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情境:议论文大单元起始教学的支架

2020-02-21黄三荣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议论文导图教材

黄三荣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施行了四年,大单元整体教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这些新理念,也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并在教学中落实。

大单元整体教学,主张整合各教学元素,构建整体教学系统。单元起始课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总体情况,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与粗浅的认识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法、策略及将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并能对自己的下一阶段学习作出判断、预估、规划。

对单元整体教学来说,单元起始课意义重大,对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起始课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内容确定、学生活动两个维度进行探究。

一、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确立议论文大单元起始目标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体系为整体实施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可行路径。它的编排注重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注重加强单元间的内在联系。

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有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两个单元有内在关联,第五单元是第二单元的延伸和深化。

看篇章安排,两个单元共计八篇议论性文章,有立论也有驳论。第二单元的起始文《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辞。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并学习了演讲专题,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能够有效地衔接知识。

每篇课文后的助学系统,课后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阅读提示也系统地将议论文知识巧妙地编排其中。如《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题,试从第6、7段中找出文章中用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的关联词、设问句,并具体分析。《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题,要求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就此可以得出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找关联词、找设问句、画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

此外,教材还为拓展延伸读写实践提供巨大空间,每个单元都匹配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任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体系。除了两个单元的课文外,还设计了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活动。教材安排了三个专题的议论文写作: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第四单元虽是小说单元,《学习缩写》中有一个练习,就是从学过的议论性文章里选择一篇进行缩写。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讨论》,也与议论性文章学习及写作密切关联。

三明市一中老师孙志满认为,“起始课的目标与任务是:了解文体相关知识,熟悉阅读这一文体的基本方法;游览课文,熟悉文本。”[1]

审视教材两个议论文单元,要构建变单篇、单课的教学为整体的教学体系,在学习前就应树立一个议论文学习的框架。议论文教学既要关注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与逻辑。

对于起始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带着学生进行精要的知识选择。基于教材特色与学情,笔者将议论文单元的起始课教学内容确定为:看教材目录、看导读,从宏观的角度明确议论文三要素;看单篇、看标题、看课后练习,把握议论文观点、论据及论证要点。

二、创设情境游戏,设计“生本化”活动

教学目标与内容确定后,如何让学生在“学的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呢?

浙江富阳中学骆文俊老师认为:“‘学的活动要关注适宜的内容、充分的活动、丰富的形式。”[2]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议论性文章,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但它被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的演讲活动探究单元,学生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对文章已经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备质疑探究与独立思考的认知基础。

基于这样的教学起点,要达到了解议论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点,设计“生本化”的活动是必要的。

(一)一个体验游戏,找出议论文的C位

一般在学习新的文体之前,教师惯有的做法是知识先行,先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一股脑儿灌满。这样的知识本位课堂,实际上还是按传统课文单篇的方式进行,缺少整体性思维。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议论文知识,并产生兴趣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设一定的情境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以折纸游戏导入,让学生将一张白纸折成九宫格,找纸张的C位。让学生在看目录、看导读的宏观观察中,解读教材的安排,将议论文写在纸的C位;在看单篇、看标题的微观观察中,确定论点是议论文三要素的C位。接着在比较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中,整理出议论文的类型、论证方法及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如图:

从看目录、看导读的宏观观察,到看单篇、看标题、看习题的微观观察,这些活动前后彼此有关联,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这样,以发现C位为目标,学生的情绪情感一直是活跃的,学习活动也不再是静态的接受,而是动态的自觉发现。直观形象的C位,将抽象的议论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实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起始课应该是有趣的,而不是沉闷的。情境体验式教学,重体验、重发现、重兴趣,适应于议论文起始课,也适用于其他文体单元或活动探究单元。在教学实际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几个任务推进,梳理探究议论文知识

既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灌输式接受,总是如“雾里看花”“水中见月”,效果平平。

语文任务,能更好地体现整体教学思想。“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融入并改善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方式是梳理与探究。它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的方式之一。”[3]

笔者以任务单作为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支架与驱动力。课前完成预读单,翻阅九下教材目录,寻找与议论文相关的内容;通过阅读第二、五单元课文,对比两个单元的导读,寻找它们的异处与联系。课中,在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文本内容的学情基础前提下,引导学生感受议论文的特点,借助“课下注释”“思考探究”“写作知识”等助学系统梳理论证方法、论证思路、類型等知识。

設计学习任务活动时,最易将“思考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任务群学习,“任务”才是起最大驱动作用的元素。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

如:预读单

(三)一张网络导图,优化议论文知识

完成议论文起始课的任务单,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已有了解。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分布在单元的各个角落。如何将这些知识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呢?

可以巧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课堂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建构方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4]

笔者在课堂中一直着意于思维导图的引导。因为议论文有三要素的特点,笔者采取了网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以议论文为中心向外延伸,向论点、论据、论证、形式这些方面扩散。每个扩散,都能导回到原本的议论文关键词。论点(观点)的定义是什么?明确观点的方法有哪些?论据有哪些类型?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怎样梳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议论文有哪两种形式?

在统整过程中,基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梳理和重建知识。思维导图将这种思维可视化,将知识可视化,将起始课所学转化成结构清晰易记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能培养学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议论文学习(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做好了思维铺垫,进而提高学习的成效。

起始课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课前预读、课中任务、课后作业设计,层层推进,有序达成了课堂目标。通过“课前预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文本内容,感受议论文的特点;课中引导完成“课中任务单”,重视对教材中提供的“阅读策略”、课后“思考探究”的有机利用。课后,根据课堂任务单,完善议论文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在大单元观念下的起始课教学,不是简单地介绍文体知识,而是对单元所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与建构。先整体把握,进行精要的知识选择,明确教学目标。接着注重兴趣,进行生本化的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搭设学习支架,以任务驱动学生的探究;以思维导图为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与学习。

注释:

[1]孙志满:《着意素养整体建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2期,第38页。

[2]骆文俊:《从三个层面改进“学的活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第2期,第32页。

[3]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第8页。

[4]李秀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第44页。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单元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清单式过程写作教学研究”(编号:2020XB110)、福建省三明市初中“壮腰”工程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改革实践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编号:ZXKTC-19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

编辑:木槿

责任编辑:云之

猜你喜欢

议论文导图教材
教材精读
议论文阅读专练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