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引
2020-02-21李毛樊清熹邓瑾南
李毛 樊清熹 邓瑾南
摘要:生态包装是包装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刘文良的学术专著《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是对生态包装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该著作高屋建瓴的站位确保了观点表达科学正确的方向性,全面而辩证的剖析廓清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伪常识”,多元化的研究维度也契合生态包装设计的系统性。《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对于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关键词:《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生态包装;科学指引
中图分类号:TB48,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0)03-0071-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老年人药品包装视觉传达无障碍设计研究”(18A26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国际标准制约下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优化策略与方法研究”(XSP18YBC152)。
Scientific Guidelin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ackaging Design——Comment on Liu Wenliangs Monograph “Green and Safety: Discussion on Eco-packaging Design”
LI Mao, FAN Qing-xi, DENG Jin-nan(College of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Abstract: Eco-packag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ckaging industry. Liu Wenliangs monograph "Green and Safety: Discussion on Eco-packaging Design”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study of eco-packaging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high standing ensures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of the point of view, a comprehensive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has cleared up a lot of plausible “pseudocommon sense”,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dimensions also fit the eco-packaging design system. “Green and Safety: Discussion on Eco-packaging Design “ has a clear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ackaging design.
Keywords: Green and Safety: Discussion on Eco-packaging Design; eco-packaging; scientific guidelines
包裝产业,居于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第14位,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大,大力发展包装产业的意义和价值不容置疑。但与此同时,生产包装需要耗费资源,包装废弃后可能污染环境,因此,包装对于生态环境的威胁之大以及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同样可想而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生产、生活物资的消耗巨大,相应地,对于产品包装的需求空间同样是非常之巨。一方面,包装的生产和消费无可避免,另一方面,包装危害与日俱增,那么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包装实现生态化发展。包装生态化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是三个,一是包装材料绿色低碳,二是包装设计减量智能,三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包装大国”(美国列第一),但距离“包装强国”的差距还不小,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在包装生态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正是基于包装生态化严峻的现实需求,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文良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包装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其专著《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绿》著”)就是他对于生态包装设计研究的成果结晶,对于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而且,从角度的多维选择、观点的科学表达、论述的严谨深刻和案例的精心选择等方面来看,《绿》著的生态包装设计指向性是精准的,是富有创见的,也是契合发展实际的。
1 高屋建瓴的站位确保科学正确的方向性
学术研究科学不科学、价值大不大,首先就体现在研究的站位高不高、准不准。绿色包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综合工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站位,没有一个合理的立足点,那我们的研究就可能会顾此失彼,可能会误入歧途而不自知。正是高屋建瓴的站位,让《绿》著在绿色包装设计的探究上保证了正确的方向,为深入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绿》著始终以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术研究的引领,这正是其之所以能让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普遍产生共鸣的重要法宝。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事情。生态文明的实现不能光靠几个人的呼吁,也不能光靠几个群体的努力,而应该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甚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盘棋。生态保护的落地落实,需要有国家的政策来引领,需要有国家的法律来制约,需要有社会团体和有志之士的呼吁,还需要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生态包装设计,不能光从包装本身的材料、结构、工艺等要素入手,而应该将时代思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等纳入研究范畴,方能对生态包装设计进行全面考察,也才能让包装绿色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正能量作用。
在《绿》著“绪论”和其他相关章节中,刘文良教授非常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整个研究的根本指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创新等等思想和理念,都被有机地融入到包装设计的创新性研究中,成为生态包装设计研究和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学术研究最忌讳的莫过于空谈,莫过于缺依少据地信口开河,《绿》著显然没有陷入这种“学术危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对应中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对接市场,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绿》著指出,包装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及其由此而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包装是包装产业的技术革命,是实现包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推动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包装业发展“大而不强”的局面,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理念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与安全”为主题,加快发展生态包装设计,研发先进包装装备和环保包装材料,切实推进我国包装强国建设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和眼光,确保了《绿》著理论的高度、观点的鲜度和方向的准确度。
2 全面而辩证的剖析廓清更多的似是而非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复杂的事物,生态设计尤其如此。包装材料是绿色环保的,这样的包装是不是生态包装呢?包装结构是减量的,这样的包装是否就是生态包装呢?可能是,可能也不是。原因主要就在于生态包装内涵的丰富性、要素的多面多元性。为了能够科学地论述生态包装设计,《绿》著力求以全面而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包装要素,矫正某些不合理的观念、看法和做法。
