遇困政府补贴、就业返岗难政府帮忙解决等等,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展示出祖国强大、国力昌盛。在国际上,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第一时间分享病毒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信息和救治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在国内抗疫形势严峻之时,也不忘伸出援手向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在疫情全球性流行后,中国又向意大利、伊朗等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驰援抗疫,为全球抗疫注入中国力量。中国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行动和明显成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大国担当和大国风范,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和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5]。相信这些信息已经引发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帮助学生将这种情感认同上升到思想认同,再上升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在国际比较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激发青年学生心中始终饱含一份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立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觉担当这一代青年人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
三、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医学生思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精选社会热点事件素材
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的热点事件多发,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是热点事件中的信息都适合作为案例支撑思政工作。思政工作者应该针对受众的特质、匹配思政课程内容、遵从教学计划、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来精准地选取合适的事件及信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兼顾时效性。换言之,选择热点事件开展医学生思政工作要遵循受众主体需要、成才目标需要、职业发展需要的原则,而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的社会热点事情对医学生而言就更具针对性。也不要刻意回避负面的热点事件,比如医学生比较关注的因医患关系紧张导致的“医闹”事件,思政工作者可通过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梳理剖析,从正反两方面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相关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原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获得对事物本质更深刻的认知,从而起到教育和培养医德的作用。
(二)思政工作者要苦练内功
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事件往往具有爆发的瞬时性[6],加之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得一件热点事件瞬间就可能产生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的信息。思政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有效整合数量庞大的碎片信息,面对难以甄别真假的信息去伪存真,抽丝剥茧讲解现象之后的本质,并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思想的引导,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对于从事医学生思政工作的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准确把握医疗卫生领域热点事件的传播规律,化解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准确回应医学生的个人价值诉求,破解思想认识中的职业“痛点”,遵循医德培树的规律。这都需要思政工作者有更敏锐的社会触角、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专业的理论素养、更灵活的教学设计。思政工作者要提升利用热点事件开展思政工作的成效,就必须苦练内功,强化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医学生思政工作,并不是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眼球、强化师生互动这么简单,其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思政工作的实际成效,要看医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政治品格、职业精神有没有提升、有没有加强。所以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十分有必要。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对社会热点事件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等各环节进行评价,涵盖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等,避免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开展思政工作的随意性,及时了解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开展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受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7]。
总之,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医学生的思政工作,是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好办法。用事实说话,也倾听医学生的声音,有利于扭转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地位,有效引导医医学生在认识社会发展的实际中,主动关切国家命运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做好医护职业规划,找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实践路径,并最终成长为“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