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协同”推动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
2020-02-22杨俊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文 杨俊伍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虽然脱贫攻坚的侧重点是解决“脱贫”问题,乡村振兴的侧重点是解决“振兴”问题,但两者的共通点都是旨在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实施过程中,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发展,原则上具有协调性、兼容性,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持续脱贫全面实现,理应做到有效对接、无缝连接。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对于2020年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意义重大。应做好脱贫攻坚后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承转合”,全力抓好政策、产业、民生、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社会“八个协同”,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共生式发展,为全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坚实基础。
抓好政策协同:推进政策体系和实施方式细化调整有效衔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和需要,先后出台了近200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的脱贫攻坚政策,对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收官之际,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需要通过政策内容、实施方式的细化与调整。一是将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的民生政策。必须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既要持续关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二是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内涵的发展性政策,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将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政策举措,转变为能够帮助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乡村红利的政策安排。
抓好产业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一是衔接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内容。产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到产业扶贫的既有,吸取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弥补产业扶贫的不足,又要考虑到产业振兴的将有,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振兴;既要考虑到产业扶贫的当前现实需要,又要考虑到乡村产业振兴的长远需求,实现产业发展规划上的协同促进、合理布局。产业布局既要脱贫,又要致富,充分发挥乡村互助传统,在原有产业扶贫基础上,落实土地、税收、用电等优惠政策,在广大乡村按照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要求,鼓励省内外对口帮扶单位将帮扶重点从贫困户个体转向乡村合作机制建设,帮助农户建立起规范的合作组织,引导帮扶主体、社会资本以入股合作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二是继续抓好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进培育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经果林基地。充分利用好深度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围绕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坚果、肉牛、咖啡等重点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扶贫大格局。构建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业+庄园+旅游+电商”等产业模式,把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确保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三是单一扶贫产业过渡到多功能融合式产业。找好产业发展衔接点,按照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重点向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拓展延伸,实现三产的融合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多功能发展。
抓好民生协同:推进贫困农户与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有效衔接。一是弱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加大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公共服务领域对贫困户的特殊扶持政策,拓展为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的普惠性政策,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信息化层面的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方面已经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脱贫攻坚数据库,实时记录脱贫成果,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在乡村振兴方面,要借助云南数字经济强省战略,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走质量兴农道路。
抓好人才协同:推进人才培育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治贫先治愚,治愚在教育。多年来,云南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确保了贫困地区学生义务教育得到保障,这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更多有文化的劳动力。一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契合国家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建立制度落手,在经费支持、措施配套、责任落实等方面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机制。二是要高度重视发挥农村科技人才的作用。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全体农民的科技素质。三是要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贫困地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扎实做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农技人员等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作。
抓好生态协同:推进生态改善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就云南而言,就是要通过阶段性生态扶贫奠定起生态振兴良好的生态基础,增强生态振兴发展后劲。一是要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真正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真正使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希望田野成为农民群众的美好家园。二是要落实好生态改善与生态振兴关键任务。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顺利脱贫与建设好脱贫地区美丽家园协同起来,把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实现生态振兴发展结合起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三是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禁止开发区等不同类型区域,走差异化发展路径。
抓好文化协同:推进文化普及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后续更加需要从注重以物质扶贫为主向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转变,从文化精神的源头抓起,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驾齐驱,提振乡村发展的精气神。一是加快培育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体自觉。通过采取典型引领、开展乡村振兴“农民讲习所”等扶志教育以及创新自助扶贫方式等,引导农户改变观念,提高其自觉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农业培训机会提高农户的技能,为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二是不断充实文化协同推进新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大力实施文化协同推进新举措。依靠文化消除“穷观念”,扶贫先“治愚”;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找准文化与经济、文化事业与产业结合点,让文化助力脱贫;整合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用好独特文化资源,走出独具特色文化扶贫之路。同时,在注重传承发展乡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现代文明卫生习惯,缩小城乡人群思维、行为、民俗差异,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抓好社会协同:推进贫困治理与乡村治理有效递进衔接。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贫困治理理念需要从“攻坚式”治理向制度化治理转变,针对特殊省情、农情、贫情,需要转变贫困治理理念,探索并建立一套全方位、长效化和持久性的“制度性”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一是补齐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短板。举办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示范班,举办“村官大讲堂”,面向“一区一州”和深度贫困县、定点扶贫县乡村干部代表开展示范性培训。培训优秀社区工作者,组织“最美乡村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巡回宣讲,激励广大农村社区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社区治理工作。二是夯实贫困地区社会治理根基。加强贫困村镇基层组织建设及互助合作组织建设,对标于乡村治理有效总要求,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坚持科学系统思维,推进整体协同创新。三是维护贫困地区社会公平正义。着眼于贫困地区平衡发展,应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眼于贫困人口,采取超常特惠特优扶持脱贫攻坚措施和乡村振兴战略措施;着眼于共享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地区贫困人口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平正义。
抓好组织协同:推进组织引领与组织振兴有效衔接。针对脱贫摘帽县,坚持贯彻“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确保脱贫不返贫,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发挥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驻村扶贫工作队转变为乡村振兴工作队。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优先配强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把年富力强、有威望、有能力、讲公德、无私心的农民吸收进来、培养起来,真正打造出一支真正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二是强化基层政府组织保障。衔接乡村振兴与脱贫减贫工作,最好应以县为主统筹推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县级各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面分设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合理分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标本兼治惩治微腐败。从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纪律检查、加强法律惩处等多方发力,在体制机制上构建起打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