首先,关于生态包装的概念和内涵,《绿》著体现出作者严谨深刻的学术思维。刘文良教授认为,虽然大家习惯于将环保性能比较优越的包装命名为“绿色包装”,但绿色包装并不是最合理的命名,用“生态包装”来表达可能更加准确也更加科学。原因就在于,“‘低碳环保是绿色包装的核心内涵,但绿色包装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低碳环保,还应该被赋予更多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全方位的安全性、高度的人性化等”[1]。因此,用“生态包装”一词可能更具包容性,更能体现绿色包装的发展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绿》著认为,“具备了绿色低碳的内涵,生态包装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然而,生态包装只有具备了安全与智能内蕴,它才可以更加自由地展翅高飞。如果说绿色低碳是生态包装之魂,那么安全智能就是生态包装之翼。”[1]这样一来,多年来关于绿色包装的认识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被提升了一个高度,更加全面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加具有指导性意义。另外,《绿》著特别指出,绿色与安全是未来包装发展的两大主题,但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包装绿色化要求我们尽量设计出“减量”包装,但又可能因为材料用量减少了、包装结构简单了而导致包装的安全性能降低。事实上,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减量化包装设计,其得不偿失的负面后果可想而知。生态包装必须明确,确保安全性的绿色才是真正的绿色,这样的绿色才有价值。包装智能化在包装安全性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智能化包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适合应用于食品、药品、贵重物品以及相关的电商产品等对环境条件、运输安全要求较高的产品”[2]。智能技术合理运用于减量包装,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包装的安全性,进而强化被包装物的安全性。
其次,关于生态包装的某些具体问题,《绿》著始终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正是这种全面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一些颇为流行的“常识性”概念因为经不起科学推敲而被“下架”。比如说,关于塑料包装与纸包装的环保性能问题,99%的非专业人士都会主张纸包装是环保包装而塑料包装是反环保包装。事实确实如此吗?《绿》著从包装“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别对纸张和塑料的原料来源、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包装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可重复利用性以及包装废弃对环境的影响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辩证分析,揭示出普通的纸包装并不是环保包装,其环保性能甚至比塑料包装还要差的事实。这样一种带有颠覆意味的研究,通过科学思维还原了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绿色包装(生态包装)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比如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老年人药品包装宜于以“无障碍设计”为佳,让视力、体力、心力都处于衰退期的老年人在开启包装、服用药物时更加省心省力。然而,这种无障碍设计对于幼儿来说则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因为幼儿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轻而易举地打开包装,继而误服药品而导致中毒的严重后果。刘文良教授不无创新地提出,对于儿童安全来说,有意增加药品包装开启难度的“障碍设计”反而是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基于此,他又设置专门的章节研究“基于儿童安全的药品包装适度障碍设计”,并且就如何处理好老年人“无障碍设计”和儿童“适度障碍设计”的关系和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这样严谨而辩证的思维,让《绿》著的学术水准和应用价值增值不小。
3 多元的研究维度契合生态设计的系统性
衡量一種包装是不是生态包装,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其所涉及到的环节和要素比较复杂。生态包装设计,实际上需要考虑或直接参与到这所有的环节之中,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设计环节。而且,生态包装设计的实现,还会与包装本体之外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法规因素、道德因素等等息息相关。这也就决定了生态包装设计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材料、造型、结构的简单关系,而应该是一个相对完善相对健全的系统研究。对此,《绿》著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作者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力求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尽可能解决生态包装设计更多方面的问题。
研究生态包装设计的本体要素,自然是《绿》著的重点。生态包装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当前的生态包装设计存在着哪些困境亟待我们去解决?生态包装设计有哪些宏观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生态包装设计的文化策略和心理策略如何具体体现?等等这些生态包装设计理念、技巧和技术方面的关键要素在《绿》著中被作为重点问题来研究。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生态包装设计提供“系统方案”,《绿》著有意延展笔墨,专门研究了几个看似关联不大实际却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一是以快递包装为例,深入探讨了生态包装立法的问题。作者指出,有法可依是包装有序化的重要保障,包装设计师、商家、消费者和环境都将从中受益。健全的包装法规,切实可行的包装标准,是指导我国包装产业科学合理、持续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包装法规,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既有助于规范商家行为,也能促进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生态包装设计才会因此而拥有坚强的后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有了坚实的保障。二是从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的角度研究如何为生态包装设计提供智力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深的技术能力,多元创新的研究意识,富于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高层次设计人才,首先就应该是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基于生态包装设计的系统性工程要求,《绿》著指出,“承担包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深入探索整合包装力量的模式,切实加大对包装学科建设的投入,充分挖掘相关学科的‘包装潜力,组建优势包装学科(专业)群,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探索订单式高层次包装人才培养的最优化方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优质的创新型包装人才。”[1]《绿》著还特别提出“强化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绿色教育”的命题,并探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另外,生态包装设计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在提升生态包装设计理论高度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生态包装设计实践。基于研究的系统性、体系化要求,《绿》著以食品包装和药品包装等重大民生品包装为对象,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实践融合研究。从智能设计、安全设计、益智性设计等多维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包装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强化了生态包装设计研究的系统性。
4 结语
“学术研究是研究者为满足其求知欲而对未知事物的求知过程及其结果,学术传播是研究者通过出版社或期刊社(或编辑部)把已知的研究成果告知于未知者的过程及其结果。”[4]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深入浅出的学术传播,一直都是刘文良教授的学术追求。生态化设计,是未来产品包装设计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生态包装设计在理论建构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尚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要廓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片面认识或偏颇之见。《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作为一部专门研究生态包装设计的学术专著,在包装设计未来走向以及生态包装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上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生态包装设计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文良. 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M].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2] 刘文良,谢佳林. 互联网+文创:走出传统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困境[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88-95.
[3] 陈景华,郝发义,马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包装材料学教学改革探索[J]. 绿色包装,2019(02):55-58.
[4] 张明国. 学术研究及其传播的价值诉求和伦理规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01): 115-117.